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朗克C大调夜曲的艺术特点

2017-09-27 03:11毛康力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普朗克夜曲大调

毛康力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普朗克C大调夜曲的艺术特点

毛康力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夜曲是浪漫时期诞生的一种特性小品,其法文名为nocturne,来自于拉丁文nocturnus,意为“夜的”。钢琴夜曲这一体裁于19世纪首创自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之手,其轻松愉悦的沙龙性是菲尔德夜曲的主要特点。弗朗西斯·普朗克作为20世纪的作曲家以其新古典主义思想及现代作曲技法为夜曲注入了新的元素。他的八首夜曲创作了近十年,虽然它们被单独演奏,但作曲家的本意是将这八首作为一整套完整的组曲,故在最后一首标有Pour servir de Coda au Cycle字样,意为“终曲”。本文将结合作曲家生平,以音乐本体为立足点,从和声、旋律、调性等分析第一首C大调夜曲,发现它的独特魅力及艺术特点。

普朗克;夜曲;艺术特点

一、普朗克生平简介

1899年,弗朗西斯·普朗克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到母亲珍妮·普朗克对音乐的喜爱,他五岁便和母亲学习钢琴。1920年加入“六人团”,三首《无穷动》让他声名大噪,1924年创作的芭蕾舞剧《母鹿》取得了巨大成功。1963年1月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巴黎。

普朗克信仰罗马天主教,他将对宗教的虔诚融入到音乐中,但同时他又是一名同性恋者,对性的取向与信仰的冲突让他自身思想就充满了矛盾,所以他的音乐中自然也有较强的戏剧性。普朗克的音乐不仅充满了法式的优雅魅力,还有着鬼马精灵的个性色彩。

二、C大调夜曲的艺术特点

(一)动机的反复出现

20世纪大小调式的瓦解,十二音序列的运用导致旋律流畅度降低。音乐动机在整首作品中显得不那么重要,常常不作反复。而这首作品的主题动机以模进的手法反复出现了五次,强调了音乐“种子”在全曲的核心力。第3次动机反复是将原动机向下纯四度模进,在不改变旋律音程关系的前提下,利用织体和内声部的变化赋予动机新的音响色彩。这样的写作手法从听觉审美来看,满足了人们内心对主题的回归感,但又将一个动机变化发展,避免了听觉的疲劳感。

(二)乐曲的未结束感

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上述为曲式结构图。在最后一部里面仅仅有8小节的乐句变化重复,但调却并没有回归到C大调上。紧接着是新材料d的出现,虽然D段回归到了主调上,但在最后的终止处高声部旋律音停留在三级音上,没有完满终止。扩充段用六级和弦阻碍终止并将转向到关系小调a小调上,从降三音的下属和弦至结束在a小调属和弦上,音乐无疑呈现等待解决的状态,出现了自由延长记号,但以双竖线化分又代表了乐段的结束。补充段结束在C大调的主和弦上,但高声部却是二级音,再一次没有完满终止,但最后一个音do避免与高声部re同时出来,虽在弱拍上,但似乎从音响听觉而言已经终止。这样的写作手法令人捉摸不定,回味无穷,似结束又似开始,给听众无限的期待感。

(三)暗涌的“危机感”

从整首作品的和声分析来看, A 部主题清晰明朗,连续七和弦的进行本应该不协和且紧张的,但利用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与旋律中七和弦音不同时出现将其紧张程度冲淡,呈现出夜曲本有的浪漫抒情情怀。 B 部是整首作品中调性变化最多,和弦外音使用最多的部分,这也符合了复三部曲式中部的写作手法。谱例的调性为G大调→C大调→B大调,短短的四小节就离调3次,突出了音乐的不稳定性,但作曲家利用共同和弦无缝离调将旋律融合为一个整体,减轻了音响上的不协和程度。普朗克将这些不协和的元素有条理的隐含在旋律或和声中,将音乐的“危机感”暗藏于作品内部,赋予了夜曲戏剧矛盾性。

(四)调性布局的模进

从补充段分析来看,其调性为#C大调→bB大调→C大调,和声都为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最后三小节处有阻碍进行,使音乐继续向前扩展两小节。这样的写作便形成了调性布局上的模进,作曲家还运用动静结合原则,利用向上的音阶进行填充长时值音,使音乐更有流动感,细化内部音乐。这些都体现出作曲家细致谨慎的作曲技法,彰显了作曲家精妙绝伦的音乐构思。■

猜你喜欢
普朗克夜曲大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普朗克的荷包蛋
量子理论的奠基者——普朗克
普朗克的荷包蛋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G大调随想曲
快乐新年
普朗克开启新时代
快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