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抒情和散文抒情的比较

2017-09-25 05:45颜丽君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抒情比较散文

颜丽君

摘要:公文虽然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文类,但是公文也是需要适当的抒情来凸显公文的作用。但是这和文学抒情中的抒情又不一样,本文选取了一个抒情意味较浓的文体——散文。研究散文抒情和公文抒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抒情主体、对象、目的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另外本文还提到了近些年来公文中出现的一种“冷抒情”的抒情方式和它出现可能的原因。

关键词:公文 散文 抒情 冷抒情 比较

一、公文抒情与散文抒情的意义

1.公文抒情的意义

1.1概述

公文的本质是管理国家的工具。一般而言,工具好像是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但是公文是需要适当的抒情,能够带动读者的情绪的。其实公文的抒情并不鲜见,早在我国的古代,就有公文中包含着抒情的例子,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晁错的《论贵粟疏》等。又如民国时期的《廖承志致蒋经国信》,这些文章虽类属于公文但是都是通过情感来打动人。

到了现代,即使公文变得更青睐于用议论、记叙的文字写作,可是抒情仍然可见。比如今年国家公祭日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发表的讲话,此次谈话不无对死难的同胞的深切哀悼,同时也包含着对其他国家的感谢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公文代表着发文机构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认识态度和鲜明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公文中,显性地表现为政令的发布实施、上级机关意图的贯彻落实、具体工作的完成要求以及对正义的肯定颂扬、对错误的否定批判等,隐性地表现为执政者阶级情感的表达。不同于散文抒情此类的文学性抒情,公文抒情中的情感不是小情小爱,通常都是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的,具有庄重美和典雅美。

1.2冷抒情

1.2.1冷抒情的定义

公文抒情一般来说不是直接的,具有间接性。所以公文中一般不使用直抒胸臆式的抒情方式,并且公文写作中尤其是法定公文写作中出现喷涌式的感情是绝对禁止的。所以公文在写作中必须要经历理性的淬火处理。慢慢冷却。慢慢沉淀。最后像盐溶于水一样渗透进公文的字里行间,不漏丝毫痕迹。这种不温不火,措辞讲究、沉着而富有理智的抒情方式,被人称作“冷抒情”。冷抒情是现代公文中的一个最常见的抒情方式。

1.2.2冷抒情出现的原因

冷抒情的出现根本上是由公文的本质决定的。公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实用性,所以在公文写作时就应该考虑到公文要有庄重、平实的本色。这也意味着公文的抒情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强烈浓厚,情感也不能过于夸张化的表达。

另外,公文抒情毕竟带着“公”,所以公文创作代表的对象不是撰写人,而是发文机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即使撰写人的内心如何激动,他也不能完全表达在文章之中,就像他人给冷抒情定义的那样经过一层冷却,这样表达出来的情感才是冷静客观的。

我发现虽然现代公文中的冷抒情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是古代有一些公文中的抒情十分强烈饱满,和冷抒情完全不同,就是直接的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而非一个整体。我觉得这可能和撰写人的身份的不同有关,古代的写公文的人很多都是文人出身,文笔自然不错,公文只是便于仕途顺畅而必须的写作。除此而外,大部分的官员都会作诗写散文。这可能对他们的公文的风格和抒情造成一定影响。而现代公文的撰稿人,则是完完全全的公文写作者,本身可能不会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自己的文学风格也不会影响到公文创作中。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没有资料支持,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冷抒情的出现可能还与公文的内容格式有关系,现代公文比古代公文要形式化一些,比如说有一系列的公文专用词,每一种公文还有自己专门的写作格式。这给予作者发挥的空间就更少了,再加上公文本身的属性。抒情自然而然就要保持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2.散文抒情的意义

中国文学抒情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留美学者陈世骧就提出了文学的“中国的抒情传统”。可见,抒情对于文学的作用了。文学的范畴很广,从文体上来看,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这四种文体中诗歌的抒情意味最强,但是它与公文内容的格式不同,所以我选择文学中较为重要的抒情文体——散文来进行比较。

虽然三分法把散文划分为抒情散文、叙述散文和议论散文,但是我们发现这三者对于一篇好的散文而言,是缺一不可的,需要叙述、抒情、议论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得出一篇好的散文。这也就说明了抒情在散文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古代的创作论亦或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讨论的散文创作伦中,抒情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甚至有人提出“任何散文都是一种抒情。”抒情在散文中的作用可见一觑。对于散文抒情的讨论其实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有一段时期,讨论关于散文中最重要的是不是抒情的讨论,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论点都没有把抒情完全的撇出去,這里也就不对这些讨论一一赘述。

二、散文抒情和公文抒情的比较

1.抒情的主体的不同

散文抒情的主体是作者,所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情感意志,比较主观;而公文抒情的撰写人虽然是写出公文的那个人,但是公文所代表的确是一个机构或是政府国家的形象和权威,所以通常代表的是发文机构的意志,因此感情上就要从个人情感中脱离出来,尽可能地客观。

2.抒情的内容的不同

2.1抒情的范围的不同

散文抒情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社会上不幸的人的同情与憎恶等等。在一篇文章中的抒情也可以转换对象。比如说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一开始谈到荷塘荷花的美,然后又谈到月色的美,最后再转到自己的身上,谈谈自己的生命的思考。

