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珰,博山琉璃之瑰宝

2017-10-10 01:1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博山琉璃坩埚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鼓珰,博山琉璃之瑰宝

徐明童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山东淄博的博山被称为琉璃之乡。而这里的琉璃业,大约从元末明初起开始成型。现今人们所熟知的琉璃制品有许多,如琉璃花球、鼻烟壶、料花、弹子等等。而不为人知的还有更多,甚至有上百种古老的琉璃制作秘方还流传于世。“鼓珰”便是其中一个做工极为精细的水响器,其外形像葫芦,葫芦口处连接有细长的玻璃管作为通气口,从小口吹进气体,经过薄如蝉翼的琉璃膜颤动发出“咕当、咕当”特殊的响声。而这种精巧有趣的事物在古代深受孩童们的喜爱,是年节时候的流行玩具。鼓珰的制作工艺对工匠的要求相当高,但售价却低廉,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现在的市场之中已经无迹可寻了。而作为一种制作精良手工艺品,我认为鼓珰这种技艺应当被保存并传承下去。

鼓珰;博山琉璃;传承;传统工艺

一、前言

鼓珰是由琉璃吹制而成的一种早期民间孩童的玩具,在琉璃行里属于水响器类。其外表似葫芦,嘴部细长,葫芦底处极薄。从口处轻吹,使极少的气流进入将薄薄的底部在气压的带动下上下鼓动,而后随着底部鼓动就会发出“咕当、咕当”的声响。而鼓珰的玩法不好掌握,对吹气的力度掌握不好就会使其碎裂。在早期民间流传有一句话:“鼓珰鼓珰啪,一文钱买仨,鼓珰鼓珰不到家。”此话就形象的描绘了鼓珰的廉价和寿命的短暂。细想一下,在玩具种类五花八门的现代,又有谁会去做这种工艺麻烦又没有市场的东西呢。

但是,作为一个琉璃工艺品,鼓珰又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琉璃技艺。通常人们所了解的琉璃制品都是厚实而又易碎的,但鼓珰的底部却能做到薄如纸,并且能随气流而鼓动,这是我们想象不出的。由于在处理底部时需要极其细致,所以在吹制时对动作的掌控是极难的。据了解,就算是经验丰富的琉璃工匠还需要学习两三个月之久才能制作出能发声的鼓珰。同样是琉璃制品,鼓珰工匠就能做到薄而不破。这种手艺在现今社会几乎是没有人能做得到了,而在山东省淄博市的博山区仍然有一位做鼓珰的艺术家张平先生传承并发扬了这一技艺,并且他表示会将这门在琉璃行中具有代表性的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二、鼓珰在历史中的流传

鼓珰最早据考证是在宋代出现的。南宋画家李嵩有多幅《货郎图》至今流传于世,图2.1中描绘了许多当时在民间常见的日用品、时蔬酒果、玩具等,而其中就有了鼓珰。鼓珰在当时又被叫做“扑扑噔”、“响葫芦”等。这就说明在宋代鼓珰在民间就是众所周知的事物,而《货郎图》中又多有妇女孩童,这就说明了“鼓珰”多流传于市井之间。苏汉臣在《婴戏图》中的描绘就较为具体了,图2.2中共有三名孩童,一名正吹着鼓珰,其余两名看着透明瓶子中的小鱼。充分的证明了早在宋代,鼓珰在孩童中已经非常的受欢迎了。

而鼓珰在文字上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代刘侗和于奕正共同编纂的《帝京景物略》中,其中写道:“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唝唝,小声唪唪,曰‘倒掖气’。”而这里的“倒掖气”是以玩“鼓珰”时所做出的动作而命名的,而由“嘘吸”二字可知这里的“倒掖气”即为鼓珰。同时通过此文章可以得出,鼓珰最早应是从北京兴起的。在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此处的“扑扑噔”即鼓珰是也。

作为玩具,鼓珰不但受到孩童追捧,还有不少成人也对其兴趣满满。清代宋荦的《筠廊偶笔》中写道:“京师琉璃厂有卖倒掖气者,刘公勇秋部买得一枚,于马上弄之。”写的是清代一官员骑马走在市井之中,像孩童一样把玩“鼓珰”不顾自己的形象。这样的行为甚至被做成了诗:“烧就琉璃色紫蓝,鱼瓶檐马市中担,气还倒掖通呼吸,记取诗人马上弹。”由此可见,在当时鼓珰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图2.1

图2.2

三、鼓珰的传承与制作工艺

博山的琉璃艺术家张平先生在鼓珰制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是在坩埚方面,他开始时所用的坩埚即为制作普通琉璃制品用的大坩埚,发现了其弊端后改为小坩埚。其次是在吹制过程中的节奏掌握,他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掌握了吹制鼓珰的全部流程。

鼓珰的制作流程大体为以下三步。

1.化料:先将坩埚放入炉内加热,将炉内温度烧至1200-1300℃后加入原料。后使坩埚保持在大约1400℃左右,使原料充分融化至没有气泡。料就化好了。

2.蘸料:用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在长宽约二十厘米的坩埚中迅速蘸取约小指指节大小的圆形的原料。

3.吹制:向玻璃管中吹气,用手从玻璃管与料的接口处向下捋出约20厘米长的管口。然后继续吹,在此期间上下晃动来吹出球形的身子。之后向下在木板上从底部压出一个平的底面。在原料未凉透时,对着火将底面吹吸成能上下鼓动的形态。最后用凉的铁片轻击管壁,使管壁在温度的刺激下自然裂开,用铁钳轻敲使之脱落。一个完整的鼓珰就做成了。

