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前后的萧克

2017-09-26 20:27徐嘉
党史文苑 2017年17期
关键词:萧克部队

徐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27年初夏的一天,一阵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回荡在河南朱仙镇岳飞庙里。朱仙镇岳飞庙位于开封城南40里处。庙内碑亭林立,最为有名的《满江红》碑字体苍劲奔放。朗诵的青年一曲念罢,凝视碑文,良久不语,悲怆之感油然而生。这青年便是萧克。他临碑感叹,数百年前,岳飞在朱仙镇大败金兵,本可凯歌一路,直捣黄龙,不想却被昏君奸臣所误。比起岳飞的千古恨事,北伐军将士的遭际同样令人扼腕。

回师武汉,东征讨蒋

正当北伐军与装备精良的军阀部队苦战,共产党员在第一线冒着坦克、大炮奋勇冲锋之际,杨森、夏斗寅潜袭武汉,许克祥等反动派乘机叛变,破坏北伐军的后方,白色恐怖日益严重。汪精卫等人也一步步走向反革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下令北伐军回师武汉。

此时的萧克尚未满二十,作为连长随北伐军出征河南,先后在上蔡、临颍等地与奉系军阀恶战。他不仅作战勇毅,而且政治工作出色。当时,在北伐队伍里,共产党的组织是秘密的,党员不公开,然而大家自然便形成了印象:凡是思想作风好,工作负责,勇敢坚定的人,就是共产党。萧克也不例外,尤其是当他目睹了第七十七团团长、共产党员蒋先云身先士卒,用牺牲践行“有一条命去拼,有一腔血去流”的诺言后,便产生了要加入共产党的迫切愿望。

北伐军回师武汉,途经许昌时,萧克加入共产党的愿望终于实现。6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作为四连代理连长的他被叶挺部第七十一团三连连长郑鸣英带到团部的一个房间。二营营长廖快虎将一面画着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党旗挂在墙上。面对党旗,萧克郑重地表明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加入党组织的愿望。随后,他右手握拳举起,向着党旗庄严宣誓……

萧克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在师长叶挺的率领下驻扎在汉口刘家庙。1927年的夏天,对于国共双方而言,难以揣测的政局和酷暑闷热令人难以平静。

北伐军官兵们乘着渡船往返长江两岸,有的眺望黄鹤楼谈论北伐围城时的战斗,有的指着江汉关讲述收回英租界的情况,有的谈论国际工人代表团到达武汉的消息,有的凝视寥廓江面唱起了《少年先锋队歌》,不一会儿,激昂歌声盖过所有嘈杂——“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

萧克望着长江,一眼瞥见远处的外国军舰。虽然武汉国民政府早将市内外国租界全部收回,然而美英等帝国主义的军舰还赖在江上,萧克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军舰入夜后,就用探照灯向中国军队照射。刺目的白光在营地周围扫来扫去,而软弱的武汉国民政府只知一味地退让。

同样让他愤怒的消息来自老家湖南嘉禾。大革命时期,那里的农民运动迅猛兴起、如火如荼。马日事变后,局势骤然大变,许克祥部等原先打着革命旗帜的军队,调转枪口,对准农民协会。土豪劣绅乘机发难,带着反动军队镇压农协,捕杀工农群众。萧克的姐夫以及许多亲友,就因为发动农民与土豪劣绅作斗争,被杀害了。

萧克一心复仇,便去找在武汉军用被服厂任中校指导员的六哥萧武惠,商量一同回乡报仇。萧武惠得知家乡白色恐怖的情况,气愤地说:“是该回家乡去搞。这里的气氛不对头,汪精卫讲话也没有多少革命味道了。咱们弄些武器,回家乡拉一支队伍,再搞农民协会。”二人商量,萧武惠与第四军有联系,可以弄到几箱手榴弹,再加上萧克的驳壳枪,可以回乡拉队伍。

过了两天,萧武惠一大早便找到萧克,告知:“那个计划不能干了。”

“为什么?”萧克不解地问道。

萧武惠答道:“现在形势大变,湖南已全被反动派占领,要通过长沙都困难。”原来,局势已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陈独秀却选择退让、妥协,下令总退却,而且自动解除了汉口工人纠察队武装,拱手把主动权交给了敌人,两湖地区的局势已基本被唐生智控制住了。

