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大亨死去了

2017-09-26 20:23何潇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9期
关键词:洛朗伊夫皮埃尔

何潇

人们知道皮埃尔·贝尔热的名字,通常因为伊夫·圣洛朗。这个9月,贝尔热也死了,永远结束了这两个名字的故事。

“给伊夫的信”

“我又读了一遍昨天给你的信。‘为我们的命运敲上章——多么奇怪的表述,仿佛要说我们曾经用敲章的形式加以证明。真相要简单得多:我们相爱,我们试图将两份合二为一,真是出乎意料,这竟然持续了50年。有时,我们会踉跄着失去平衡,会被绊倒,有人折断了腿,有人折断了胳膊,但50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一起。我们没有分离。这就是两个疯子的爱情。”

这是一封写给死去爱人的信。2008年6月1日,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因脑癌逝世,终年72岁。6月4日,葬礼在巴黎圣罗什教堂举行。葬礼结束的第二天,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é)开始给死去的伊夫·圣洛朗写信。这场生者与死者的通信持续了一年有余,直到2009年8月14日,皮埃尔·贝尔热以这封信作别:

“实际上,这些信只有一个目的:对我们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告诉那些读信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将我的记忆呈现在大家面前,告诉你,無论如何,与你一起的日子,我很幸福……并且可以展现你的天赋,你的品位,你的智慧,你的善良,你的温柔,你的力量,你的勇气,你的天真,你的美好,你的眼神,你的正直,你的诚实,你不妥协的态度,你的一丝不苟。”

1999年6月6日,伊夫·圣洛朗在巴黎莫里斯酒店举行服装展,皮埃尔·贝尔热在现场

人们知道皮埃尔·贝尔热的名字,通常因为伊夫·圣洛朗。这对生活伙伴与工作搭档,一同建立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时装屋之一——YSL(Yves Saint Laurent)。两人于上世纪50年代结识,在一起生活和工作了半个世纪。

皮埃尔·贝尔热经常说,他的人生决定时刻,是与伊夫·圣洛朗相遇的时刻。两人在迪奥先生的葬礼上结识,一见倾心。是时,圣洛朗21岁,是一个腼腆、羞涩的瘦弱青年,刚刚接手迪奥。贝尔热29岁,是一个像拿破仑一样充满抱负的外省闯荡者,这场相遇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贝尔热离开了此时的伴侣——画家伯纳德·巴菲特,一心追逐这个冉冉升起的时尚天才。伊夫·圣洛朗服兵役期间,贝尔热追随他到战地医院,运用一切关系获得探视许可。此后,他更是成了“圣洛朗护法”:在迪奥炒掉圣洛朗,让马克·博昂(Marc Bohan)取而代之的时候,贝尔热起诉了这家老牌时装屋,并帮助伊夫·圣洛朗另起炉灶,成立了同名品牌。

媒体称皮埃尔·贝尔热为杰出的商人和经理人。然而,从他的种种人生故事看来,贝尔热最大的天赋是社交。他的非凡社交才华表现在,说服亚特兰大的金融家马克·罗宾逊,拿出70万美元,帮助伊夫·圣洛朗开设时装屋——这是1961年,此时这位年轻的设计师正从迪奥铩羽而归,被革去设计师的职务。

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建立了一种经典的合作关系,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工作,互不干涉,又相互依存。圣洛朗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全神贯注地设计狩猎夹克和女士燕尾服,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尚偶像,贝尔热则一心一意保证公司的运营,维持其生存,令其繁荣。

这家年轻的时装屋很快获得了名人的青睐,并获得了双赢的局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凯瑟琳·德纳芙。1967年,在拍摄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时,她的全部着装都由伊夫·圣洛朗打造。这部电影成为时尚史上的经典,也令德纳芙成为一代偶像。

