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2017-10-09 17:12吴宪
科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建议玉米现状

吴宪

摘 要 玉米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它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它营养丰富、有益健康。随着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持续加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进而加大了玉米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巨大作用。通過高科技措施,不仅使玉米的产量提高,还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玉米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剖析了目前的玉米产业,阐述了在我国玉米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玉米;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7-0005-01

1 我国种子产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种子生产经营和玉米育种的发展,然而它也对其产生了束缚作用,使得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非常滞后。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玉米应用和育种技术处于较先进水平,然而不合理的结构、落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程度不高的商业化,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种业发展的适当时期少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的育种体系商业化转移已完成,而我国已接近90%的杂交种普及率,但施行的管理方式仍然是带有计划经济特点,种子产业还徘徊在迅速发展外。

1)个体和民营科研单位有较多的育成区域性品种,但通过审定的品种不多。不能审定区域性很强的品种,在市场经营中也不能进入,导致区域性强的品种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2)向现代化企业过渡是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后的必然选择。竞争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尽管优秀的科学家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有水平的经理人员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3)选育中穗超级玉米品种密植的较少,大穗型品种稀植的较多。因稀植大穗品种还是农民的生产习惯,缺乏完善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使得目前还不能广泛应用尖端育种技术,极大影响了超级玉米品种的选育。

4)育成品种远缘的少,血缘相近的多。一旦育成自交系或有新品种,那么市场上就会通过各种形式有一系列相近的品种涌出,限制了个性品种的研究。

5)通过审定的品种多,但只有很少品种能够得到广泛推广。因产量的提高是农民较为关注的重点,提高区域品种的单产作为绝对优势阻碍了其他审定品种的

生产。

6)当务之急就是积极培育创新能力。重视科研投入的单位少,介入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的多。科研的重要性是大部分种子企业都明白的,然而因介入的时间不长,缺乏人才与试材,使得科研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充分投入科学研究。

2 加强种子创新的建议

1)优良的玉米新品种是种子企业的命脉,也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加大科研投入是所有致力玉米企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广集试材和人才资源,科学育种。

2)为了稳定利用审定玉米新品种的各种性能,要严把试验、、育种、审定关,科学育种、科学试验。

3)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加大了选育超越玉米的力度,实现了玉米单产飞跃。

4)在试材交流利用的过程中,对自主创新的玉米品种要不断选育。

3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很久以来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受到困扰的主要因素就是国内玉米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消费能力偏低。国家和政府为了对我国的玉米产业加以保护和稳定,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玉米主产区提出南进北出、积极发展深加工玉米产业等。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还保持在稳定状态下,没有出现重大改变之前,我们必须实施一些推动玉米消费的手段。现在成为生产燃料乙醇原料的玉米,根本性的改变了国际市场形势,当未来还没有明确全球玉米的供给能力,对于我国的玉米消费政策需要进行重新考虑。玉米深加工行业加大了对玉米的需要,出现了粮食安全、饲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世界的粮食可能的供给情况以及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玉米消费政策。

4 结论

玉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还有极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发展玉米产业,不仅对我国化石燃料紧缺的问题加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我们依托科研单位及高科技的人才,制定粮食安全政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养高水平人才,确保我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成,刘开昌,张秀清,等.玉米新杂交种的产量-密度方程与耐密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8(6):7-11.

[2]向道权,黄烈健,曹永国,等.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3):1-5.

[3]丰兆平,王学武,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关于浙江省粮食安全的思考和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7):146-147.

[4]江绪文,韩辉,宋希云,等.中国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以玉米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6,48(12):151-155.

[5]王风燕,马茵,刘志刚,等.耕种机虚拟样机精密单体播深和排种仿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2):17-21.

[6]刘春晓,董瑞,张秀芝,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7,49(2):36-39.

[7]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57-57.

[8]徐艳霞,李旭业,王晓春,等.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与成就[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165-168.

[9]姚文华,陈洪梅,谭静,等.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z1):475-479.

[10]关淑艳,王丕武,马义勇,等.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淀粉分支酶基因反义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498-502.

[11]余云舟,王罡,金宁一,等.农杆菌介导优良玉米自交系Ⅱ型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玉米科学,2003,11(3):28-30.

[12]张秀君,刘俊起,赵倩,等.用基因枪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4):363-367.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议玉米现状
收玉米啦!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