“现在‘东征讨蒋的口号提出来了,蒋介石叛变革命,杀害同志,我们先找他报仇!”二人于是商定,各自继续回到部队工作,等待党的下一步指示。

回去不久,萧克所在部队即接到出发命令,乘船去九江,东征讨蒋。“東征讨蒋”,是汪精卫、唐生智的武汉军事委员会作出的决定。由张发奎、朱晖日、朱培德、贺龙所部组成的东征军集中江西,分九江、赣东、鄂东三路向东出发。

实际上,“东征讨蒋”只是汪精卫等人虚张声势、讨价还价的幌子。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通过“分共”决定,彻底背离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导致国共分裂。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共党内开始了对汪精卫的批判,东征军中受共产党影响很深的部队也半公开地进行反汪宣传。

参加南昌起义

萧克所在的第二十四师,多数连队有党员,但没有基层组织,只在营一级设党小组,团一级设党支部。在当时的环境下,党员身份、党内职务都是秘密的,就连萧克也不知道自己的党小组组长是谁。到九江后,二营营长廖快虎经常召集萧克等党员开会,分析政治局势,开展思想动员工作。第七十一团的党员也聚集开会,大家争相发言,表示对汪精卫背叛三大政策,反共反工农,走反革命道路的愤怒。

萧克也在会上发言表示:“过去对汪先生非常崇拜,因为他革命,我特别喜欢他辛亥革命前在北京坐牢时写的一首诗:‘慷慨歌燕冀,从容作楚囚,举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是现在,他还有一点‘慷慨歌燕冀的气概么?”此时,有人插话问:“汪精卫反动了,国民党是不是都动摇了?”萧克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管是谁,他不好了就不拥护他。”在这段复杂而又艰难的日子,通过党组织细致的思想工作,萧克等有革命热情但缺乏丰富政治经验的青年党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方向。

当时,九江驻扎的军队,除了萧克所在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还有第四军第二十五师、贺龙的第二十军以及朱培德的一些部队。第四、第十一军都隶属于张发奎任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当时的张发奎,基于自身的利益,既有反蒋意愿,又不满于唐生智,且“有率部回攻广东之宣言”。因此,中国共产党利用其这一心理,试图联合他将第二方面军拉回广东,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从武昌到九江,一路上,萧克看见军、师政治部贴的大标语,还有“拥护张总指挥”的口号。endprint

可惜的是,汪精卫命令叶挺、贺龙的部队在九江待命做先锋,只是想利用“铁军”的力量,与蒋介石讨价还价。张发奎更是心存观望,九江及南浔线在他心中,不过是进退裕如的理想之地。七一五政变后,汪精卫、张發奎密谋在7月29日召开庐山会议,“来实行解决在第二方面军中之共产党”。当时在张发奎部下黄琪翔的第四军任参谋长的叶剑英获知消息后,在九江找到叶挺、贺龙,告以实情。

7月20日,李立三、邓中夏、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开会,首次提出由叶挺“即刻联合贺龙的军队,向武汉政府示威”。25日,叶挺、贺龙、叶剑英等在九江甘棠湖一条小船上密会,决定率队向南昌进发。随后,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军次第转移,沿着南浔铁路向南昌开进。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对在南浔线举行暴动作出初步决定后,也将大批干部转移至南昌准备暴动,同时决定起义后,部队南下广东,占领港口取得共产国际援助,再进行二次北伐。

高层的决策部署,当时作为连长的萧克难以知晓,但在随部队马不停蹄前往南昌的路上,他已隐隐感到形势的严峻。途中,他在党小组的活动中听到营长廖快虎的动员:“蒋介石、汪精卫屠杀工人农民和共产党人,断送了国民革命,我们要重新干,打回广东,再来北伐。”经过多次动员,萧克等人不仅做好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思想准备,而且对起义进行了反复的宣传和讨论。

