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2017-10-11 10:59王俊翔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7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士族寒门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华夏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动乱时期,继续沿袭曹丕时期的九品中正选官制,造成士族与寒门的阶级差异,皇权与士族的争端。在这样的前提上,寒门士子哀怨自己的命运并在诗歌中进行表述,映射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士绅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不能舍弃寒门阶级的既定利益的矛盾关系与无奈。本文间接讨论魏晋南北时期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生存情况。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寒门 士族 历史

作者简介:王俊翔,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51

魏晋南北朝中期,由魏文帝曹丕在两汉察举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九品中正制重蹈覆辙被门阀士族操控。例如鲍照,陶渊明,左思等作家空有抱负,却因门阀争端,皇权与士族的对立,致才华无法致用。有鲍照左思之流将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将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宣示与世间。有陶渊明隐居于田园山水之间的田园派诗人隐居避世,等待自身的才华被认可与重用。

一、九品中正制

(一)起源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起源于汉武帝元光元年的察举制,他的主要特征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核选拔人才上报给中央,经过考核后进行任用,但因任人唯亲等问题在魏文帝曹丕时期进行改良。通过设立大小中正官而又与司徒互相监督的体制,对人才的家世,形状,定品进行品评又对被品评人与大小中正官进行捆绑升迁,客观上杜绝了察举制出现的问题。

(二)问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朝代交替与门阀更替,官员的不稳定程度,选官制度尚未被门阀士族操纵。但在中期,发展趋向的稳定与被评人与中正官仕途的捆绑,又因拥有推举权的官员多为一品二品,一品二品官员均为新兴门阀阶级,中正官与司徒联合操纵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从推举定品的根本上出发,寒门士子就断绝了进入上品的可能,人才均被控制在士族手里,变相削弱了皇权,引发皇权与士族的争端。

二、诗歌中寒门士子遭遇的不平

(一)鲍照

出身寒微拥有才华,步入仕途后,一直沉沦下僚,在皇权与士族的争端中辗转,他的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表達了寒门的悲哀与自身命运的不幸。

他的《拟行路难》其六与《行京口至竹里》,塑造了一个涂涛一生空有拔剑击柱抱负但遭遇罢官后,故作轻松后无可奈何哀怨的寒门士子形象。诗中前四句情绪慷慨,激愤难抑,让读者形成一个前半生才华盖世,气壮山河的壮志试图名垂青史的决心的文人形象。中六句故作旷达之语,表意上隐居在家,一副天伦之乐之景,但却隐含了无可奈何的哀怨。

为何一个如此形象的文士郁郁不得,鲍照在《梅花落》中,用比兴的手法借物喻人,将正直且有才华的寒士比作“霜中能作化,露中能作实”的梅;将徒有其表无作为依靠门阀不光彩手段的权贵比作“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杂树。在《行京口至竹里》中,运用高柯,锋石,复涧,重崖塑造出一种深山溪水,孤僻幽静的惊奇景象。表面上形容景色的优美却又画风一转,将这种孤寂,冷漠,充满神秘气息的感官体验比作外部的压力,鲍照自比“细人”以一种落寂的口吻表达内心的煎熬。

(二)陶渊明

出身于晋宋易代之际,处于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在重视门阀的时期,陶渊明的祖父陶侃出身微寒,导致陶渊明在官场中对官位的渴望更加明显。但因复杂的政治环境与腐败的政治制度,陶渊明经历隐居于入仕的不断变换最终归隐田园。他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大道之行。

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通过隐喻手法,一个士大夫亲生参加农耕并感悟农民的艰辛与无奈,这些表层体验看似正常充满田园气息,但却带有农耕与为官的对比,暗含一个曾有大志的人根本无法忘记,只能用与世无争去麻痹自我。

三、士族与世族与势族的辩证关系

(一)士族

《晋书·许迈传》称“家世士族,而迈少怡静,不慕仕 进。自东汉起,士族的概念普遍被定义为家学渊博,儒家文化,常以地方豪强,军事势力的幕僚身份出现,善谋略。故,士族更多以文化作为作为表层风貌。

田余庆先生认为: “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 位,士者仕也。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 择交游,取得名士地位,就算是士族。反过来说,士族 身份又可以巩固权位。魏晋时期,士族有一明显特征,世代为官,操纵官场,又称门阀士族。

(二)世族

“世族”一词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学者们对此有 共识。“吾国春秋时代,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谓之世 族、为当时各国实力之所寄,时代之重心也。”春秋时 代的世族即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割 据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 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

魏晋时期,世族的特征为时代传承,占据地方资源为霸一方,又称地方士族。

(三)势族

关于“势族”一词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后汉赵壹在 《刺世疾邪赋》提到“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步逮于单 门。”梁沈约在《宋书·恩倖传》载“郡县掾吏,并出豪 族,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梁沈约所论由势族担任宿卫等,也是汉代之事。在这 里势族指的是当朝权贵,即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人, 这也是势族最基本的含义。

魏晋时期的势族与士族有着本质区别,势族多为功勋之后,掌握兵权,与操纵官场的士族不同,更具有威慑力。

四、历史遗留问题

(一)皇权与士族的争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乱的时期,皇权在变而士族不会变,皇权的更替需要士族的支持,而皇权又需反哺士族。

1.皇权对士族的削弱。魏晋南北朝初期,魏晋两个相继政权中,魏文帝曹丕通过中正制的建立,摒弃归地方掌握的察举制,建立中央集权,通过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严厉打击了朋党结私,重建皇权的权威。endprint

2.士族对皇权的抑制。在西晋建立之初,司马氏为获得中央士族的支持,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将地方官员选举权交給中央司徒府,打击了地方士族,获得了中央士族的支持,但变相的官员的选拔权利进入了被门阀把持的阶段。

