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品读,细细欣赏

2017-10-09 06:04沈凌
创新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核舟赤壁脉络

沈凌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很大的汽车路,两旁的景物极其优美,路上还贴心地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中借此语来谈论美学,实在是妙极!

自然景物因人们的匆匆而过少了多少趣味,真是令人惋惜!而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面对作者呕心沥血写成,并被编者精心选取,最终收入语文教材的作品,如果也是匆匆而过,那就更令人心痛了!

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有责任去探寻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慢慢品读,细细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欣赏文章的方法有很多,而其中相对较好的方法还是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欣赏文章的主要策略之一

文本细读,表面上是指慢慢地、仔细地阅读,但又不仅限于此。它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唯一关注的就是文本本身,仅仅通过关注文本的语言、修辞技巧等,来分析文本,而排除一切其余的因素。

而我们这里所谈的“文本细读”是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即抛开所谓的教参,真正从阅读教学出发,从文本的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等,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然后,教师以文本细读的能力提高,来引领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沉入言语之中,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实践途径。

二、文本细读—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在他的著作《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自序中说:“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本是由来已久的顽症,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借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之机,找到了合法的避难所。”是啊,有多少语文课堂丢失了对文本的仔细揣摩,而进行满堂灌或满堂问?再加上讨论交流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多媒体豪华包装,图片、影音齐上阵。整堂课轰轰烈烈,似乎很热闹,但仔细回味,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如蜻蜓点水,内容空洞,学生学得糊里糊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文本细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现代对话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在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细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获取言语智慧、写作技巧和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细读文本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豐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段时间内,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时尚,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确实体现出了其灵动性与丰富性。但我们也感悟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事实上就是没有人能说了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这种弊端令我们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发展深感忧虑。学生需要掌握文本细读的“法”,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不致于浅读、误读。

赖瑞云先生曾在他的《混沌阅读》中说过: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成为李尔王。并不是一切的可能性都具有同样的深刻性。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中,总有一个能够代表学术前沿的观念和阐释。

由此看来,我们提出文本细读的方法尤为必要。

三、文本细读—以《核舟记》的解读为例

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简单地仔细阅读文本本身,而是要求读者透过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里的文本,是承载着作者思想意蕴的载体,我们一定要通过文本细读,仔细推敲,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

试以《核舟记》为例,谈谈文本细读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策略。

宋代陆游曾说过:“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意思是文章条理清晰,就会流传千年。而我们读文章就要注意把握、品味文章的脉络。

文章的脉络,就像人身体的命脉,是文章的生命线。身体的脉络分为动脉和静脉,而文章的脉络大体可分为语脉、意脉和情脉。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谋篇布局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更能帮助读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本的语脉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并借此来赞扬雕刻家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第二部分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三部分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特别是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部分,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了船体和人物。这是文章显而易见的语脉,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真正的阅读,还需要进入文本的更深层次,去把握文章潜在的意脉和情脉。

2.从文眼入手,抓住文本的意脉

核舟的主题为“大苏泛赤壁”,指的是苏东坡游赤壁,抓住这句文眼,就可以很自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意脉。

当介绍船舱时,写窗可开可关,窗上还刻了十六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分别出自苏东坡的名篇《后赤壁赋》和《赤壁赋》,这就暗合了文眼,暗示了核舟的主题,使核舟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当介绍船头时,着力表现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个游览者的神情。其中,作者先提苏东坡,指出他处于三人中间,并且描绘了他“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作为主人公的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但是,仅仅关注意脉还不够,还要从文章的细节入手,去关注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脉。

3.从细节入手, 把握文本的情脉

“大苏泛赤壁”之“泛”字是“乘船浮行”的意思,让人感受到苏东坡游赤壁时自由、闲适的情感。

大家都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因此他多次到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

文中说:“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把苏东坡和黄鲁直放到一起,突出了他们神情的专注,写出了两人的情深意笃,有共同的志趣。两人都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与蔡襄、米芾并称为“宋四家”,因而闲来共同欣赏一下书画,该是多么惬意啊!他们互相切磋、讨论,陶醉在书画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反映了他们豁达乐观的情怀。

而“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他超然出尘,完全沉醉于清风明月、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绝类弥勒”,更让人联想到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种超凡脱俗,与苏黄二人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舟尾横卧一楫”,则暗示了船不在划行,也突出了“泛”字。两个船夫,一个“若啸呼状”,粗犷、悠闲;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平静、专注。他们同样是自由、闲适的,巧妙地表现了核舟的主题。

由此可见,紧扣“泛”字,品味细节,就能把握文本的情脉。当然,整篇文章是通过核舟来赞叹雕刻家高超的雕刻技艺,这从文章的首尾之“奇巧”“灵怪”可以看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文本细读,就应该像解读《核舟记》一样,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细细地品味文字的精巧,从而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舟赤壁脉络
核舟究竟有多大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心脏“核舟记”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