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7-09-29 17:32饶慧君
青年时代 2017年24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对策

饶慧君

摘 要: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还触碰到社会的道德底线。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学生自身、學校、家庭、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鉴于此,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解决应该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沟通,多管齐下,进行联动教育,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

关键词:初中生;校园欺凌;原因;对策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我国中小学屡屡发生,愈演愈烈。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3年到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同时,2013年到2015年媒体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涉事者中,年龄多为13至18岁的未成年人学生,高中生占32.5%,初中生占42.5%,其他占15%[1]。另外,某著名高校的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万多名初中生进行的统计显示,近一半的初中生经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约四成遇到过社会交往上的欺凌,有两成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新形式网络欺凌发生率竟然也达到了14.5%[2]。大量的数据表明初中生遭受到的校园欺凌最为严重,且方式多样。这些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也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平安度过学生时代,有必要对校园欺凌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初中生校园欺凌产生的因素

近年来频发见于诸媒体的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无不挑战着青少年成长者的心理底线。基于以往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实践理论成果总结分析,可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主要受个体、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体不良心理因素

在人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青少年则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关键转变时期,处于个体由儿童转化为成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尽管个体的生理心理方面发展迅速,产生了与成人相似的冲动与欲求,但心理上仍不够成熟,学业、社会、家庭的要求等使得个体难免因不能妥善应对而产生了困扰、不安、焦虑等种种消极情绪,有时甚至对周围的一切易产生反抗情绪,以标示自己的独立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处于重要塑造时期,心智还未健全,再加上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极易偏离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陷入不良习俗、理念、习惯、认知编织的泥淖之中。这些因素都可能破坏和扭曲青少年的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误入歧途,走入反主流文化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3]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犯罪率相比偏高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不良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4]。被欺凌者的家庭也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具有不良的心理状态,行为易出现偏差等。“欺凌者的攻击性、冲动性、缺乏同情心以及对欺凌行为的合理化能力,被欺凌者不安全感、焦虑、低自尊、不成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5],这些展示都可以归因于家庭互动模式的模仿和再现。另外,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缺失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需的情感温暖和关爱,导致孩子在孤独中长大。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使其个性方面发展受阻,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校教育主体的缺位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盛行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分数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教育。其次,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欺凌行为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对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深层次诱因、影响、负面效果等认识不足。导致在对欺凌问题上采用的处理方式不科学,不妥当,给双方学生带来次生的心理伤害。另外,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部分学校选择“能压则压”“能盖则盖”的消极处理方式,极少选择报警求助。

同时,教师的疏于管教也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极少,缺乏与其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二是教师恐惧被家长追责或影响学校声誉,而淡化处理欺凌事件,导致有问题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管教,使一些轻微的违纪行为逐渐转化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而被欺凌者向老师及学校的求助,并不能使其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反而可能遭受更为疯狂的欺凌报复。这也是大多数被欺凌者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下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淡化暴力文化的严重后果,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以极大的冲击。这种暴力文化的侵染,易引起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效仿。另外,他们可能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还会进行“炫暴”,进而导致引起更大范围的其他人的效仿。

其次,互联网的普及,社交软件的盛行,使一些社会约束机制在高度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失效,导致网络欺凌逐渐兴起。受此影响,在校园欺凌中,出现了一群冷漠麻木的旁观者。他们不去制止欺凌行为的进行,而是拿起手机去拍摄围观,并把受害者的图像、音视频等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转载,以一种娱乐的眼光去看待。与传统的校园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对受害者心理伤害更大,而旁观者心理上的漠视对校园欺凌影响更大[6]。

(五)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法律侧重于对青少年权利的维护,也包括将欺凌者置于保护地位。法律规定,14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人。对其违法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同时,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又对初中生疏于法制教育,导致初中生法治观念淡薄。另外,立法机关忽略了欺凌行为的危害性,没有制定具体针对未成年人之间构成暴力伤害的问题的法律解决措施。其次,对校园欺凌治理资源投入不足带来纠治缺位。我国在专门的治理机构的设立与治理经费方面投放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7]。endprint

