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甲天下”之地的蝶变

2017-09-28 07:03马春晓
当代贵州 2017年35期
关键词:蝶变养牛老百姓

文/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马春晓

“苦甲天下”之地的蝶变

文/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马春晓

赫章县是深度贫困县,河镇乡是极贫乡镇,位于“贫困中的贫困”的海雀村曾经有着“苦甲天下”之称。

缺水,缺电,没有公路。土地零星破碎,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90%,森林覆盖率不到5%,传统种植难以让老百姓维持生计。

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坚持种树保土、科技兴村,积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你看,右侧山坡上的华山松就是老支书文朝荣当年带领群众种下的。”在河镇乡前往海雀村的路上,河镇乡人大主席、海雀村党委书记詹以香指着路边成片的树林说。

绿树林中,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房屋极具黔西北特色,通村沥青(水泥)路在绿树和房屋之间时隐时现。

在海雀村村口,村民朱学高正在“服侍”着自家的牛。

“现在日子好过哦,刚卖的一头牛6100元钱,几十只羊也卖了15000元。”说起现在的收入,朱学高非常高兴。

朱学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固定工作,三个孩子分别在读大学、高中和初中,高额学习费用支出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大人就吃了没有读书的亏,没有文化,打工也挣不到几个钱,只能依靠家中5亩地勉强生活。生活虽然贫困,但无论如何都要供孩子们读书。”他说,两年前,本地政府无偿送来一头母牛,随后又陆续养起了羊,才有了稳定收入。

村民在村里统一修建的鸡舍里捡拾鸡蛋。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这首当地口口相传的打油诗,是过去海雀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

詹以香说,为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根据本地的养牛传统,河镇乡因势利导,动员村民发展养牛产业,并送上了“脱贫牛”。就这样,海雀村结合荒山草坡宽广的实际养牛致富,村干部帮助贫困户协调“特惠贷”,指导他们建圈、管理的一套组合拳打了出来。

如今的海雀村,已将周边原来的老街村和花泥村并入。随着一项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海雀村畜禽养殖、经果林种植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000元,提升到目前的6190元,森林覆盖率也提升至70.4%。

为了更好地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该村探索建立“公司+村支两委+贫困户”的扶贫利益链接机制,成立了海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涵盖业务包括海雀生态养殖、海雀民族服饰加工、建筑工人培训等。

“村里还引进蛋鸡养殖场,整合600万元扶贫基金在养鸡场入股,覆盖全村330户贫困户。年底,每户贫困户可分红2700元,其余用做村集体经济。”詹以香表示,“投资+利益”共享,让老百姓更为受益。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猜你喜欢
蝶变养牛老百姓
皖美出行“蝶变”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两头牛的命运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养牛伯脱贫纪事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老百姓的微笑
“蝶变”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