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飘香情满天

2017-10-19 09:35王晶阳刘晶李明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9期
关键词:入社中村小辣椒

王晶阳 刘晶 李明

7月,海伦市共和镇伏中村玉兰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大棚内,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礼品西瓜挂满藤蔓。一个中年妇女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手中的“宝贝”。

这个说起“致富经”就滔滔不绝的妇女叫王玉兰,是伏中村发展特色种植的“女能人”。

22年前,王玉兰还是“城里人”。1995年企业改革,“城市女工”王玉兰下岗了。迫于生计,她和丈夫开始尝试做各种小买卖,苦没少吃,却没赚到钱。

1996年夏天,王玉兰回村看望父母。看着小菜园里吃不了的小辣椒,王玉兰就拉了一些到海伦农贸市场售卖。没承想,这些小辣椒一进市场就被抢购一空。这个“偶然”给王玉兰的思想划开了一道“市场”的口子。

“回村种菜!”转年开春,王玉兰回村里种了三亩蔬菜。起初,这一决定并不被家人看好,但当王玉兰将出售第一茬200斤茄子赚得的400块钱放到炕沿儿上时,全家人服气了。

转年,王玉兰在村里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益颇丰。

创业初步成功,但王玉兰觉得“不解渴”。看了电视里的农业节目中讲解的棚室蔬菜种植技术后,她立即前往南方取经。

学习归来,王玉兰请专家,聘顾问,尝试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新肥料、新药剂……就在别人看着她“瞎忙活”的时候,吊蔓香瓜、“辣妹子”小辣椒和礼品西瓜等蔬果悄然爬满藤蔓。因为这些蔬果“新奇特”,很快就有销售商找上了门,经济效益不断增加。

摸着石头蹚出了一条致富路,王玉兰深知其中不易,可看到不少村民还过着苦日子,“带着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

1998年,王玉兰将14个贫困户作为联系帮扶对象。不久,因母亲患精神疾病、父亲种植烤烟赔个精光而愁得团团转的小青年张万秋找到王玉兰:“大姐,我想跟着你干……”

王玉兰拍拍张万秋的肩膀:“行,以后你跟我学种瓜种菜,苦日子一定能过去。”

在王玉兰的热心帮扶下,几年时间,14个贫困户从梦想脱贫走进了小康现实。

2010年,玉兰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王玉兰出任理事长。她积极动员村民入社搞大棚蔬菜种植,并提供技术和销售市场,确保入社农户无后顾之忧。在她的带动下,全村三分之一农户带地入社。

合作社越干越红火,但伏中村的“特殊贫困群体”总让王玉兰揪心。

村民姜万海智力障碍,父母身体不好,家里没房,一家人生活得举步维艰。王玉兰给姜家出了个点子:“让万海到合作社给果树喷洒农药吧。”

吸納姜万海入社工作,合作社成员大都不同意,王玉兰只得赔着笑脸说:“就让他干几天试试。”姜万海试了几天,总是记不清哪棵果树喷洒过农药。王玉兰便想了个招儿,每天给姜万海兜里放上小布条,让他在喷洒完农药的果树上用小布条做个标记。这招儿挺管用。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姜万海家盖起了砖房。

说起吸纳“特殊贫困群体”入社工作的难处,年已七旬的村民王中路感慨:“雇用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只有玉兰自己知道多操了多少心哪!”

王中路老人患有严重白内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玉兰便主动让老人来合作社打工干零活,“夏季拔草、铲地,冬季铲雪,这样的活儿不费眼力”。

目前,全村共有10个残障贫困户在王玉兰的合作社打工。2016年,这些“特殊人”人均收入都达到1.5万元左右。

为“特殊贫困群体”想方设法找寻谋生之计,很多人感到不解,但王玉兰说:“这些人是最需要帮扶的人,咱帮一把,他们的日子就‘亮堂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入社中村小辣椒
“偷”吃小辣椒
樱花树下的誓言
添0减半法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只要“怀才”,就不会“不遇”
姥姥的小辣椒
寿光10万农户“入社”
心儿交给了社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