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透油藏稳产技术研究及实践

2017-10-10 06:40王文刚贺彤彤张昭君胡方芳路存存杨伟华
石油化工应用 2017年9期
关键词:低产稳产水驱

王文刚,贺彤彤,张昭君,胡方芳,路存存,杨伟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超低渗透油藏稳产技术研究及实践

王文刚,贺彤彤,张昭君,胡方芳,路存存,杨伟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本文针对三叠系油藏随着开发时间的推进,水驱不均特征明显,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持续稳产难度加大。通过对三叠系油藏的沉积、储层、渗流等地质特征的分析,以及油藏开发特征和影响稳产的主要因素分析,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精细注采调控、低产井治理、提高采收率技术”等一系列稳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油藏的持续稳产奠定了基础。

超低渗透油藏;稳产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注采调控;提高采收率

1 油藏特征

1.1 储层颗粒细小,胶结物含量高,孔喉细微

以三角洲前缘、浅湖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水动力弱,砂岩颗粒细,以细砂岩为主,细砂组分平均比特低渗透储层高13%左右,粒度中值只有特低渗透储层的84%左右。

1.2 胶结物含量高

超低渗透储层胶结物含量比特低渗透储层高出2%,以酸敏矿物为主,宜于注水开发。

1.3 面孔率低,孔喉细微

超低渗透储层面孔率仅为特低渗透储层的57%,中值压力是特低渗透储层的3倍。恒速压汞研究成果显示,超低渗透储层与特低渗透储层相比,孔隙差别不大,但喉道半径分布差异较大,超低渗透储层以微细喉道为主,喉道半径小于1.0 μm。

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油藏局部天然裂缝发育,初期见水快

超低渗透储层天然微裂缝发育,一方面改善了储层的吸水性能,有利于注水开发,另一方面也导致注入水容易沿裂缝水窜,加剧平面及注采剖面的矛盾,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本厂超低渗主力油藏初期投产即裂缝见水177口,占总井数的7.9%。

2.2 动裂缝开启,影响油藏后期注水开发效果

水井不压裂,超低渗透孔喉细小,岩心渗透率小于1.0 mD,基质渗流速度慢,在目前井网形式、注水模式及储层物性下,为了满足注水量,必然要不断提高注水压力,随着注水时间延长,注入压力上升,易导致裂缝开启。同时,随着裂缝的开启、延伸和沟通,注入水沿裂缝窜进,降低油层纵向上的动用程度及平面上的水驱波及系数,严重影响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2.3 压力平面分布不均,油藏局部连片低压低产

通过开发初期的超前注水、早期的强化注水以及后期的精细注采调整,油藏整体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逐步建立,受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物性差影响,地层压力平面分布不均,W4南部、G8西部、G2罗52单元等油藏部位注水见效程度较低,这部分单元占总储量的34.4%,产量比例仅为13.3%,油井连片低压低产。

2.4 局部井网控制储量失控,剩余油富集

超低渗透油藏,平面上裂缝发育方向油层水洗严重,剩余油非富集在裂缝侧向,形成死油区。剖面上受窄细优势渗流带影响,油井见水后,剩余储量难以动用。

3 稳产技术研究及实践

3.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是油田降低递减、稳定高效开发的基础核心技术。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跟踪,科学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的基础[1-4]。

3.1.1 精细注采单元划分技术 根据储层参数、渗流参数、水井驱动模式等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与划分,提高对油田开发指导性和针对性。目前将注采开发单元总数由39个增加到52个,进一步增强了油藏动态管理的科学性及调整的适应性。

3.1.2 细化分层开发调整技术 通过纵向上细分小层,横向上细分开发单元,建立分层分区域开发数据,储量复算,细化分小层、分区域开发技术政策。实例:针对G8西部合采区层间矛盾突出,2013-2016年在L52-10等6个井组开展简化层系试验,治理后整体产能稳定,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油由0.65 t上升到0.69 t,主力层长6地层能量逐步恢复,L53-10定点测压井地层压力由9.7MPa上升到18.3MPa。

3.1.3 系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通过系统化精细油藏描述,利用研究成果宏观把握油藏开发、优化开发技术政策、量化剩余油分布,目前已形成属性模型14个,优化不同开发单元开发技术政策60套。

3.1.4 数值模拟跟踪预测技术 利用数值模拟跟踪技术进行常态化跟踪,对含水、压力等拟合预测,利用其结果不断优化开发技术政策,持续开展数值模拟跟踪预测。

3.2 精细注采调控技术

依托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以水动力受效单元为核心,以精细油藏注水为中心,通过平面上提高水驱波及、剖面上提高水驱动用,降低油田自然递减。其中,提高平面水驱波及技术主要包括注水优化技术、均衡平面采液技术、井网完善技术,提高剖面水驱动用技术主要包括剖面调整技术、分层注水技术、堵水调剖技术。