当时到达南昌的部队,除了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还有朱德领导的军官教育团留团的学兵。敌军武装,主要有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指挥部警备团,王均第三军、金汉鼎第九军、程潜第六军的部分军队。萧克所在的第七十一团驻扎在南昌城南松柏巷天主堂附近,任务是消灭天主堂内和不远处匡庐中学内归附汪精卫的第六军第五十七团。

7月31日下午,萧克等以走街为名,勘察地形,弄清敌人兵力部署。晚9点,即进入战斗准备。想到即将要开始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想到中国共产党的危急之际继续扛起革命大旗、肩负起领导革命重任,萧克内心澎湃,等待着紧张时刻的到来。

8月1日凌晨2点,随着省政府附近的几声枪响,南昌起义爆发了。枪声越来越激烈,萧克所在的二营,任务是攻打匡庐中学。他首先率一个排的兵力,来到匡庐中学附近的一个医院据点。事先查明,那里有敌第三军的两个班。萧克率人迅速包围医院,敌人稍作抵抗,便缴了枪。

随后,他立刻率队回到匡庐中学,随二营冲进学校。守敌难以招架,便仓皇爬上城墙,企图逃窜。然而,城墙上早已埋伏好工人纠察队和公安局的警士。在他们的英勇阻击下,敌人又退回原地,被二营紧紧围住。不知不觉,天已微微亮,可是匡庐中学仍未攻下。这时,第七十一团参谋长刘明夏带了一个机枪排、两挺机枪前来增援。在强大火力攻势下,早晨7时许,敌人一个营全部缴械了。

敌人缴枪后,萧克将他们集中至匡庐中学的操场,继续开展政治攻势。他根据革命委员会印发的宣传材料,向俘虏们讲述南昌起义的意义:“汪精卫他们不坚持总理的三大政策,派兵来镇压二方面军,我们在南昌起义,就是在继续坚持总理的三大政策。”为了团结争取中间分子,他还当众宣布起义部队的俘虏政策:“愿意留下就留下,不愿留的可以走,发给路费。”萧克刚说完,俘虏中便有两人站出来,同意加入起义部队。

攻占南昌后,起义部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公布政治纲领、下发文件。萧克组织四连学习《中央委员宣言》《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宣言》和《叶挺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等材料。同时,他还向战士们作政治动员,解释南昌起义和南下广东的意义,明确南下广东的战略目标。

南昌起义之所以能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正是依靠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力量,发挥在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和心向革命的左派的作用。他们接到党秘密传达的关于发动南昌起义的指示后,利用个人威信将能掌握的士兵拉出来参加起义。在事关革命前途命运的历史关键时期,萧克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打定主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没有一丝的动摇。

起义部队南下失利

8月3日,南昌起义部队按照既定计划,陆续开始南下。打头阵的是朱德率领的部队,萧克随第二十四师于次日开拔。为避敌重兵,他们的路线是经抚州、广昌、瑞金、会昌一线,沿赣东人少山多、难以通行处南下。

时值盛夏,沿途山高林密,起义部队长途行军十分艰难。此外,由于群众基础薄弱,且反动派进行欺骗宣传,沿途农民闻风而逃,使部队的补给和卫生状况都陷入困境——“兵士病死极多,沿途倒毙者络绎不绝”。再加上宣传动员工作薄弱,各级党组织不健全,不少两湖籍士兵因离家近多开了小差。萧克所在团,有三个与他相熟的连指导员也离开队伍。萧克不禁心中感慨:这些人平时讲得头头是道,一遇困难便擅自离队,不是坚决的革命者。

到了抚州,部队开展了整顿,调整了政治上不可靠的军官,以巩固对部队的指挥。几天后,部队再次出发,向宜黄前进。一路上,烈日炎炎。萧克行进在队伍里,由于出汗过多,体力渐渐不支,只感觉腿脚发软,头也昏沉沉的。这时,站在路边的宣传队女战士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仍在坚持以喊口号、唱革命歌的方式给部队鼓劲。萧克见了,十分感动,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继续在南下的艰难路上奋力前进。

