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团结共同体”梯级管理模式的创建效应

2017-09-27 09:10聂育松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9期
关键词:惠州市课题学校

聂育松

在如今名校林立的基础教育背景下,学校发展面临两难: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循前进;还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我们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后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任何一场教育教学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求从理念到实践系统进行,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知行合一”一样。

一、理念引路

学校是为缓解我市江北片区优质高中学位不足而成立的一所新的市直重点中学。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同步提升和跨越发展,我们在合作教育理论和团队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并尝试“团结共进体”的梯级管理模式。其主要意图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权力、目标和任务的分解,来强化责权对等的分权管理,在制度上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在人性上调动各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管理的质量,促进师生、家长与学校成长一体化。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涉及到教育模式、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师资培训、社会反馈等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的全面改革。学校提出“两个回归”的教育教学理念,即教学回归教育,教师回归导师。

二、行动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和不竭源泉,同样也是一所学校跨越发展的动力和不竭源泉。

(一)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依托位列东江之滨的地理环境,学校确立了“源深行远”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校园文化以“水品文化”为主要内涵,无论是学生的校服,校门口细水循环奔流的水景,还是师生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东江高级中学的“水品文化”,将之概括为“十品”,即“博志勤正善,让灵净勇恒”,并使其渗透到学校各项具体的行为当中。

(二)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一是实施以导师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育人机制。给每个“团结共进体”配备一名“导师”,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家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实现了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

二是建立以团队整体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机制。对导师及团队成员实行“捆绑式”评价,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保障了各项举措的落实。

(三)文化上的深度培育

一是视觉文化培育。在课室的前方悬挂“源深行远”和“团结共进”的标志;在校内创建孔子文化园,强化师生互学的“团结共进体”意识。

二是团队活动培育。以行政干部、班主任、高三年级教师为主要对象,利用学期节点,分批次进行团队拓展训练,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凝聚力。

三是课题研究培育。以省级课题的形式,开展“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及各支课题的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实践,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开展学习交流,增强管理的实效。

三、模式创建

(一)办学创新从“团结共进”开始

在反复思考当前教育现状,深入分析学校自身特点后,学校决定“不走寻常路”,进行了以“团结共进体”为名的教育教学改革。

1. 在课堂上,各个“团结共进体”的成员(学生)的座位并不是传统式并行排列,而是面对面固定座位;课堂的主角不再是老师,而是拥有自主权的学生。在团结共进的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关爱引领”,学生“积极投入”“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2. 在管理中,学校将“团结共进体”延伸到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中,成立了学生家长“团结共进体”、班级教师“团结共进体”、处室成员 “团结共进体”、学校班子“团结共进体”。(见图1)

(二)推进“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部分学生群体有共同的特点:偏科现象严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学习能力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就是打造高效的课堂。(见图2)

学校实行了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团结共进体”为平台,以“三环七步”为操作程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它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个个都能做“老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1. 请进来。学校组织老师进行理论学习,观看中央电视台的高效课堂专题录像,邀请金太阳教育专家葛立其教授、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顾问李靖国教授、北京四中连中国老师等教育专家莅临学校进行高效课堂指导。

2. 走出去。学校不仅将专家请进来指导,还带领老师走出去取经,学习和借鉴其他名校的成功经验。先后组织教学骨干到崇雅中学、韶关曲江一中、曲江中学、曲江沙溪中学,广州第十八中学、广雅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学校学习。

3. 自己试。学校开展了“高效课堂优质课大赛”;组织了“高效课堂沙龙”,研讨并解决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教师提出的23个问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将“三环七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倡导“老带新”教学活动,高二教师为高一学生上高效课堂示范课,然后组织高一各备课组组长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实行“即时推门听课”制度,按照高效课堂评比标准对任课教师量化评分。

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第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摸索实践,老师们都认识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上课时都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模式。第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开始站在同一个高度和老师展开对话、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三,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座位由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了“座谈式”,老师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内都滔滔不绝的现象越来越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和质疑越来越多,学生变得越来越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第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性学习。

(三)内容多向延伸

学校实施的“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实质是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合作学习小组”,但教育界一般只把它用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上,而学校则对其进行了创新,将“合作学习小组”从课堂向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的全面延伸。

1. 科学分组

依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将每班学生按每6人为一组,分成9个优化的合作小组(即“团结共进体”);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给每个“团结共进体”配备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2. 合理分工

根据“共进体”成员的比较优势,确定学习组长、纪律组长、生活组长、各科小组长等;在教室里,“共进体”成员按照各自的特征相对围坐。

3. 强化管理

要求每个“共进体”共同创建本组组名、组训和口号等团队文化。按照“一人进步,全组受奖;一人落后,全组帮助”的管理原则,在德智体美劳等层面,给予全面的评价。

4. 激励先进

采取日清(每天由班长或学习委员记录各个“共进体”的得分)、周评(每周由班主任或值周班干小结各个“共进体”的成败得失)、月结(每月评选出优秀的“团结共进体”)的方式,给优秀的“团结共进体”成员及导师颁奖,以此加强小组组间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动力,提升集体荣誉感。

学校将班级学生“团结共进体”的管理模式延伸到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各部门,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级各类“团结共进体”,以梯级团队形式全面开展学校工作。

四、结语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短短三年多时间,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103人次;学生綜合竞赛能力提升显著,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159人次;学校科研成果显著,共有5个课题被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20个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

“团结共进体”模式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质的飞跃,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惠州市一级学校、惠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惠州市文明校园、惠州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校园等20多项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 魏家坚endprint

猜你喜欢
惠州市课题学校
班级里的趣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学校推介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