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设置中茶具的选配

2017-10-13 05:30王兴虎
关键词:茶席坯体茶汤

王兴虎

(漳州一凡窑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漳州363000)

本文主要从材质、造型、装饰、烧制及选配的原则五个方面来阐述在茶席设置中如何有效地选择与搭配茶具。

一、材质

从古至今,用于泡茶的器具,其材质十分广泛,不但有现在流行的陶、瓷、玻璃、竹、木、塑料,还包括金属、玉石、漆器、丝织等材质。

下面将主要从不同材质的密度、透明度、气味、溶出物以及颜色、质感方面来分析这些材质是否适于泡茶、泡什么样的茶。

我们泡茶所选用的材质从密度上而言,密度高者,其散热快,密度低者反之,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高密度的材质(如玻璃、瓷、玉、金属等)来泡未发酵类的茶(如绿茶),使这类茶不至于长时间浸泡在高温状态下,不易产生闷味,泡出的茶汤色泽清新,香气清扬,滋味清爽。其中玻璃以其独特的透光性,轻巧、细致的质地,以及较低的成本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茶具的运用上,常被用来制作泡茶的壶和杯等,尤其适于泡各种想要展示其良好颜色和形状变化的茶类,如花茶、绿茶、白茶、黄茶等。瓷与玻璃相比,有更高的强度和耐冷热急变性,以及色泽和质感上的变化,运用得十分广泛。玉石茶具由于其原料价值昂贵以及加工困难,不易多得。而瓷器中的青瓷素有“类玉”之称,由于其生产原料、制作工艺和价格较玉石都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其应用就更广泛。金属以金和银的化学性质最稳定,任凭高温、酸、碱都不会产生锈蚀,用银做的茶具泡茶,因其净化水质及其杀菌能力,不仅可以使茶汤味美,而且可使茶汤不易变味。相对于金银,铜、铁、锡的化学稳定性要弱一些,其中铜和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易被氧化生锈,故很少用来泡茶。用铁壶煮水,其导热性好,便于煮水,且其成本相对较低,故铁壶煮水一直延用至今。而锡则以其良好的理化稳定性、不透光性、无异味、高强度、密封性,作为茶具中的茶叶罐,一直倍受青睐。

低密度的材质(如陶、石等),则适于用来泡发酵度较高或叶面较老的茶(如普洱茶、青茶等),这类茶的内涵物质在持续高温的状态下更易于浸泡出来。竹木材质因其密度较低,且有某些特有气味,尤其是在高温下易溶出,故用其泡茶对茶汤的色、香、味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宜作主要的泡茶器具。基于竹木的相关特性,用来制作茶盘、杯托、渣匙、茶巾盘等,也很适宜。

塑料茶具因其主要材料是LDPE(Low Density Polyethylene,低密度聚乙烯)或PP(聚乙烯),其热稳定性较差,一些物质在热水中易于分解,长期用来冲开水泡茶,有害物质易溶出并产生异味,同时,其化学污染问题也会造成人体内矿物质或其它身体所需微量元素的流失。

二、 造型

茶具造型与茶具的功能及其与茶汤之色、香、味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与不同朝代的泡茶方式相互关联的。如唐代茶碗最鲜明的特征是敞口浅腹瘦底,碗身斜直。这与当时的煮茶法有关,当时的茶碗只是用来盛茶汤的器具,这样的造型方便于收纳茶汤,同时也便于饮用。

宋代则根据点茶法的需求,将唐代茶碗作了相应的改变:碗口微敛,腹深而底微宽,足小,坯体微厚,质地粗松。这是因为点茶时要用茶筅在盏内来回击拂,这样做势必会产生一种离心力,易使茶汤外溢,碗口微敛,腹深也能有效防止茶汤溢出。底微宽便于茶筅在盏内来回击拂,而小足则使茶盏亭亭玉立,美观大方。质地粗松且较厚的坯体,经炙热便于茶盏保温。

明代,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具也相应发生了大的变化。当时的茶人提倡以小壶泡茶,以利于茶的香与味的提升,而用纯白色小杯喝茶,便于观察汤色以及香味的挥发。茶盏造型,在明代也出现了一项重大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这样一则可以保温,二则能有效防止尘埃的落入,清洁卫生。清代,其泡茶方式仍以冲泡散茶为主,故其茶具基本造型并无太大的改变,只是在装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到了近代,茶具造型在整个文化西风东渐的影响下,由台湾开始,出现了大的变革,如球形“蜂巢”水孔、“飞天把”壶的出现,以及相应的茶盅、茶荷、茶船、盖置、水盂等整体配套茶具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茶具的造型。

茶壶的造型除了满足其“好用”的功能外,其造型对茶汤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的材质下,壶越大,其容量越多,茶汤越不易冷却,茶之水可溶物越易溶出,壶越小则反之。所以,在泡小壶茶时,宜先进行温壶、温盅、温杯,以保持其一定的温度,有利于可溶物的溶出以及香气的发挥。在壶的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壶口大而壶身矮扁者,其散热快,壶口小而壶身高长者则反之。而相同壶型,坯体薄者,散热快,厚者则相反。盖面较高圆者,其对茶汤的保温效果越好,盖面低平者则反之。茶杯的造型对茶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的深浅、杯口的大小及坯体的厚薄(在材质一定的前提下)。杯口小而杯体深者,茶汤色泽较深,保温性好,香气易聚集,杯口大而杯体浅者,散热越快,香气发散越快。坯体厚者保温性越好,薄者则反之。