3.士族的扩展 皇权的沦陷。魏晋南北朝中后期,由中央士族门阀把持选举进一步延伸到地方士族,中央集权宣告破产,上品官员均为士族出身,一品二品拥有选举权。

4.皇权的强烈反弹。北魏后期,皇权通过选任内官与寒门士子,抑制士族的势力增长,皇权复燃,但因士族的强烈抵触,南北朝进入崩溃阶段。

剖析:从统治阶级角度出发,中央集权,中央无法通过自身控制所有人,只能通过一个中介,即地方士绅阶级。通过,地方士绅阶级的管理,皇权直接对士绅阶级发号施令,而士绅阶级只需将皇权的命令落实到地方并按时缴纳赋税。前文提到,皇权的建立需要地方士绅阶级的支持,也就是说皇权的实现需要付出一些直接利益作为抵押物,即地方的直接管辖权,这就是门阀的产生。门阀在地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包含赋税的收集,官员的任命选拔。从廉洁的角度上看,是无法回避的,皇权的妥协及又需要士族的支持使士族的实力不断膨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一现象,即为皇权与士族的冲突体现。门阀士族通过操纵中正官的选拔,将出身士族血统高贵输送直中央,导致上品官员均为士族。这一局面导致皇权只能依靠内官,而内官不能干政又限制皇权的发展,所以皇权将目标瞄准寒门士子。皇权通过设置司徒与被评人与中正官的捆绑制,初衷本为给予寒门士子的机会,皇权手中拥有调动的力量。但皇权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寒门与士族的矛盾,即皇权与士族的矛盾,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皇权,皇权衰落,寒门无出头之日。

(二)寒门与士族受教育程度差距与阶级生存情况

1.士族阶级生存情况。魏晋南北朝的本质是由少数民族内迁的统治阶级,战乱频繁。普通缺乏精神支柱,而佛教的兴起使各个阶级寻求到精神寄托,从而形成新的阶级“寺院地主阶级”。 统治阶级,一旦得权,无法避免就会大兴土木,进行园林建设与享乐文化。士族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与平民阶级沟通的媒介,自然承担一定的文化输出,总而被同化,形成文化的流行。

统治阶级的享乐,带动了士族阶级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喜好而进行相关文化学习,如雕刻,艺术,舞蹈,诗歌。但士族与统治阶级有一种本质的不同,士族阶级是沿袭百年的家族与前朝宗族组成,自身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骄傲,士族虽可以操纵政权变动与免除徭役赋税,占有大量土地,但士族不是腐化的统治阶级,也不愿成为统治阶级。这种矛盾导致士族阶级将时间至于纵情山水与文学创作当中,这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不拘于礼节,服药,饮酒的生活作风被称为“魏晋风流”。

2.平民阶级生存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平民阶级主要由农民,手工业者,杂户,军户与庶民地主组成。平民阶级的经济来源以种植,手工业,商业为主。

据《晋书·慕容隽载记》记载:》“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孤孙茕子,十室而九。魏晋南北朝时期频发战争,大量损失青壮年劳动力,农民无法维持正常农业生产。在这样的基础上,平民阶级看到士族阶级可以免除赋税与徭役的生存状态,对官职的渴望进入高峰。

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灾难与恐慌的年代。在正常食物无法保障,连基本的蔬菜与主食都无法维持,还要饱遭战乱,天灾的压迫,在这种思想极度恐慌的年代,唯有通过宗教才能暂时的缓解恐惧。

3.寒门与士族的教育差距。在士族保持文化享受,寒门饱受战乱饥饿的苦闷之中,士族与寒门的差异异常明显。

士族在“魏晋风流”与百年来的沿袭中对诗歌,策论,艺术的感性。加上士族阶级把持了上品官职,反而看寒门阶级,除少数庶民地主阶级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外(庶民地主阶级与高门地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因为政治与经济的原因,无比渴望成为新兴士族但又不能成为的尴尬)绝大部分寒门都是不通文化的。这样的对比下,即使寒门有着无数的才华横溢者,但在根本上与士族阶级就有着本质上的差距,这段壕沟即使在魏晋后期,寒门担任枢机时,这种门户之间使寒门饱受歧视。

九品中正制的考评标准是以家世,形状,定品决定。士族阶级在家世上优势。在形状上,士族饱读诗书,在艺术宗教上有了基础,再次优势。

4.统治阶级对寒门与士族的矛盾关系。在制度上,统治阶级居于最高地位,士族阶级位于管理地方并与平民阶级产生一种中介关系。万古年不变的,无论统治阶级还是士族均出身与平民阶级,但一旦摆脱出身鸿沟,便会与过去割舍。

五、结语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阶级既需要对士族阶级暧昧来维持王朝繁荣与管理,又需要与平民阶级共进退来获取基本农业补给与人才出处。魏晋南北朝,皇权与士族权利不断起伏,但整体上士族压制皇权,为了获得更多支持,皇权与寒门进行捆绑。既然皇权捆绑寒门有抬头趋势,已经把持管理体系的士族阶级就更不会轻松使寒门进入仕途核心,反而要加大打压力度与上下品限制,所以说,最可悲的不是寒门,而是皇权。身为统治者,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奢靡可以保持外,身边无可用人才,处于被蒙蔽状态。

参考文献:

[1]吴伟珍.魏晋南北朝平民阶级生存状态研究.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5.

[2]刘爱文.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的精神消费状况及影响.求索.1994(1).

[3]高亚力.关于士族,世族,势族词语的辨析.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2).endprint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士族寒门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天下第一行书
呵护更多寒门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