3.2.1 注水优化技术 针对有效驱替系统建立缓慢、能量保持水平低、见效程度低,通过执行“建立驱替系统→保持温和注水→精细注采平衡”的注水模式,并严格遵循注水开发是动态变化的规律,要随时根据动态监测资料和油水井生产动态,实施以强化注水、温和注水、不稳定注水为主的精细注水调整。2014-2016年,累计实施各类注水调整711井次,对应油井2473口,见效720口,单井增油0.19 t,当年降低油藏自然递减0.7%~0.9%,累计增油23744 t(见图1)。

图1 W4区不稳定注水区域油井生产曲线

3.2.2 均衡平面采液技术 受平面非均质性影响,注水单向突进,造成平面产出不均衡,高产井存在见水威胁问题,按照“主向控液、侧向提液”,在同一井组内对高产井进行控液,对低产井采取加深泵挂、调参等方式提液,均匀水驱方向。实例:在G2高产区3个高渗井组,实施提液5口,控液4口,主向井月含水上升速度由1.20%下降到0.17%,侧向油井递减减缓、液面稳定,3个月后注水开始见效。

3.2.3 井网完善技术 针对部分油藏或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能力下降,对有采无注的井组实施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2013-2016年共计转注21口,对应油井120口,见效49口,累计增油1834 t(见表1)。

3.2.4 剖面调整技术 针对剖面上射孔程度低、剖面吸水状况差、吸水比例低,采取补孔调剖、暂堵酸化调剖、酸化调剖治理,改善水井吸水剖面,提高水驱动用程度,2016年共治理措施12口;3口可对比井吸水厚度由8.6 m上升到12.5 m,见效油井13口,日增油2.7 t,累计增油 819 t,累计降水 1245 m3。

3.2.5 分层注水技术 针对多层开发油藏受非均质性影响,造成剖面吸水不均。根据隔夹层情况实施分注,形成了精细分层注水标准。例如,58口可对比井,分注后有45口井吸水厚度由14.1 m上升到17.0 m,水驱动用程度由61.0%上升到73.9%(见图2)。

同时,围绕提高分注效果,加强调配周期优化、工艺优化、井筒治理、效果评价四项工作,例如,对G8区通过开展调配周期研究,通过对10口实验井长4+5、长6层分层注水量保持误差范围内(10.0%)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44.4 d和63.7 d,平均合理调配周期为54.1 d,2014-2016年按照调配周期及时对小层配注量进行调整,长4+5层压力由12.37MPa上升到14.4MPa、长6层压力由11.6MPa上升到13.8MPa,注采压差由1.1MPa下降到0.6MPa,实现了在不增加层间压差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各小层地层压力的开发效果。

表1 三叠系油藏历年转注效果统计表

图2 G8合采区长4+5(左)、长6层(右)调配时间间隔与误差散点图

3.2.6 堵水调剖技术 在油藏注水开发中,由于裂缝和局部高渗带的存在,造成注水井对应油井过早水淹,裂缝侧向剩余油富集,侧向油井注水难以见效。注水井深部调剖是向地层注入一定量的调剖剂,由于渗流原理,调剖剂首先进入高渗裂缝,经过一定的化学过程,能在地层中形成具有一定强度,能经受时间和水流冲刷的凝胶物质,遏制注入水沿裂缝的指进,使注入水向渗透能力低的区域推进,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水驱效率。例如:在G2、W4实施区域整体调剖,实施后G2区调剖区域标定自然递减由6.0%下降到4.7%,W4区调剖区域标定自然递减由6.6%下降到4.8%,两个调剖区域从含水变化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可以看出均向高采出程度方向发展,有效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

2014-2016年,全厂超低渗透油藏共实施186井次,对应油井896口,见效554口,单井增油0.14 t,当年降低油藏自然递减0.6%~0.8%,累计增油19170 t,累计降水33765 m3,有效改善了油藏水驱状况(见图3)。

3.3 低产井措施增产技术

结合三叠系油藏储层特征,针对油藏开发的不同阶段,通过开展潜力井培养、改造技术优化、治理效果保护,逐步形成了以低产低效井治理、长停井复产为主的措施增产技术,油层动用能力不断增强。

3.3.1 堵塞井治理 针对液量突降井,结合油井生产动态变化特征、功图变化特征,以及油水两相渗透率变化特征,判定为何种堵塞机理,有针对性的开展措施治理。2016年实施各类堵塞井治理68井次,有效61口,单井日增油0.98 t,整体实施效果较好。

图3 G2和W4调剖区域含水变化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3.3.2 低产井治理技术 通过精细小层对比研究,加深主力油层识别、注采连通情况分析,剖析低产原因,如油层产能未充分发挥;局部单砂体注采对应差;注水量较低,能量补充滞后,地层动态缝闭合等低产原因(见表2)。