三、装饰

不同材质的装饰方法对茶和茶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陶瓷

陶瓷装饰主要包括泥坯装饰、彩绘装饰、釉料装饰三方面。

1.泥坯装饰

泥坯装饰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泥土制作出一定的造型,然后在其造型上进行堆、刻、雕、镂、印等装饰。不同的装饰效果可以表达不同的“茶味”,在茶席设置中,更添视觉和触觉之美感,如粗犷古朴的陶质装饰,与茯砖、熟普洱相得益彰;而细腻精致的玲珑瓷则与红茶、东方美人茶更为搭调。

王兴虎 泥坯装饰 《石猴出世》 2016年

王兴虎 釉下彩茶具 《茶境·画境》 2009年

王兴虎 釉彩装饰 《太和茶器》 2017年

王兴虎 不同泥料茶杯柴烧后的效果 2016年

2.彩绘装饰

彩绘装饰则是运用特制的陶瓷色料,在泥坯上进行彩绘,再与釉结合而烧成。彩绘装饰主要包括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与斗彩四种,每种彩绘各有特色。一般釉下彩的色料都可用于釉中彩中,在烧成之后体现出一种与釉下彩相似的质感。这种装饰方法在陶瓷茶具上常有运用。这在陶瓷生产中也是一种很节能、环保的方式:一方面,在节约成本(优质原料)的同时,又能达到较好的视觉、触觉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其表面与釉下彩一样,有釉层保护,且经高温烧成,其理化性能稳定,在使用时基本无有害物质溶出,用这样的方法装饰的茶具风格清新、雅逸,又健康环保。若釉上彩运用于茶具上时,最好选用器具内部或饮用部分无釉上彩绘的茶具。

3.釉料装饰

釉料装饰就像给陶瓷坯体表面披上了一层外衣,颜色和质地可以十分丰富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掩盖坯体原本的质地和颜色。釉料装饰在茶具的选择上,一方面,从质感上来看,在茶具内部以及与口唇接触的地方宜上光泽的釉,因光泽的釉面密度大,茶汤在其中不易存污纳垢,便于清洗,洁净卫生。而茶具器表则可根据整体造型风格的需要以及茶席的主题风格来选择不同质感、颜色的釉料。另一方面,从颜色上来看,宜选择与茶相宜的颜色来组配。陶瓷茶具中,用来观察茶况的茶具主要是茶荷,所以茶荷内部宜选用纯白色的釉色以衬托茶的真实面貌。而观察茶汤的主要是茶杯,所以茶杯内部也宜选用纯白的釉色,以体现茶汤的真实颜色。而其外部色泽则可根据所需的主题和风格来选配。如果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效果,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衬托茶汤的颜色也是可取的。

(二)玻璃装饰

在选择玻璃茶具时也不宜选择颜色过于鲜艳,图案过多的。因为玻璃的溶点较低,其中若是加以颜色或图案的装饰,则其色料中需加入助溶剂,因此为了避免像铅这样的重金属的助溶剂的介入,选用无色透明的玻璃茶具较为安全。

(三)其它材质装饰

竹、木、玉石、金属等,在茶具上也常有运用,其装饰则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对角来进行选配,如竹木材质,较多地运用于辅茶具上,所以应根据辅茶具的功能特点来进行装饰,如防裂、防腐、防水、便于清洁等的处理。选择玉石茶具时宜选用密度大、质地佳、色泽与造型均结合得好的玉石茶具用来泡茶,其在茶汤的风味及视觉上的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 烧制

上述这些材质的茶具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陶瓷材质由于其原料是泥土,为完成材质的转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需要对其进行烧制。不同的陶瓷原料有不同的烧成温度与气氛,烧制的成瓷度越高,其密度越大,进而其导热性越好,用于盛放茶汤时,散热快,茶汤不易被闷坏,茶汤的苦涩味也能有效降低,也有利于香气的发挥。这种密度大的陶瓷较适于冲泡绿茶等轻发酵且较嫩的茶。而烧成密度低的陶瓷其保温性越好,其发茶性能则相反。与烧成相关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则是其强度。强度高的茶具不易被磕碰坏,有些甚至掉在地上都摔不坏。窑炉内不同气氛下烧成的陶瓷易产生颜色上的变化,烧窑时不同原料烧成的陶瓷则易产生质感上的变化。这对茶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视觉和触觉上。

五、选配的原则

在茶席设置中,如何把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装饰与烧成效果的茶具进行组合与配置,是一个很深的学问,它遵循几个原则:

(一)宜茶。无论是何茶具,都应该根据其功能,最好地发挥其有益于茶性发挥的特点。

(二)切题。即根据茶席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茶与器具,茶具的材质、造型、装饰及烧制的效果应与要表达的主题相宜。

(三)对比与统一。即茶具的材质、造型、装饰及烧成各方面效果上与茶及其它器物的是一种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对比的意义在于相互衬托,突出主体;统一的意义在于整个的和谐与协调。

结论

在茶席设置中,茶具的选配应从其材质、造型、装饰与烧制四个方面,围绕宜茶的特性进行综合的考量,再结合不同茶具的功能性与美观性,达到整体的统一与谐调的效果。

猜你喜欢
茶席坯体茶汤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一字蚀骨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
茶汤养出俏精灵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