1999年,伊夫·圣洛朗在巴黎莫里斯酒店举行服装展,圣洛朗(右)和贝尔热在后台

贝尔热将伊夫·圣洛朗看成一个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作者)式的天才,因为他们同样“神经质”。他认为,世界上的美好事物都来自于这样的天才。他在《给伊夫的信》里写道:“世界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欠他们多少,也不会知道为了给出这样一个世界,他们承受了多少痛苦。”

而伊夫·圣洛朗有着与贝尔热截然不同的个性。他拥有极其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内心,羞涩、腼腆,常年与抑郁做斗争,并总是试图躲避人群。有时,皮埃尔·贝尔热需要催促圣洛朗在秀后走上T台,去面对那些为他的设计欢呼的崇拜者,完成时装秀传统的谢幕。对于贝尔热而言,将他的搭档带上轨道,不仅要“劳力”,更要“劳心”。

《疯狂的爱》是一部关于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的传记电影。在片中,皮埃尔·贝尔热和许多友人接受了采访。贝尔热与圣洛朗的共同朋友说,在这个时装屋里,“贝尔热掌控着一切”。然而,在《给伊夫的信》中,我们看到了这段关系力量强弱的另一面:

“我们不能搞错了,如果说我为你准备了所有的弹药、粮草和军队,战役却是你指挥的,是你像一个帝国的将军一样,带领我们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是你,一直是你,将所有的精力投入战役之中,并且每次都带着桂冠凯旋。就像我所看到的那样,荣耀到来,你挥舞着手臂,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自此之后荣耀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你。”

社交明星与时尚大鳄

“人们可能会爱我,或者恨我,但他们都会吹嘘说,曾经与我同桌,共进晚餐。”在接受采访时,皮埃尔·贝尔热曾这么说。导演菲利普·柯林斯与皮埃尔·贝尔热相识40余年,他这样评价贝尔热:“他就像一个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伟大制片人。”

皮埃尔·贝尔热生于1930年11月14日,法国西部的一个海边小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母亲是教师。17岁时,贝尔热孤身来到巴黎,希望成为一名记者,开创自己的天地。他看起来就像巴尔扎克小说里野心勃勃的拉斯蒂涅,眼睛闪烁着,渴望捕捉一切机会。一开始,他兜售旧书,19岁时,成为左翼杂志《La Patrie Mondiale》的编辑——萨特和加缪都是这本杂志的供稿人。endprint

皮埃尔·贝尔热称自己为“文人”。他把萨特叫作“老友”。他津津乐道于与加缪的一段往事:他刚到巴黎的时候,因为一次抗议,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进了同一间监狱,并在第二天早上一起喝了咖啡。

尽管出版生涯没有延续很久,这段经历对于皮埃尔·贝尔热却十分重要。在这并不长久的工作之中,贝尔热与两位重要人物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关系:在一场冷餐会上,他结识了诗人/文学家/电影导演/画家让·谷克多,通过谷克多结识了迪奥——通过迪奥,认识了伊夫·圣洛朗。

皮埃尔·贝尔热的野心,让他不仅在时尚领域大展拳脚,也在政治、文化领域声名远播。尽管他的客户多数是富裕的保守分子,但他同时坚定地支持社会主义政党,支持自由运动,还是文学、艺术和剧场的得力赞助人。最为要紧的是,皮埃尔·贝尔热出色的社交能力,令他化解了因为财富、权力和名声带来的争议,成为当之无愧的社交明星。

上世纪80年代,作为圣洛朗幕后智囊的皮埃尔·贝尔热,从帷幕背后走出来,更为积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贝尔热称,密特朗的当选(总统)让他决定高调起来。“我发现政治重新变得有趣了。”皮埃尔·贝尔热的活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了。他组织了设计师联合会,以推动法国时尚产业;创立了法国时装学院,任创始院长,还是法国时尚博物馆的创始人。他创立了皮埃尔·贝尔热-伊夫·圣洛朗基金会。作为密特朗总统的好友,贝尔热协助政府开展“时装外交”,在莫斯科和北京都开办了圣洛朗展。

