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概念及分型综述

2017-09-25 13:36赵婷张晓玲
东方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分型学前儿童综述

赵婷+张晓玲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到儿童社会退缩并进行概念、类型及成因、干预方案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显著,但关于儿童社会退缩学界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及分型。本文从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界定、分型入手,对近年来有关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概念;分型;综述

学前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社会交往的初始及关键阶段,而社会退缩却严重阻碍了这一阶段的发展。这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不仅对儿童时期的正常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初期也具有延伸影响。本文以学前阶段儿童社会退缩为主题,拟对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类型进行梳理,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退缩的概念

目前对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论述。早期学界关于儿童社会退缩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行为描述和社会测量。从行为描述的角度,“社会退缩”被界定为交往频次低的独处行为[1],即把具有社会退缩儿童定义为那些自愿地、以低于正常的频率与同伴交往的儿童。并认为社交退缩源于儿童的害羞、抑制性等气质特点或社交焦虑等内隐性困难[2]。从社会测量的视角,“社会退缩”则被视为低水平的同伴接受(被忽视儿)或高水平的同伴拒绝(被拒绝儿)[3],认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出现的原因是缺乏交往动机、害羞、焦虑,或者是行为具有攻击性,导致被同伴排除在外。20世纪90年代,Rubin 和 Asendorpf在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社会测量中的被忽视幼儿或被拒绝幼儿并不大等同于社会退缩幼儿,不能将社会退缩与幼儿的社会地位测量相混淆。之后,人们更多地采用行为描述的方法来界定社会退缩。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张连云认为社会退缩泛指幼儿在所有情境中的孤僻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害羞、害怕、社会性孤独等。社会退缩行为是幼儿身上显露出来的一种控制失调行为,属于内隐性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健康行为[4]。鄭淑杰对Rubin在1993年提出的社会退缩概念进行了补充,认为社会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5]。我国广州大学的叶平枝教授认为:“社会退缩是在社会情境下,或者说在同伴环境下,儿童跨时间、情境的各种独处行为,表现为被动、敏感、焦虑、自我评价较低观点采择能力较差等。”

近年来更多的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使用郑淑杰所作界定:认为社会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6]。

二、社会退缩的分型

近年研究者指出儿童社会退缩并不是同质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现象,反映了儿童的气质、动机等心理特性,并会随着儿童的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换言之,儿童社会退缩有着不同的分型,每种分型又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1982年,最早对社会退缩进行分型的研究者——Rubin从同伴交往角度出发,第一次将社会退缩区分为“passive withdrawal”和“solitary active”两种亚型。前者是指自己主动脱离群体,安静玩耍的儿童,后者是指交往动机强但被同伴拒绝而只能自己玩的儿童,这一分型后期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之后,Asendropf(1990)认为不同的社会退缩行为是基于不同的趋避动机,从动机角度区分了三种退缩行为:“unsociable”——趋于交往和避免交往动机都低;“shy”——趋于交往动机低,避免交往动机高;“avoidant”——趋于交往和避免交往动机都高[7][ ]。之后,还有研究者提出了第四种亚型——“悲伤/抑郁”,但尚未得到其他研究的印证。部分研究者,如郑淑杰、陈会昌等认为Rubin的划分既考虑到外部因素,也涉及到内部因素,具有普遍认同,也有研究者如做左恩玲、刘伟等认为Asendorpf的三类型划分法:“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和“活跃孤独”的划分为公认研究基础。

对社会退缩亚类型的研究集中在学前期。我国学者郑淑杰、陈会昌等(2005)综合Asendorpf的交往动机理论和Rubin谈到的同伴关系,以四岁儿童为被试,使用观察法考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区分出三种退缩类型:弱社交型退缩、矛盾型退缩和被拒绝型退缩[8][ ]。认为“矛盾型”儿童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动机,他们喜欢旁观游戏。但由于焦虑等原因,无法加入其中,表现出无所事事,一直处于矛盾中,是趋于交往动机与避免交往动机冲突导致。“弱社交型”退缩儿童的显著特征是独自玩建构游戏或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的动机不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摆弄物体上,这类儿童对“物”兴趣浓厚,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他人的活动与存在并不能引起这些儿童太多的在意,但避免与人交往的动机不一定低[9]。“被拒绝型”儿童的显著特征是喜欢玩假想或肢体动作游戏,这类儿童显得精力充沛,不停地在动。尽管他们独自游戏的时间多,但这并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依然玩得很高兴,同时,他们的攻击捣乱行为也表现得最多,与矛盾型退缩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可以推论,这类儿童可能是因为行为的不得体而不受同伴的欢迎、被拒绝,所以表现出独自游戏特征[10]。也有学者将我国儿童社会退缩分为:焦虑退缩型、安静退缩型、活跃退缩型。焦虑退缩型指儿童的无所事事和观望行为;安静退缩型指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的、安静的探索活动和建构活动;活跃退缩型是指儿童频繁、夸张的独自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攻击、重复和多动行为[11]。其具体内容与郑淑杰、陈会昌等学者的分类内容相似。这两种分类都是基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及持续的临床试验研究后总结而出,均为学者普遍公认分型,在儿童社会退缩领域具有一定的采用率。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纵观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历程,针对儿童社会退缩研究的不足和目前国内的研究趋势,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分型、成因应当在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作更深入、更进一步的研究,以促进该领域内对儿童社会退缩概念的统一界定和统一测量,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

2.进一步探讨适应我国儿童现状的社会退缩及其不同亚型的发展之路。对不同亚型进行分支研究,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

3.扩大、规范对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矫正研究,从而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宓,蔡太生.自我意识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3)

[2]周青.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特征及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 2007(04)

[3]马丽萍.儿童期社交退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S2)

[4] 张连云.小学生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2005.(5):91-93.

[5]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5(04)

[6]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5(04)

[7]马丽萍.儿童期社交退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0).

[8]马丽萍.儿童期社交退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0).

[9]郑淑杰,陈会昌,孙玲,陈欣银,4岁退缩儿童亚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 2005,28(1):89-92

[10]郑淑杰,陈会昌,孙玲,陈欣银,4岁退缩儿童亚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 2005,28(1):89-92

[11]刘伟.关于儿童社会性退缩的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1,(92).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型学前儿童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CT三维及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脂肪肝辨证分型与B超分度间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