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2017-09-27 17:21李昱芃臧超越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

李昱芃+臧超越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本病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发病缓慢,常无明显症状,可直接导致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并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从气分、血分入手探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和治法,并列举相关医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气分;血分;痰瘀互结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9-0098-0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病理学上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堆积过多为特征,而临床上无过量饮酒史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严重者最后有可能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西方人群的患病率为20%~30%,在我国的患病率为11%~15%[2],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3],同时是隐源性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療药物,而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及辨证论治方法,对NAFLD高危人群早期干预,防止其进一步加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广大的应用前景。

中医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如:胁肋胀痛、神疲乏力、四肢沉重等,将其归属于中医“胁痛”、“积聚”、“肝癖”等病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肝、脾,多属虚实夹杂证,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对本病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经验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1.1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是NAFLD的基本病因过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湿聚成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兰室秘藏》亦有“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之说。或由于现代人压力过大,情志不遂,日久则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而成痰,凝而成脂。正如《古今医鉴》所谓:“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与血相搏,皆能为痛。”

1.2肝脾不调,痰瘀互结是NAFLD的核心病机《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人体水液及精微物质代谢的描述。脾气充足,运化正常,则水液精微可正常布散于周身。《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记载:“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可伤脾碍胃,运化失常则精微不化,清浊不分,痰浊自生。故NAFLD患者虽形体肥胖,但多有乏力便溏等气虚症状及痰多口黏等痰湿证候表现。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而恶抑郁,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关键。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可助脾布散精微,气血亦安和调达。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则气机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停聚成痰;肝失疏泄,亦可阻碍气血运行,气滞则血瘀。《诸病源候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伤寒论》:“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为血”皆提出痰浊、瘀血可相互转化的观点。痰浊、瘀血相互搏结,闭阻肝络,留滞胁下,日久胶结不化而成本病。

2治疗原则

治疗应针对本病的核心病机,由于本病具有病程长的特点,且病情变化多端,绝非一法一方可治,故当辨病邪在气在血。邪在气分,亦有虚实之分。NAFLD早期,病人多有胁肋胀闷、四肢酸楚、神疲乏力、腹胀嗳气,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等表现,辨证多属脾虚湿盛,治疗当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为主;若未加正确的干预,上述表现将会进一步发展,出现胸闷脘痞、胁肋胀痛、温温欲吐、口粘纳呆、便溏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痰湿中阻之证候,治疗当以化湿醒脾为法;随着病情深入,尤其发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之后,患者常出现胁肋刺痛、心烦躁扰、失眠多梦、面色晦暗,舌暗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等血分证之证候,为久病入络,痰瘀互结之象,治疗当以逐瘀养血,化痰散结为法;若病情再度进展,痰浊、瘀血化热,伤及阴血,则出现胁肋刺痛夜甚、恶心欲呕、失眠健忘、爪甲色淡质脆,面色晦暗,周身瘀斑,甚则吐血便血的危候,须中西医结合治疗,预后不良。

治疗过程中,除基本辨证外,一定不能忽视肝失疏泄在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分不同阶段处方用药治疗本病。病在气分,常用太子参、山药、苍术、佩兰、豆蔻、柴胡、青皮、瓜蒌、山楂、荷叶、杷叶、茯苓等;病在血分,常用柴胡、香附、旋复花、丹参、当归、酸枣仁、蛤粉、天花粉、虎杖、浙贝、僵蚕、茯苓等。若患者气虚明显,酌加黄芪、党参;痰多咽堵者,加绿萼梅、公英、苏梗;湿热偏盛厌油腻者,加茵陈、竹茹、郁金、秦艽;久病伤阴者,去柴胡,加桑叶、丹皮、白芍、柏子仁;肝区刺痛不移者,加鳖甲、皂角刺、煅牡蛎。

3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女,57岁。右胁肋部胀闷不适2年,加重1月。多次彩超均提示“中度脂肪肝”,肝功能无异常,血脂略高,患者于西医院就诊,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后血脂未明显改善,且服药后肝功能示:ALT 92U/L,r-GT 384 mmol/L,考虑药物性肝损伤,故停用降脂药。近1月来自觉症状加重,来本院求治。

初诊:患者右胁肋部胀闷不适,夜间睡觉时隐痛,平素乏力,胸闷恶心,情绪低落,口干苦,不欲饮水,大便溏而不爽,舌暗苔白腻,左脉沉滑,右脉濡缓。复查彩超仍为“中度脂肪肝”。血脂:总胆固醇5.6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7 mmol/L。患者病在气分,为湿邪困阻之候,治以健脾化湿,畅利三焦。处方:太子参15 g,山药15 g,苍术10 g,佩兰10 g,白豆蔻6 g,青皮6 g,桑叶10 g,荷叶10 g,瓜蒌15 g,生白芍25 g,茜草10 g,炒神曲10 g,茯苓30 g,虎杖40 g,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胁肋胀闷明显减轻,情绪略好转,大便不畅,夜寐欠安,原方去瓜蒌,加远志10 g,决明子15 g,中药7剂。endprint

三诊:患者胁肋胀闷症状基本消失,大便较前通畅,唯觉睡眠欠安,舌苔白腻略减。上方去苍术、青皮,加陈皮10 g,茯神15 g,丹参15 g,中药7剂。

四诊:服药后诸症皆好转,上方去远志、虎杖,加绿萼梅10 g,续服14剂。复查血脂:总胆固醇5.2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8 mmol/L,腹部彩超:轻-中度脂肪肝,肝功能:ALT 42 U/L,r-GT 306 mmol/L。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彩超。

按:患者证属湿邪困脾,治疗除健脾化湿外,当谨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香发散药助肝疏泄。方中太子参、山药、苍术、茯苓、豆蔻、神曲健脾化湿;青皮、桑叶疏肝理气。治疗肝病须时刻注意肝血的充养,故重用白芍以养血柔肝,全方共奏疏肝健脾之功。患者服降脂药后肝功能异常,考虑药物性肝损伤,此时尽量避免肝毒性药物的应用,服药后,患者症状减轻,故酌减祛邪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柴胡能够降低TC、TG,恢复肝功能、减轻肝损伤。山楂能明显降低TC、TG,并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4]。丹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胆固醇含量,减轻脂质沉积,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茯苓可促使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5]。虎杖有效降低肝脏及血清的TC、TG及葡萄糖含量,从而调整糖脂代谢紊乱[6-7]。

4结语

NAFLD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尚未得到广大患者重视,但因其并发症较多、较复杂,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西药代谢途径多通过肝脏,且多具有肝毒性,故治疗本病较为棘手。中医辨证以痰瘀互结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病机,根据不同疾病阶段,区分在气在血,痰瘀同治,肝脾同调,随症加减,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2]Wang Y,Li YY,Nie YQ,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Exp Ther Med,2013,6:77-84.

[3]常成,薛博瑜.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体质分类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93-95.

[4]汤宇,张松兴,霍华英.膏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療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3):40.

[5]林燕,黄嘉鹏.茯苓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271-272.

[6]江庆澜,马军,徐邦牢,等.虎杖水提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效果[J].广州医药,2005,36(3):57-59.

[7]江庆澜,李瑜元,潘锦瑶,等.虎杖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05,25(10):917-919.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TLR4和MyD88 mRNA的表达
脂肪肝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葱白提取物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水平的机制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水飞蓟宾联合洛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左旋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