8月13日,起义部队抵达宜黄。在这里,周恩来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令人起草《土地革命宣传大纲》,明确了关于没收地主和土豪劣绅土地的政策。其后,在行军途中,萧克便见到一张落款为革命委员会保卫处处长李立三的布告。布告提醒战士们,前方不远处,有一户大土豪,部队应自动去挑谷。战士们纷纷议论道:“这下好了,可以不交钱就去土豪家挑谷子了。这些谷子本来就是搜刮穷人的,早就该挑。”萧克第一次看到党公开号召打土豪,顿时喜出望外,精神为之一振。

8月17日,萧克随部队来到广昌。在这里,他参加了贺龙主持的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首先是贺龙痛斥反动派的污蔑。随后,恽代英用慷慨而诙谐的演讲,讲述革命道理:“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背叛孙中山,背叛三民主义,可是他们喊拥护孙中山,拥护三民主义的口号比谁都高。他们拥护的是什么三民主义?是投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屠杀工人、农民的民权主义,饿死老百姓的民生主义。”这番演讲,给萧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endprint

从广昌至瑞金途中,起义部队在壬田展开了南下的第一场战斗。贺龙亲自指挥部队,击败在壬田设防、企图阻止起义部队进入瑞金的敌钱大钧部两个团。8月26日,起义部队开进瑞金,这时,起义军的侧方,还有钱大钧部三个师在會昌虎视眈眈。

为解除后顾之忧,8月30日晨,起义部队分三路向会昌守敌发起进攻。萧克率队随二十四师迂回至敌后,由洛口向会昌前进,接近城西北高地时,遭到敌顽抗,形成僵持局面,互有伤亡。中午时分,攻城增援部队赶到,战场形势立刻转变。接近黄昏时,起义部队在两门山炮掩护下,全线进攻,夺下阵地,占领会昌城。萧克则率四连向南继续追击敌人,直至离会昌90里的筠门岭才返回。

9月2日清晨,桂系黄绍竑部进犯会昌,占领城西北山头阵地。中午时分,留守会昌的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师奋力反击。战斗最激烈时,萧克统一指挥二连、四连警戒阵地右侧山头。他们不仅击退敌人进攻,还一鼓作气,边追边打。直到夜九点,素以顽强著称的桂系黄绍竑部被起义部队击溃,乘夜向珠兰埠逃去。两次会昌战斗,起义部队主动求战,激战竟日,以劣势兵力打败了敌军,打出了共产党领导的铁军的威风。然而,起义军亦伤亡1700余人,几占全军的七分之一。

会昌战斗后,起义部队原计划取道寻乌进入潮汕地区。但由于两次恶战,造成近千名伤员,需要用担架抬走,而“江西方面因人民逃亡,运输伕不易获得”。为解决伤员问题,起义部队决定越过赣闽边界,在长汀一带征集运输队,取水路顺韩江转往潮汕。

到了汀州,已是九月上旬。疲惫的起义将士们亟待休整,疗伤治病。汀州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同情革命,组织全城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伤病员,给了起义部队很大的帮助。萧克带领的四连,骨干力量均是广东人,战斗力也较强,因而减员较少,到汀州时仍有八九十人。这与萧克注重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花很大精力保证战士的后勤和休息密不可分。

9月23日起,起义部队进入潮汕地区。由于澎湃长期在此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良好基础,起义部队得到群众和农民武装的积极配合,开展了肃清反动派、恢复社会秩序、组织政权、发布安民告示等工作。为支援揭阳、海陆丰等地农民暴动,起义部队主力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军第一、第二师约6500余人向揭阳进发,余部约3000人留守三河坝、约1000人卫戍潮州、约一个营兵力留守汕头。

萧克随主力行动,在距揭阳不远的丰顺,他参加了全师排以上军官的集会。会上,叶挺分析战况:“前面有陈济棠的部队9000人,我们要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打好这一仗,消灭陈济棠。”事实上,不仅前方有陈济棠的三个师、王俊的三个团,起义部队侧后方还有黄绍竑重新纠集的两个师。起义部队对敌情的侦察和判断出现了失误,主力部队即将面对的是四倍于己的敌军精锐。

