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高职教育发展前景浅析

2017-09-27 07:41彭星霖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大学生

彭星霖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力资源供需错位、劳动观念有失偏颇、普通高校年年扩招助长了社会唯读普高好的现象。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过剩,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实践型等市场急需人才紧缺。必须更新观念,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深信我国高职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学术型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十年来逐渐呈现出学术型人才过剩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实践型人才明显不足的趋势,普通高校毕业生越来越难就业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市场的青睐。高校供求失衡,高等教育改革显得势在必行。今年,教育部表示将实施技能、学术两种高考模式,这标志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等报道常见诸各种媒体。刚刚过去的2013年更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有消息称,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727万人,就业将难上加难。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2003年至2005年分别为70%、73%、72.6%,2008年仅为65%,2009年为68%,2010年为72.2%。而高职院校就业率往往高于普通高校。早在2006年,“高职院校就业率”就“超过普通高校”。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和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2012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高于其他所有高校。”

目前,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牵动着各种社会因子的心,如大学生、家庭、高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毕业即失业让大学生牢骚满腹——读大学有何用?读研究生有何用?我把4年甚至7年的青春花在学校,结果连工作都找不到,即使找到了工作,收入甚至可能还不如农民工的高。家长不乐意了——我花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供孩子读书,甚至不惜举债,结果孩子连工作都找不到,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将来的日子该怎么过?高校担忧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明年还有多少学生来报考?如果招不到学生,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政府部门有压力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流落街头成为闲散人员,这无疑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用人单位也郁闷——一些行业人满为患,而另一些行业、地区、单位却招不到满意的员工或根本招不到员工。缺少员工的单位该如何正常运行……。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日常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指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供需错位。普通高校培养了大批过剩的学术型人才,而社会紧缺的是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供求失衡,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是大量用人单位招工难。据调查,多地“招工缺口集中在普通操作性工种和高级技能人才两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供不应求”,“一线+操作工种以及技术工人尤其短缺”。如,芜湖2013年“最难招到人的岗位、”“求职缺口最大”的职业,“装配工名列榜首”。2014年广东“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企业,比如纺织、服装、餐饮、玩具、制鞋和家政等”,普通技能型员工短缺较为突出。2014年山东“城区部分餐饮、个体私营、家政、快递等服务行业面临员工短缺的问题”。

(二)劳动观念有失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能创造一切。崇尚劳动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光荣传统,但在一些人眼中却成了“久违了的价值观”。有的人甚至固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观念,只愿从事脑力劳动,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技能工作等,尤其是家庭环境较好的大学生表现较为明显。不正确的劳动观念导致一些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现象。

(三)万般皆下品,唯讀普高好。不少家长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认为只有读普通高校才能荣耀祖宗,才会有出路,纷纷送子女读普通高校;认为读高职院校会低人一等,更有甚者提出读高职是农村学生的事。加之,近几年来普通高校逐年扩招助长了全民读普通高校的现象。学生高中毕业后拼命挤向普通高校,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不愿从事技能劳动,不愿去农村、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工作,一窝蜂想挤进城市当白领,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旨在提升全民基本、综合素质不同,重在突出专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服务,这就决定其必须与社会市场需求密切相联,必须按需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当前,我国为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急需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人才显得过剩。若继续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造成“就业难”现象,甚至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高等教育改革是经济发展大势所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迫在眉睫。

德国、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迅速,都无不与重视职业教育有关。如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领先世界,就是由于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了“人力资源上的根本保障。”日本则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其经济能在二战战败后迅速恢复,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我国台湾地区能够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与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其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和技能培养。endprint

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是基础。在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劳动以人工操作为主,背、抬、挑等笨重体力劳动居多,劳动强度较大,与脑力劳动相比,差异较为鲜明,因此产生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而在机械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集团化大生产居多,机械化操作逐渐代替了笨重的手工操作,精细化劳动逐渐取代粗放型劳动,劳动强度相对降低,技能成分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间的差异不再鲜明,有的甚至已经相互融合。如电脑操作,操作电脑的打字员属于技工是蓝领;但白领不懂电脑操作的却很少。可见,无论白领还是蓝领,几乎人人都能进行打字这种精细技能劳动。再如开车,专职驾驶员是蓝领,属于技能劳动者;但很多白领都会开车,把开车作为应该掌握的技能,视为工作需要,甚至是享受。就高校而言,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但在教授理论的同时也教授一定技能知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传授一定理论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正逐渐缩小。无论学术型还是技能型人才,无论白领还是蓝领,都属于劳动者,不存在贵贱之分,仅社会分工不同而已。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脑力劳动与大多数技能劳动已无法截然分离。在不远的将来,脑力劳动者将可从事技能劳动,技能劳动者也可从事脑力劳动,甚至可相互转化,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时代潮流,不可抗拒。人们的观念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时转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劳动创造财富,要尊重劳动。劳动光荣,技能劳动同样光荣!

(二)政府引导是重点。第一,需舆论先行,宣传到位。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全国特别是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学大力宣传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使高职教育得到社会各阶层、各类人士、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第二,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需政府改变以往偏重普通高校的做法,需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财政支持。第三,需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整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等各种资源,建立高职教育产业园区,实现集团化发展,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高职教育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以产业发展带动高职教育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举办股份制高职院校,将有条件的部分高职院校稳步推向市场。第四,需统筹考虑师资队伍建设。一大批普通高校转制为高职院校后,将面临双师型教师紧缺的现状。一方面,需政府积极为高职院校引进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以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对原普通高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使之具备双师素质。这样,在政府的支持下,使教育改革逐步推进,防止不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高职院校大批涌现,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防止把高职推向市场后放任自流、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目的。总之,需政府对高职院校一管到底,需职能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负责到底。

(三)制度创新是保障。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随时修订高职教育制度,以科学完善的制度统领高职教育发展。学习借鉴台湾高职学生可读博士的做法,搭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为高职学生提升技能和水平搭建平台。在高中升学方面,实现平等竞争,为学生提供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兴趣等自主选择就读高职或普高的机会。不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让城市学生读普高,让农村孩子读高职院校,否则将会在青少年就学的道路上打下歧视的烙印。要为青少年提供宽松、独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他们在良性竞争中求发展。要实现这些就需教委(教育厅)及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发展规划,有序、分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四)发挥高职院校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办具特色的高职院校。第一,加强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增辦特色专业。可面向全国经济需求,也可以服务局部区域性经济发展为目的。第二,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可将长期教育与短期培养相结合,以长期教育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第三,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需在“高”质量上下功夫,向“高端”技能人才迈进,培养新型劳动者,避免走上培养廉价劳动力的误区。第四,打造校园文化。建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新时期劳动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第五,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不仅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更要增强对民间、企业、行业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主动参与合作,真正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使学生毕业后能根据自己意愿到相关企业工作,解决好就业问题。第六,实施淘汰制。要立足长远,坚持成熟一个办一个的原则办名符其实的高职院校。实施淘汰制,坚决淘汰办得不好的高职院校,能够充分调动高职院校领导、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高职院校真正健康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富民强做贡献!

教育部正在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理论型人才分类高考,“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拭目以待,借国家改革的强劲东风,迎接高职教育春天的到来。我们深信高职教育的前景一定很光明,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