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父”南仁东

2017-10-19 15:01
紫光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南仁东钢索天眼

人物档案

南 仁 东 ,中 国 科 学 院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FAST

有“中国天眼”之称,南仁东被尊为“天眼”之父。9月15日,他因病情恶化,静悄悄地离开我们,享年72岁。

南仁东1945年出生在辽源市,1963年,以吉林省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上世纪80、90年代,南仁东两次赴日本国立天文台担当客座教授。

199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需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在日本期间,南仁东一天的工资几乎等于国内一年收入。但是听到祖国的召唤,他毅然回国,于1994年始,推动FAST工程立项。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1994年到2005年间,南仁东走遍了上百个窝凼。周边县里的人几乎都认识他,许多村民至今还记得,他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

历时12年,通过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大窝凼洼地被选中作为台址。项目启动,南仁东成为首席科学家,变得尤其忙碌。他的助理姜鹏说,天文、力学、金属、工艺画图、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在进行上层节点实验期间,他经近70岁高龄,还频繁奔波在厂家和单位之间。

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学生回忆: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别难,南老师会沉默,抽烟抽得很厉害。那个时候,去他的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

2010年,FAST经历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即索网的疲劳问题。当时,对从知名企业购买的十余根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的使用要求。而台址开挖工程已经开始,设备基础工程迫在眉睫,可想南仁东的压力之大。他几乎寝食难安,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

整个研制工作接近两年,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几乎每次失败,南仁东都要到现场,继续与技术人员沟通改进措施。最终,他们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解决了这一对FAST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风险。

不相识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短裤骑自行车。他有时候脾气不算好,却不专横,重要的技术决策都愿意听技术人员的意见。他特别容易发现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闪光点,也鼓励大家发挥發散性思维,因为FAST工程,需要这样的智慧。

他对现场工人有着天生的偏爱。他给来自云南的布朗族工人每人买了一身运动服,还经常给他们带些吃的。每次晚饭后散步回来,他都会到工人简陋的工棚里坐一坐。他的记忆力极好,几乎知道每个人的名字,知道哪个人是干哪个工种,知道他们的收入,还会知道一些人家里的琐事。、

22年间,他跑遍了工程现场每个角落,倾注了全部心血,同时还抽出时间为高校义务做普讲座,在贵州支持了上百个希望工程……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天眼告成,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仁东没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仁东钢索天眼
天眼刷“锅”记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剩余强度广义应力与桥梁钢索的破断——论检测索力不能评定钢索的服役安全性
汉字走钢索
高轨“天眼”诞生记
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神秘的天眼
飞机钢索及相关主要部件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