但是公文的范围并不是那么的广,对于一篇公文来说,有特定的范围的束缚。这和散文抒情不一样,散文抒情在一开始就没有限制,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公文抒情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了范围,作者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发挥,不能顾左右而他言,把话题转移到其他方面去。

2.2抒情方式的不同

散文抒情的一般采取直接抒情或者是间接抒情,或者直接间接抒情相结合。散文中的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截了当的告诉读者此时此刻想要表达的情感,而间接抒情就是将情感隐藏在文字当中。通常是景物或者是细节的描写,大部分的间接抒情都是可以揣摩得到的。直接间接抒情相结合就是作者告诉读者一部分情感,另一部分情感要由读者猜测。

公文抒情的基本方式是内敛藏情,基本上理中含情,情中寓理,既不张扬,也不隐晦。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冷抒情。这种情感不同于散文抒情的方式,他不能通过情感的明显来划分。大部分公文抒情都是经过冷却的抒情,即是感受不到明显主观色彩的抒情。

据此可以分为开门见山式、对症下药式、夹叙夹抒式、委婉铺垫式。开门见山式指的是直接在开头就表明情感,然后再说明事由,如贺电。对症下药式一般用于感谢信和吊唁信,一般开头写事由,最后在对这件事作评价,表达情感。第三种是夹叙夹抒式,就是一封公文中有许多段的事由和情感,合在一起就是夹叙夹抒式。最后一种就是委婉铺垫式,开头用大段的事由引起。最后才提到情感,一般用于致谢公告。

2.3抒情的语言的不同

2.3.1语言特点的不同

散文抒情的语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美感,只要是通过抒情写出达到美的语言,就是好的散文语言。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是采用了对比抒情的方式来赞美北国的秋的美丽。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说采取典型意象,想象等等。

公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它不会像散文那样为了美抒情,它是为了准确。准确传达出公文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就不能采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这些词往往是直接的表达出情感,比如“感谢”、“祝贺”、“缅怀”等等。

2.3.2修辞手法的使用

散文的修辞方法使用很多,基本上所有的修辞手法散文中都可以运用,就不一一举例了。

但是公文中也会运用到修辞手法,但是同样受到实用性的束缚,修辞手法的选用也相对较少一点。较常用的是排比、警策、对偶、对照、借代、数据等等。而比拟、比喻、夸张、双关、委婉、含曲等,形成华丽风格或者委婉风格的修辞基本不会运用。这是由公文质朴准确的文风决定的。虽然这里列举了一些较常用的修辞,但是公文本身具有准确性、规格性,所以辞格其实用的比較少。但是最近在习近平访问别国的讲话中我们发现运用了比较多的辞格。

2.4抒情情感的不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两者的抒情主体的不同所以会导致抒情所传达的出来的感情也会有所区别。散文抒情是感性的情感。除少部分的议论性较重的散文外,散文的情感相对于公文来看是直接的,容易看的出来的。散文的情感是比较细腻的,小到亲情、爱情、友情,大到家仇国恨等等,都是散文的情感范畴。这也就导致了散文抒情的一个特点,就是感情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

公文的是理性的情感,公文所传达的不是作者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而是整个社会、民众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抑扬褒贬,是旗帜鲜明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由此产生的评判尺度。公文是代发文机关发声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严肃性,所以公文中抒情的情感大多是庄重的,这些情感都是高大上的情感,属于形而上的一些情感。

3.抒情目的和作用的不同

散文抒情的目的有二,第一个就是表达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和倾向,第二个就是为了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和审美性。因此抒情能够给读者传达作者的情感,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另外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必不可免的要形成一种审美价值,而抒情则是构建一种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它往往能产生主题和意旨方面的审美价值。

而公文抒情由于它自身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并且它主要作用于社会管理,所以公文抒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意思,加深人们的印象。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今年的国家公祭日上俞正声的讲话,“在这庄严的时刻,我们缅怀逝者、告慰先烈、感恩友人、昭告世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段话就体现出对逝者的悼念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这段话并不是站在俞正声主席本人的立场上说的,也不是写稿子的人的立场,而是代表一个国家。这就是公文抒情作用与散文的不同,它是代表着发文机关来表达发文机关的立场。

三、散文和公文抒情差异的原因分析

1.公文的属性决定

公文的本质属性是实用性。因此这就决定了公文主要目的还是写实,为发文机关服务。所以公文的风格往往是庄重肃穆的,往往抒情受到的限制会比较多一点。而散文与公文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审美性,所以不管是夸张的手法,还是想象的手法,都会在散文中出现,而这些正是公文很少使用甚至有些手法不能使用。

2.公文写作主体决定的

公文的写作主体是发文机关而非撰稿人,所要表达的也是发文机关的意图。而非写作人本身的意图,所以写作者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情感从公文中抽离出来,让公文尽可能的客观、冷静。而散文就是要求作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和公文就有了相左的地方,也就导致了两者差异的产生。

3.格式的限制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对于公文格式作了十分具体的描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公文其实格式是十分讲究的,多少会影响到公文内容的发挥,更不用说,抒情这种比较少用的方式。散文形式就比较灵活自由,没有具体的格式要求,并且散文是以这种不同的书写方式为美的,所以抒情也就会跟着丰富多样。

猜你喜欢
抒情比较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