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7-09-22 20:12王晋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田径运动发展状况人才培养

王晋

摘 要: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田径运动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才储量直接决定着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成败,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有利于田径运动的兴盛。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以期梳理出新时期制约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提出田径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田径运动;发展状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20.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7-0119-02

一、引言

田径运动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人口质量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十分重视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运动是各级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必修课程,是我国普及程度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其他诸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因此,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田径运动也就成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中优先发展的运动项目。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旨在梳理出新时期制约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及提出田径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之道,为我国田径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二、田径运动及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状况

(一)田径运动基本概念

田径运动也可以称之为田径,“田径”是外来词,英译为“track and field”,也就是“田赛”和“径赛”的总称。田径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中最为重要的运动项目,现代田径运动比赛项目种类多样、竞赛规则完备,也是普及率最高的体育项目。现代田径运动是由田赛、径赛以及全能比赛组成。所谓田赛,就是指在田径场内较为宽阔的地方进行的比赛项目,比如说跳高、跳远、各种投掷项目,田赛主要是通过高度和远度来衡量比赛成绩;所谓径赛,就是指在跑道上进行的各种赛跑和竞走项目,比如说100米跑、马拉松、50千米竞走等项目,径赛主要是通过所消耗时间长短来衡量成绩;全能比赛是指将部分田赛项目和径赛项目组合起来,通过专门的评分标准进行成绩的换算,最终以总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比赛成绩。

田径运动是最能发挥和挖掘人们速度、力量、耐力等主要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因此,其他各种体育项目也将田径训练作为提高運动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来说,田径运动的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状况

田径运动是20世纪初进入中国,当时只在一些教会学校里开展,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刘长春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他参加了1932年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男子100米和200米的比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田径运动得以迅猛发展,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运动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53年起,全国性的大型田径运动会的举办已经形成常态化,加之“劳卫制”的推行,田径运动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突出表现为高质量人才储量的增长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特别是田径大事件和代表性人物的出现。1956年,郑凤荣以1.77米打破了当时1.76米的女子世界跳高纪录。1983年,朱建华以2.38米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2.37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1983年,徐永久以45分13秒4的成绩创造了当年世界女子10公里竞走最好成绩,成为中国第一个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田径运动员。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的田径运动员当属王军霞,1993年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10 000米金牌,同年在全运会上打破了女子3 000米和10 000米的世界纪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女子5 000米金牌,成为中国首位获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王丽萍获得20公里竞走金牌。2004年,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保持十三年的世界纪录夺冠。2004年,邢慧娜雅典奥运会获得女子10 000米金牌。2012年,陈定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并打破了奥运会纪录。2016年,王镇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

我国田径健儿在奥运会和世界各类田径大赛上获得了诸多奖牌,这些奖牌的获得正是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见证。我国田径运动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多必须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为重要和棘手的。

三、我国田径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田径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分析

1.田径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国从事田径运动专门训练的人数严重不足,田径后备人才匮乏,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数量十分有限。人才数量的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田径运动良好发展最为主要的原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田径运动要实现良性的发展人才数量是第一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向好,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偏安思想逐渐抬头,田径训练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谋生和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父母更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通过正常的学校教育找到稳定的工作。通过田径训练获得个人的成功越来越被边缘化,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要付出巨大的精力、金钱和时间,又要承受高淘汰率的风险,所以,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子女冒如此之大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下,从事田径训练的青少年人数越来越少,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队的招生都比较困难,无人可招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优秀的田径苗子就更难于发现了。目前,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数量更是严重不足,与美国、德国、牙买加等田径强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2.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稀缺。高水平田径教练员就是田径训练和田径人才培养的伯乐,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高水平教练员的数量是田径运动良性发展的有一关键性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田径教练员较为缺乏,在国家队层面上虽然有一批孙海平这样优秀的教练员,也不乏国外优秀的田径教练员。但是在基层的田径训练领域,教练员资源还是非常缺乏,特别缺乏优秀的教练员。田径教练员数量不足、整体质量不高的状况,对于田径这样一个成才率较低的运动项目而言是非常不利的。endprint

3.田径运动发展的管理体制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关键性管理制度依然沿用的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制定的。很多管理制度,如人才选拔制度、运动员学训制度、运动员后勤保障制度、教练员人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天市场经济环境,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保障和促进田径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时代在发展,制度同样也要不断革新,只有实事求是地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田径管理制度的管理效能。

(二)我国田径人才培养对策与出路

1.加强国民的体育教育,不断提高田径运动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引导人们积极进行各种田径项目的训练,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田径运动。重中之重在于,加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教育是推广田径运动工作的重要环节,青少年群体是田径后备人才的来源,而其父母左右着他们的发展方向,优秀的田径苗子必须征得父母的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其次,要加强全体国民的体育观教育,逐渐形成崇尚体育、热爱体育的价值体系;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田径运动,形成积极参与田径训练、观看田径比赛的良好社会氛围。

2.积极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发展经验。目前,以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田径人才培养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这些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并运用到发展的实践之中。实践表明,我国当前这种“国家队—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各类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必须将田径人才的培养与后备人才的培养放置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来推动田径运动的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为辅助,依托各级学校培养人才,才是我国田径人才发展的长远出路。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田径运动的管理制度。田径运动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促进我国田径运动蓬勃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当前,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有利于事业长期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也是我国田径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并非易事,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過程。

参考文献:

[1] 陆国田,王林.中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0):78-81.

[2] 李群.未来我国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转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6):123-125.

[3] 成亮.美国田径运动长盛不衰的原因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体育科学,2014,(1):64-69.

[4] 刘琪.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15,(5):16-17.

[5] 孙娣,陈宝玲.困境与思路: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131-133.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田径运动发展状况人才培养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