表2 超低渗透油藏堵塞机理研究及解堵工艺表

然后根据不同低产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针对油层产能未充分发挥,可通过重复压裂等工艺,增大储层改造规模,对“厚油层”储层,可通过提高射孔程度,增大油层泄油体积,如针对G5-97井射孔程度低,通过补孔压裂措施后,单井产量由0.18t/d上升到3.11t/d,充分发挥了油层的潜力;针对局部单砂体注采对应差,通过完善单砂体注采对应性,对有注无采小层,实施补孔生产,针对G5-101井长63下段,对应水井G5-101实施补孔压裂措施后,单井产量由0.53t/d上升到3.02t/d;针对地层压力下降,动态缝闭合,可通过实施暂堵压裂、暂堵酸化为主的低产井改造技术,改善储层的渗流情况,提高单井产能,2016年共计实施74口,累计增油10199 t。

3.3.3 长停井治理技术 针对不同停井原因,采用查层补孔、井筒治理等技术,攻关试验双向堵水、堵水压裂技术,措施有效率和单井增油水平保持稳定,水淹井治理效果逐年提升,2014-2016年共复产长停井155口,提高油井利用率4.5%。

3.4 提高采收率技术

针对油藏采取注水等常规开发方式,受到储层非均质性影响,部分区域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较差,造成剩余油富集,维持,通过开展加密调整、聚合物微球驱、空气泡沫驱技术试验的研究应用,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挖潜,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储备技术。

3.4.1 加密调整技术 针对油藏部分区域,微裂缝发育,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较差,主向油井水淹,侧向油井低产低效,造成裂缝侧向剩余油不发育,储量失控,通过在剩余油富集部位实施加密井,挖掘剩余油,以此来提高油藏采收率。实例:针对G2区等单元受裂缝影响,裂缝侧向剩余油富集,储量失控,2014-2016年累计投产加密井69口,地层压力由加密前14.3MPa上升到15.8MPa,压力保持水平84.5%,主侧向压差由8.4MPa下降到3.4MPa,平面压力分布趋于均匀,有效驱替系统逐步建立,加密区采油速度由0.63%上升到0.95%,采收率预计提高3.0%。

3.4.2 空气泡沫驱技术 由于常规注水开发,部分区域注入水难以波及到,可采取空气泡沫驱技术解决该问题,该技术是将空气注入油藏后,氧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产生CO、CO2、水及含氧的烃类化合物,在油层内生成的这些物质与起泡剂相互作用形成泡沫,泡沫挤压、占据和乳化作用而达到驱油作用。实例:针对耿271加密区有效驱替系统建立缓慢,对J4-39开展空气泡沫驱先导试验,目前主向井江43-39见效,含水由72.3%下降到49.0%,侧向井J4-393、J4-394井功图充满程度增加,井组8口井动液面平均上升34 m,月递减由0.55%下降到0.14%。

3.4.3 聚合物微球驱油技术 超低渗透油藏随着注水开发的推进,深部水驱状况变差,剩余油分布状况复杂,造成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聚合物微球驱油技术即纳微米级粒径可进入油层深部,发生膨胀相互胶结,达到深部封堵高渗带启动低渗层的作用。实例:在G2中部和W4北部14个高产井组,结合油藏不同物性特征,合理微球参数配置,实施微球调驱试验,平均注水压力上升1.2MPa,16口见水井平均含水由57.5%下降到51.2%,井均日增油0.42 t,含水上升率较2015年大幅下降,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明显向右偏,水驱效果变好。

4 结论及认识

(1)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是油田降低递减、稳定高效开发的基础核心技术。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跟踪,科学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是实现油田稳产开发的基础。

(2)通过平面上提高水驱波及、剖面上提高水驱动用,可逐步提升油藏能量,有效降低油藏自然递减,为实现油田稳产开发提供保障。

(3)结合三叠系油藏储层特征,针对油藏开发的不同阶段,通过开展潜力井培养、改造技术优化、治理效果保护,逐步形成了以低产低效井治理、长停井复产为主的措施增产技术,油层动用能力不断增强。

(4)通过对加密调整、聚合物微球驱、空气泡沫驱技术试验的研究应用,加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挖潜,可有效的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1]胡永乐,宋新民.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程出版社,2000.

[2]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54-158.

[3]胡文瑞.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M].北京:石油工程出版社,2000.

[4]王道富,李忠兴.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程出版社,2003.

TE357.13

A

1673-5285(2017)09-0057-05

10.3969/j.issn.1673-5285.2017.09.015

2017-08-19

王文刚,男,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长庆油田第九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油田开发工程师,从事油田开发工作8年。

猜你喜欢
低产稳产水驱
建湖县供电公司护航“菜篮子”稳产保供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排涝抢收多措并举 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玉米早熟品种赛德9号丰产稳产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晚秋黄梨低产果园改造技术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