9月26日,起义部队击败敌王俊部,占领揭阳城。当晚,指挥部再次得到错误情报,误以为“有敌千余人集中在汤坑,遂决计用全力吃掉当前之敌”。27日晨,第二十四师与二十军第一师即向汤坑进发,“成千工农运输粮弹”,“二千多农民赤卫队,分路驰赴战场,协助战勤和警戒”。下午,行至山湖时,遭遇敌先头部队并将其击退。其后,敌薛岳部赶到,起义部队第二师也来增援,双方从傍晚激战至深夜。午夜时,起义部队依靠赤卫队员带路,“利用蔗园坎坷,迂回敌军右翼,渗透接敌,配合正面强攻”。28日凌晨,占领薛岳部全部阵地。

萧克率部深夜赶到前线,双方已停止交火,相互警戒。次日,敌陈济棠部以三倍于起义军的兵力,占据高山、工事,一场罕见的恶战就此打响。双方从日出战至日落,如同两股相互冲击的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拉锯似地相互冲锋数十次,各自伤亡都很大。其间,萧克奉命率四连追出半里地,前去占领一座小丘。刚行至丘前,敌兵亦从北而来。四连从丘南抬头放枪,而后低头匍匐,敌方亦如此。四连在手榴弹掩护下乘机占领小丘,但不过半小时即为敌所夺。随后,萧克退至二营阵地,随营长廖快虎固守,连续打退敌数次攻击。战斗中,廖快虎不幸中弹,仍以顽强的毅力拒绝下阵地,面对着敌人,他坐在阵地上,以示决不后退的意志。最后,廖快虎牺牲,他的壮举,给了萧克极大的触动。

经过三日激战,起义部队主力疲惫异常、弹药耗尽,且伤亡近三分之一,遂于29日晨,对敌发起突然袭击,“予敌以杀伤后,立刻撤出战斗”。撤退前,萧克与全连战士吃了连日来唯一一顿饭。炊事班按从前标准造饭,而吃饭的人却少了一半。官兵们想起逝去的战友,流着热泪咽下饭菜。汤坑失利,也成了南昌起义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

在挫折中经受锻炼

起义部队主力撤离战场后,初欲撤向潮州。然而,由于连日苦战,9月30日,部队被迫停在揭阳休息。10月1日,始悉潮州、汕头均告失守,遂决定径赴海陆丰与农军会合。当日,即从揭阳炮台渡过榕江向西南行军,次日到达贵欤。

10月3日,贺龙、叶挺率起义各部队与周恩来等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在流沙会合,并召开会议。会上,周恩来总结了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同时鉴于敌我力量悬殊,作出决定:“武装人员尽可能收集整顿,向海陆丰撤退,今后要作长期的革命斗争。”

不幸的是,起义部队向海陆丰出发时,敌陈济棠、徐景堂部已在距流沙约三公里处的乌石圩严阵以待、准备伏击。乌石圩四面皆山,当第二十军第一、第二师通过,第二十四师正处圩中时,敌发动进攻。起义部队被拦腰截断,顿时陷入混乱与溃散之中,士兵“纷纷退走”,“号令自难执行”。

危急关头,萧克率领四连不到40名战士坚持战斗,奉命阻击敌人、掩护战友撤离。战斗持续了一夜。次日,萧克率剩余的20人退往贵欤。此时的贵欤,萧克目之所及,到处“挤满溃兵,乱成一团,已经无战斗力了”。南昌起义军南下行程数千里,坚持战斗两个月,最终在强敌围攻下失败了。

革命遭受挫折,萧克却并未气馁,他向大家说:“不要灰心,只要到了海陆丰彭湃那里,就有希望!”接着,他率领余下的20人单独行动,试图绕过流沙到海陆丰。然而,一路上敌军在背后紧追,反动民团不断骚扰,队伍最终被打散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萧克为了党的事业置生死于度外,即便在南昌起义最终失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也从未产生过放弃革命的念头。此后,他辗转广州、韶关、嘉禾等地,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党,终于重回组织怀抱,后来参加湘南起义。

纵观南昌起义前后的萧克,虽只是一名普通的连长,但却代表着在紧要历史关头、生死抉择时刻始终相信党、相信革命的许许多多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们不畏强敌、不慕虚名,百折不回、坚守初心。

责任编辑 / 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萧克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萧克镇南历险记
老部队
“大树将军”和小树
萧克:沙场文坛传奇一生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