二、校园欺凌防治的对策建议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防止其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多方面多领域的同心协力。只有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大众齐抓齐管,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一)加强法治建设

为了使校园欺凌得到有效治理,反校园欺凌立法应该成为治理校园欺凌的第一步。第一,制定相关法律,强化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救护责任,真正发挥教育、提醒与干预作用。如对那些对待校园欺凌的敷衍了事的、亵渎职守的学校管理者或领导者,给予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处罚。第二,出台处理校园欺凌的专门法律文件,制定反校园暴力法,针对性地整治校园欺凌行为,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干预。如对犯下恶性的欺凌行为的施暴者,适度对其进行法律上的惩治,使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我国《刑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内容,增加有关校园欺凌预防与处置的内容,完善工读学校制度与政府收容教养制度等。[8]第四,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对校园欺凌防治上的人力物力投入。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政府应对其以特殊的财政支持。第五,相关教育机构或者法治部门应定期在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

(二)重视家庭教育

第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须平时多陪伴孩子,给孩子以关爱。并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交流。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避免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第二,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和规则教育。一是通过教育改变孩子错误的认知与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法制观念,使其在面对冲突时,能沉着冷静对付而不盲目冲动。二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尤其是对认为暴力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结交有欺凌行为的朋友的孩子,家长要及时介入。必要时可寻求心理辅导专家辅导。第三,重视培育孩子的优良品质。通过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塑造其良好的个性,来达到改变人的心理到改变人的行为的转变。第四,对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如对欺凌者的家长,应施以惩戒与追责。必要时可让其进行教育学习,以矫正不当教育行为,增强责任意识。第五,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并与社会要形成合力,形成更有力的教育保障。

(三)建立系统的反校园欺凌机制

预防校园欺凌,学校应是第一责任人。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欺凌,明确玩笑与暴力伤害的界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学生间的小矛盾”“只是嬉戏打闹罢了”等。为此,学校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的责任,留意学生的行为动向。做到事前早发现,及时纠正部分孩子的错误认知,防止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事中及时调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性质严重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事后要通过对欺凌者采取干预、教育与惩戒等方式,推动其行为进行转化。

第一,组织开展对教职人员的反校园欺凌的教育培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老师的配给,定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等教育,更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第三,制定成文的校园欺凌惩戒规章制度,使学生对法律具有敬畏感。如对情节较轻的欺凌事件的参与者作出参加义务劳动、纪律处分等处罚。第四,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社工驻校制度及倡导社会各类防治机构与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预防欺凌防控系统。

(四)改善社会氛围

第一,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媒体要避免过度渲染报道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细节,保护好未成年人的隐私。可多制作或传播一些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向上的音视频,如普法类的教育宣传视频,让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与守法。同时,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民众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校园欺凌,增强民众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观念。第二,改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借鉴一些国家将影视节目分级分类的成功经验,对影视作品实行分级制度,限制一些不适宜青少年的节目,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防止网络欺凌。对非法生产与传播暴力文化者进行严打,减少暴力文化的传播。三是社会大众要正确认知校园欺凌,少传播校园暴力视频,避免对当事人产生“二次伤害”,帮助青少年在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四是公安机关应积极参与其治安辖区内的学校安全工作,强化学校周边的综合治理。如严防社会帮派对青少年学生的故意暴力伤害等。

(五)提高自我能力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学会接纳欣赏自己。第二,宽容待人,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拥有爱心,谨慎交友。第三,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坚强品格。第四,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提高解决难题与冲突的能力,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第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勇敢冷静地应对。并及时告诉家长与老师,获得支持与帮助。第六,不对他人施加伤害。当见他人遭受欺凌时,不参与其中,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可尝试上前制止该行为,若超出自己的能力外,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年人求助。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联动,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都须协调行动,合力承担起这份责任,携手反对校园欺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沈亮.杜国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N].共青团中央,2016-06-02.

[2]王衛东.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N].光明日报.2016-12-15.

[3]李欣.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5]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2.

[6]四问“校园欺凌”:你的孩子,真的安全吗[N].央视新闻,2016-05-16.

[7]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23-25.

[8]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J].2017(02):12-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初中生对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诊错因 知对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