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策略研究

2017-09-24 21:55邝勇
新课程·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学

邝勇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猫头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结合经验谈一谈看法。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

猫头狮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狮舞,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又叫客家狮,流传的年代比较久远,因狮头的形状和猫非常相似,又叫猫头狮。在地方民俗中,猫头狮具有驱邪避鬼的功能,每逢集会庆典或者元宵佳节,地方民间就会以舞狮的方式进行庆祝。2011年,从化的猫头狮入选为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的舞蹈。2016年,从化的猫头狮入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从化区鳌头镇民乐小学作为“猫头狮”传承基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入手,就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展开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团体、群体甚至是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能、知识、表现形式、表演和各种实践,同时也包括与此相关的工艺品、实物、工具和文化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代代相传的背景下随着历史变化、所处环境等不断得到创新,而且会让人们具有历史感和认同感,促进人类创造力和文化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宇宙和自然界有关的知识和实践、社会风俗、节庆和礼仪、表演艺术以及口头表述和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表层、结构层和核心层三个层面,表层即文化样式,结构层则是生活方式,核心层为价值观念。其中最不稳定的就是文化样式,而最为持久的是价值观念,很难受到外界事物环境的影响。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社会性和活态性三个方面的特征,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前提条件。学术理论界曾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龙先琼认为,传承性、整体性、民族性和本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刘晶认为,动态性和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宋俊华认为,活态性、多元性、无形性、社会性和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笔者将其进行综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一个特征。“猫头狮”作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个人、群体以及人类集体传承了几百年,并且还在一代代传承和发扬。在这一点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来的特征非常相似,都具有可传性,并且都以物质为传承的载体进行传承,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对遗产的固有特征进行了保留。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指“精神文化”的传承。

第二,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表现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社会的依赖性比较强,是群体认同力、认知能力和人类创造力的集中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由文化的内容决定的,是人类实践价值的充分体现。广东的“猫头狮”就是人类实践价值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创造实践和传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活态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一个静止状态,是历史的“残留物”,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的一代代传承不断进行创新,始终是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表现出当地社群在创造和奋斗中凝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必须要依靠人类社会,依靠民众的参与。如果一旦脱离了社会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生存、发展和传承。

二、“猫头狮”的保护现状以及小学课堂教学现状

1.“猫头狮”的保护现状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猫头狮”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文化生态环境的流失。在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其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生活,文化生态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文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势必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猫头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传授的方式主要为口传身授,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都趋向于学习一些新鲜的事物。尤其是广州和北京、上海同为我国的一线城市,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中学习这些传统的文化,而更愿意学习现代化的技术。加上会“猫头狮”的民间艺人年龄越来越大以及相继去世,而这些民间艺人的子女中却很少有会“猫头狮”这项舞蹈技法的,导致“猫头狮”这项传统的舞蹈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除此之外,广州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受接连不断的冲击,青少年对“猫头狮”这种非物质文化普遍不感兴趣,这是“猫头狮”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

第二,经费投入力度不够。虽然“猫头狮”在2011年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对“猫头狮”的保护上依然存在资金不足的难题。虽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广东省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很少深入当地的一些村和镇当中,导致有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当地的政府想要开展保护工作但苦于没有资金而显得捉襟见肘。经费投入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当地民众对“猫头狮”认识不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多数存在于一些比较古老的村子,这些地区的村民大多数非常朴素,很少去主动吸收外界的知识,导致观念比较陈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不高,更不会为了使“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去主动招收学徒。加上广东当地政府对于“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一些基层地区,几乎很少进行宣传,导致这些地区的村民消息闭塞,对于“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也缺少一个清楚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失传速度。endprint

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健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猫头狮”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由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进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保护中心大多数都是“挂靠制”,挂靠在广东省各地方的文化局下,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导致“猫头狮”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2.“猫头狮”的传承和发展在小学课堂开展的现状

因为“猫头狮”是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笔者主要对广东省小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情况展开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小学生对“猫头狮”的认知情况。笔者就广东省小学生对“猫头狮”认知情况展开调查得知,只有少部分学生知道“猫头狮”这个传统舞蹈,而且多数是从电视上或者地方性的刊物上看到的,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知比较浅。笔者进一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知道“猫头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小学生对“猫头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笔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以及保护意义对小学生展开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所以走进小学课堂是因为国家的要求,学校要听从国家领导的指示,几乎没有学生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重要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三,小学生对于“猫头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情感。笔者通过对了解“猫头狮”传统舞蹈的学生进行调查得知,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这项舞蹈,因为“猫头狮”这个舞蹈非常有趣,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上述的调查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小学教学中的开展还缺乏有效的力度,大多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更不会主动去继承和发扬这项传统的舞蹈。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教学策略。

三、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策略

1.提高小學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自知之明”,要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顺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让学生对“猫头狮”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性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换一句话说,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就是引导小学生自我创建、自我反省和自我觉醒。让小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主动、深入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文化精髓,并主动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运用。据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态度比人们预想的要高得多,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朴素的情感和朦胧的认识,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还有审美期待。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发掘其中的美质。

2.因地制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

小学生认知面狭窄,理解能力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做到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校邀请了“猫头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小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等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引导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意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其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基础上做到主动参与,即会唱、会说,掌握舞狮的技巧,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第二,创新教学手段。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都有其固定的模式,比如模仿传承、符号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自然传承等。但是在当前社会,这些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不适合课堂教学,小学老师必须要不断加以改进,引导学生在“猫头狮”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表演出来的“猫头狮”都各不相同。

3.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最终效果和质量。通常来说,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小学艺术老师的责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老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提高小学艺术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除此之外,当地的文化部门也要对此加以重视,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的培训工作之中,比如建立传承基地,加大资金投入或者聘请一些民间的老艺人对小学老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进行培训,提高小学艺术老师的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猫头狮”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引进小学课堂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J].文化遗产,2009(1):13-16.

[2]武俊平,伊丽.把握活态特点重在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种形式[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3):30-34.

[3]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人文化观念的改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22.

[4]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38-40.

[5]刘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研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J].前沿,2009(3):26-27.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4):15-17.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学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