1988年,在密特朗总统的任命下,皮埃尔·贝尔热掌管了巴黎歌剧院,同时掌管新建成的巴士底歌剧院。在其任期内,他炒掉了时任歌剧院艺术总监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理由是,这位大师薪水过高,工作计划也“过分精英化”。为了提升票房,他采取了许多有争议的措施。“巴黎人的舞台需要巴纳姆马戏团,而不是托斯卡尼尼。”然而,票房并没有令其保住职位。新政府上台后,他的工作为人取代。

人们对于这位神情严肃的先生很少持有中性意见。有人盛赞他为商业奇才、时尚大鳄,也有人称他为恶棍。法国前总统奥朗德称他为“一个信念坚定的杰出人物,为所有人争取平权”。《纽约时报》则称,皮埃尔·贝尔热总是着装精致,戴着一副椭圆形的边框眼镜,看起来宛若猫头鹰一般机警,不好招惹。在经济方面,皮埃尔·贝尔热也曾因为地下交易遭人谴责,并获得了相应的处罚。

在皮埃尔·贝尔热的保驾护航之下,1989年,YSL成为第一个在巴黎证交所上市的时装屋,超额认购达27次。然而,皮埃尔·贝尔热与伊夫·圣洛朗的伴侣关系已经不复以往。伊夫·圣洛朗的酗酒、嗑药和不时的精神崩溃令这段关系走到了尽头。80年代中期,皮埃尔·贝尔热与伊夫·圣洛朗结束了长久的情侣关系,但依旧维持着工作伙伴关系。

“我所没有的一切,他都有。他的力量让我感到,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可以依赖他。”伊夫·圣洛朗这样说。曾经有记者问他,最喜欢的诗人是谁,伊夫·圣洛朗回答:“皮埃尔·贝尔热。”两人的共同朋友则说:“伊夫拥有爱,皮埃尔收获尊敬。”

2011年,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皮埃尔·贝尔热说:“当你与一个酗酒、药物依赖的人保持关系时,你面对的是一段非常艰难的关系。我们能做什么呢?什么都不能,只能接受事实。我所做的,是尽可能地去帮助,尽管成功的次数不多。”处理这些问题从来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皮埃尔·贝尔热还是做了。“因为我爱他。”

在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这对伴侣收藏了大量书籍和艺术品。伊夫·圣洛朗过世之后,这些财产由皮埃尔·贝尔热管理。最近几年里,皮埃尔·贝尔热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便是转售这些收藏,所得资金纳入基金会。与此同时,他为慈善事业捐赠了大量善款,并筹备成立伊夫·圣洛朗博物馆。

两座新的伊夫·圣洛朗博物馆即将在今年开幕,一座位于巴黎,YSL时装屋所在的地址,另一座位于摩洛哥马拉喀什。马拉喀什是伊夫·圣洛朗度过人生的城市,有一条名为伊夫·圣洛朗的街道,还有一座属于伊夫·圣洛朗的花园。伊夫·圣洛朗去世后,皮埃尔·贝尔热经常来这座花园凭吊。

“一年以来,我只是在找他,在我的記忆深处找他,我在拼贴记忆的碎片。我跟在他后面跑,找寻他,气喘吁吁,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遗憾和悔恨交织在一起,确定和怀疑交织在一起。”皮埃尔·贝尔热写道,“我们不要搞错,找寻别人就是找寻自己。是要和自己和平相处。死亡提出了很多问题,而它并不会向我们提供答案。”

而今,死亡已经给出了答案。本月,皮埃尔·贝尔热在家中逝世,终年86岁。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朗伊夫皮埃尔
论《语言的第七功能:谁杀死了罗兰·巴特》中的多重戏仿
耳聋的音乐家
耀眼的清晰——皮埃尔·彭贡潘
比利时天才儿童遭遇择校困境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将从苹果离职
皮埃尔摘月亮(下)
皮埃尔摘月亮(上)
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与论文写作——访当代翻译理论家伊夫·甘比尔(Yves Gambier)教授
圣·洛朗退场,但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