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教育唯一的出路

2017-10-17 02:00李静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师生制度学校

怎样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怎样才能使一所好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两个字——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跨越发展、只有创新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力。

创新什么?要从三个方面做起: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文化是灵魂、制度是工具、技术是能力。

如何创新?

第一、文化创新

一所好学校必须有自身独立的思考、对教育目的有独特的理解,然后用一种文化氛围体现出来。我们教育的唯一目的就一条: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三种教育手段有机结合:环境教育、制度教育、知识教育。教育绝不是上上课、做做操,它是一种全面熏陶。学校文化是一个大染缸,所以我们必须用环境文化去影响学生、用制度文化去约束学生、用知识文化去改变学生。

环境文化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一是人文环境。所以学校要两种环境并重。校园布局要清淡素雅、干净整洁;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文明礼貌。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畫、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要饱含一种文化、一种人文气息、一种育人理念。清华大学的清华园,为什么都是白色的圆柱?那是象征要培养擎天白玉柱、培养国家栋梁。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环境。而北京大学也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提出了“寻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校训,才使北大的人文学科盛极一时。这就是典型的人文环境。

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一切制度都要体现一种人本思想,体现一种理解和关爱,努力地引导师生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比如针对全校师生的请销假制度,并不是为了管制,而是从师生的安全考虑,从师生的工作、生活需要考虑。制定制度的出发点不同,性质就不同,效果也不同。这就是文化。

知识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导体。知识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承载着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天下为公、见贤思齐,这些传统美德才是知识文化的真正价值核心。学知识并不是为了考大学,更不是为了考高分。学知识是让人有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是让人活得明白、活得智慧。为什么有的人学历极高而生存困难,有的人学历不高而成绩斐然?这就是知识与文化的关系: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一定有知识!

环境能改变人、制度能改变人、知识能改变人,这三种文化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便形成一种校园文化。这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的根,失去了这种文化创新的根,学校的长远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第二、制度创新

制度就是规矩,制度就是准绳。它要充分体现一种客观、全面、公正。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大多数人建立一个尽可能公平合理的工作学习平台。

学校制度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是:只看成绩不问原因,这不公平;只看成绩不问过程,这不客观;只看成绩不问道德,这不全面。学校制度的不断创新正是要改变和纠正这种不公平、不客观、不全面。用以下几个制度可以不断修正这些问题:

第一是平均分班、公开选拔班主任。一样的白面,一样的炉灶,看谁的馒头做的好。公示成绩、形成制度,让那些喜欢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的人露个底儿。一切都是阳光操作,老师说了不算,校长说了不算,只有事实说了算,只有这样才能张扬正气、压制邪气。这就能打破“不公平”。

第二是重视管理过程。把师生全天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制度化。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只要整个工作学习过程管理到位,结果自然会令人满意。这样就能摒弃“不客观”。

第三是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对所有师生所获各种荣誉和好人好事、违章违纪及所受处罚都记录在案,作为评价师生优劣的重要指标。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制度,充分体现道德修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可以纠正“不全面”。

第四是纳入社会监督。聘任社会名流与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督查评议委员会,引入社会评价,让社会公众真实了解学校的每一步发展,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第五是建立家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师生面对面交流,接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把学校正确的教育理念传输给家长,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只有这样的制度创新才能打破教育界的两个神话:一是只有领导说你是好老师,你才是好老师。二是只有拥有了好学生,你才能成为好老师。

第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职业技能创新。教书是一种技术。教师的群体教学技能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在教育技能上有所创新,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组织校内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培训班主任,第二培训骨干教师,第三向全校教师推广。校长要亲自牵头,聘任当地的优秀的老师讲课,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既尊重了人才,又运用了人才,还留住了人才,省钱省力效率高。当然,这首先要有一个专业技能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校长,打铁还需自身硬啊!教师群体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和引导,而关键在于校长经常性的指导和带动。江苏有个洋思中学,全国出名。校长蔡林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还是一位民办教师。他带领十四位民办教师承包了一所乡办中学,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使这所普通的洋思中学一跃成为全国名校。蔡林森校长亲自带队,一个一个指导教师教学,第一个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第一个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被誉为“乡村教育家”。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蔡林森在洋思中学真正发挥了灵魂的作用,不仅是思想的灵魂,也是技术的灵魂。所以说,要想学生能创新,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想教师能创新,必须长期坚持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想提高核心实力,必须前往各地名校取经,学会借鉴、认识不足、积极改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一位是江苏嘉定的钱梦龙,他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其核心理念“主体—主导”说,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并得到普遍认同。一个是辽宁盘锦的魏书生,他不按常规套路教学,作业不批、教案不备,甚至课都不讲,但他却神奇地改变了那些“差等生、劣等生”。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权力交给学生”的教育改革成功范例。就是这两位初中毕业生,开创了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他们被教育界合称为“南钱北魏”。江苏洋思中学的蔡林森就是多次带领教师前往辽宁盘锦学习魏书生经验,他们在辽宁盘锦一住就是半个月,从早到晚全程跟踪学习。正是因为他能“虚心求教、逐步改进、重复试验”,所以才成就了后来的洋思中学。任何一所好学校都需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结合自己实际,从每一个细节学起,反复改进,不断完善。

请国内名师做讲座。让我们的教师开眼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寻找差距。《学记》中有言:“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知不足,所以自反也;知困,所以自强也。”越是不学习的人,越是满不在乎、自高自大。没见过什么是真正的好,所以才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辽宁丹东出了个小师范毕业生窦桂梅,当年被分配到农村一所小学教书,别人放学回家了,他还在走廊里念念有词,一个人指手画脚,自己讲课自己听,学校的教导主任说窦桂梅疯了。十年后,窦桂梅成了全国名教,被调任清华附小。2008年她在山西朔州讲过一次课,大礼堂的过道都站满了人。她知识渊博、出口成章,课堂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真是艺高人胆大。她坦言:“谁说当教师不好?大家看我,整个家族都为我感到自豪!”散会后,所有教师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咱们距离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差距实在太大了。这才是学而后知不足,所以自反也。当老师们自觉认识差距,主动要求进步的时候,真正的教师培训才能顺利进行,组织大家学习才有了意义。

文化是战略,制度和技术是战术。要想办一所好学校,也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着眼,从战术的的角度着手。文化、制度、技术,这三个创新做到了,没有搞不好的学校。

作者简介:李静泊(1988年10月—),2012年6月毕业于鲁东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就职于大同市同煤二中,办公室干事,兼任信息技术教师,中教二级职称。2017年大同市级信息技术教研组成员,2017年大同市信息技术中考专家组成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制度学校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某些单位的制度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