鼓珰的制作与大多琉璃品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用料不同,制作鼓珰所用的原料与其他琉璃原料比更软、更稀、含铅量也更多。其次,用来化料的坩埚也较小,原因在于其所需要的材料极少,一个鼓珰大约只需要一个指节大小的原料,而一个师傅一天也就能做二三十个。而如果一次所配出的琉璃原料用不完,剩下的也就作废了。然后是母杆的不同,一般的琉璃吹制品都是用铁管吹制而成。而为了方便母杆与原料更好的融合,鼓珰所用的母杆却是玻璃管。最后一点却是最难的,就是吹制的时候工匠所掌握的节奏。这一点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这是通过鼓珰师傅无数次实验所总结出来的动作,稍有差别就无法做出完美的鼓珰。从以上四点就可以看出鼓珰工艺的复杂。在颜色中,普通的鼓珰颜色皆为透明,而各色的鼓珰都是在原料中加入了不同的金属调和而成的。

现代鼓珰的需求量已经远远不如之前,往往调制出的料大部分会浪费。所以张平先生在制料上废了许多心思,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化好的料制作成细长棍状,这样便于存放。制作鼓珰时运用灯工的工艺,将成品料现场化开直接沾到金属管上吹制而成。这种方法既不废料又节省时间,大大的提高了鼓珰的制作效率。在这之上,张平先生还在外观上也进行了创新,在传统鼓珰透明料的基础上制作出了青花瓷花纹的制料。

四、博山琉璃技艺的消亡

琉璃最早出现在北京,后才流传到博山。根据老一辈的琉璃艺术家们的回忆,最早的琉璃工匠也是从京都而来将技艺带入了博山,而这里“琉璃之乡”的称号却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与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关,“博山”这个城市就如字面上所讲是个群山环绕的好地方,而往往山多的地方资源就多。这里矿产丰富,而制作琉璃最重要就是对材料的高要求。另一方面与政治有关,在古代文人都喜欢聚集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文化交流,而博山就是文人们的理想之地。这里距离京都路程近,却又没有紧邻政治中心。在这里文人们可以较为自由的发表言论、抒发情感。自然而然的就带动了这里文化水平的发展,而文人中在京为官的人物就必然不少。在琉璃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政治人物即为孙延铨。在博山,人们对孙国老这个称呼家喻户晓,却大多不知其全名。孙延铨,字枚先,颜神(今博山)大街人,曾在清代做过“三部”尚书,还曾教过皇帝,被称为“一代帝师”。1664年告病请归,辞去内秘书院大学士一职回到故乡颜神镇,写出著作《颜山杂记》,后在乾隆十年收录到《昭代丝书续集》中更名为《琉璃志》。此书中详细的记录了琉璃的种类、工艺、配料等内容,为我国琉璃行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孙国老等对琉璃工艺的重视推动了博山琉璃技艺的传承。最后一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即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高要求必然带动着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后人们就会对物质产生各种需要。故而带有各种技艺的工匠也就聚集到了此地。在环境、政治、经济共同的作用下,琉璃行业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时至今日,博山琉璃行业却远不如之前。导致这样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首先还是地里位置,群山环绕在一定程度下阻碍了交通的发展。在不便利的交通下,政治与经济就呈下滑趋势,人们逐渐遗忘了这个山中小城。同时,对环境的过度消耗也阻碍了琉璃工艺的发展,一些天然材料已经消耗殆尽,导致一些工艺无法进行,到现在只能在记录中见到而无法做出成品。另一方面,在古代作为经济中心,这里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对工艺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现在,当人们意识到在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手工艺并不能为其谋生的时候,已经有许多新兴的产业代替了传统的手艺。许多老的琉璃工艺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人们用化工染料代替做工复杂的天然染料,用电脑控制温度的窑炉代替了须花费大量人工的传统窑炉。许多古老的琉璃制作方法传至今日已经严重变了味道,相似的模样与颜色下所产生的意义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而像鼓珰这样具有复杂做工的琉璃玩具制品,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其在现代几乎无处可寻。

结论

鼓珰是传统琉璃工艺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当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会在其中探索到许多历史与文化的信息。从一个小小的鼓珰中,我们能了解到从宋代以来人们在生活上精细的要求并感应到古人在文化中的发展趋势。而鼓珰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后逐渐发挥了其在乐器方面的功效。可以看出,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是多么的重要。我认为传统工艺不应被外来文化所消灭,而是加入现代化题材融合并且发扬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中国应当保存并传承鼓珰等传统工艺,将其制作流程记录在册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保留一丝本真。

[1]郑庆华.博山陶瓷琉魂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2]武际可.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J].力学与实践,1997(6)

[3]牛龙菲.新春漫话兵兵兵[N].少年文史报,1984.2:2(1)

[4]谭红丽.山东博山琉璃响器“鼓当”探究[J].设计艺术,2014

徐明童(1994.03-),女,汉族,研究生在读,济南大学,油画。

猜你喜欢
博山琉璃坩埚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金博山冠饰探析
粉末预处理对钨坩埚应用性能的影响
法门寺里的琉璃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大山深处是琉璃
铸造文明 坩埚炼铁 发明地
八角琉璃井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