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战的号角 民族精神的史诗

2017-10-20 00:15崔晓岚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歌咏歌曲

摘 要:孟波是一位在抗日烽火战场上锻炼成长的作曲家,他创作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中华民族好儿女》等抗日救亡歌曲,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军民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不怕流血牺牲、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寇的无畏精神。作品浸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对鼓舞士气、团结民众、争取胜利有着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关键词:孟波;抗日救亡;歌曲;歌咏

提起孟波,人们自然会想起《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中华民族好儿女》《抗战到底》等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泛传唱脍炙人口的歌曲。孟波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经历战火的锤炼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作品的素材均来自抗日战争前线的战斗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至今唱来仍感热血沸腾激情洋溢。

1915年2月孟波出生于常州一个普通店员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上海当学徒,这期间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自己微薄的薪金购买音乐书籍,开始学习音乐理论知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促使全国各地爆发了抗日救亡活动,“救亡”成为时代主题,并催生了与救亡紧密结合的各种革命文艺形式。在一批革命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群众革命歌曲以适应救亡斗争的广泛性需求而兴起,在上海、南京、南昌、武汉、桂林等地,工、农、兵、学、商各阶层民众悉数投入到歌咏活动之中,用歌声迸发悲情,相互砥砺,同仇敌忾,其参加人数之众多,场面之浩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空前绝后。孟波和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积极投入群众救亡歌咏活动,他到工厂、学校去教唱,指导群众性的大合唱,在实践的磨炼中,孟波很快就成为上海国民救亡歌咏协会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在救亡活动中他结识了任光、吕骥、何士德、麦新、沙梅、刘良模、周巍峙等一批革命工作者,和他们一道学习探讨音乐理论,并跟随冼星海、贺绿汀学习作曲知识,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歌曲创作生涯。他与麦新合编出版《救亡歌集》,出版发行《大众歌声》,组织上海歌咏团成员到医院慰问伤兵,到难民收容所教唱抗日歌曲。上海沦陷前夕,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与何士德带领救亡歌咏宣传团离开上海,到浙江、江西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沿途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话剧。1940年初孟波在淮北参加新四军,与长期在敌占区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著名剧作家、导演刘保罗①、许晴②等组成抗敌剧团,24岁的孟波是这个剧团的团长、党支部书记。在行军途中,他们为战士和驻地群众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小歌剧《农村曲》,教唱歌曲《黄河大合唱》《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救亡歌曲,用文艺鞭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鼓舞士气,团结群众。

据孟波回忆,1940年夏天,在安徽淮南半塔集,新四军的主要负责人刘少奇、张云逸专门召见了他,对他今后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刘少奇说:“我们这次去苏北的目的,要创建我们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自己的政权。为巩固我们的政权,必须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这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工作之一。苏北靠上海近,知识分子比较多,你们的任务是吸收知识分子办好各类学校,大力开展文艺宣传工作,宣传我们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当年秋天孟波和他的剧团到达盐城后立即投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筹建工作,他担任分院教务科长,兼职音乐系教授和鲁迅实验团团长。1941年秋,华中鲁艺分为两个工作团,孟波任新四军三师鲁艺工作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孟波是新四军内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根据战争形势和鲁艺教学工作的需要创作了许多歌曲,在战士、群众中传唱。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这些作品没有出版的机会,甚至连油印的条件都没有,许多歌曲是手抄张贴在墙上,或是行军途中口口相传,不少作品在战争的条件中已经散失了,有部分作品经回忆、搜寻、整理保存至今。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抗战前线的军事生活、文化生活和生产劳动生活,在作品中他总是将从冼星海、任光等人处所学到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的作曲技巧,有机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之谐美、浑成一致。他与当时新四军内的作曲家有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但他作品的风格特征却独树一帜。他不赞同在战争环境中“音乐要简单化,标语口号话”的观念,其作品的题材范围广阔,涉猎的生活面很宽,在多年创作实践经验的积累下,他的歌曲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独立个性特征。

一、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936年日寇的侵华战争进一步升级,大量日军进入关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北平、南京、上海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孟波创作了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词),这是一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三部曲式的结构,节奏富于动力感,情绪激昂。歌曲开头即以短促有力的动机唱出歌曲的主题,并以全曲的最高音宣告“同胞被屠殺,土地被强占”的危急情势,“屠杀”二字配以“fa”音,在以五声音阶构成的曲调中显得格外突出,紧张而激动。第二乐段的旋律开始在较低的音域吟唱,随即向上大跳,表现出中华民族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意志百折不挠。第三乐段回到开头的主题,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音区逐步上行,把全曲推向高潮。这首歌曲唱出了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代表着亿万爱国民众痛击日本侵略者,誓死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歌曲很快唱遍全国,成为各地民众救亡歌咏大会必唱的曲目,也是我国抗战救亡歌曲的经典之作,是孟波一生歌曲创作中的代表作品。

二、紧跟战争形势,与具体的战斗场景相联系

作为一名艺术家,孟波长期与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坚持“四同”,即同吃、同住、同行军、同打仗。紧张有序战斗生活的积累,使他一旦遇到某种生情之景,便会触景生情,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激发起创作的欲望,他这些源于生活的作品,有的如鲜花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如号角,激励人们勇敢战斗。

1941年夏天,日寇对华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妄图消灭苏北的新四军。我军进行战略转移,伺机打击敌人,为配合我军的战斗,孟波创作了歌曲《反扫荡》,号召老百姓“坚壁清野,不给鬼子留半颗粮,擦干眼泪参军去,不报此仇不还乡”。在战斗部队出征的前夕,全军上下进行战前动员,孟波为配合形势教育工作,创作了歌曲《中华民族好儿女》。(许晴词)

例1:

歌曲为2/4拍节奏,进行曲速度,七声音阶组成的大调式旋律色彩明亮,充满了阳光感。作者对旋律中的fa、si两个偏音进行了有效缜密的安排,使之处于装饰性的经过地位,增添了旋律进行的特殊韵味。而从作品的整体来品味,作品旋律具有明显的民族宫调性色彩。从乐曲整体结构看,歌曲为三段式(A+B+A1)结构,A乐段的音乐主题动机建立在大调式主和弦的基础之上。第二乐句转向自然小调,使音乐的前两句形成了色彩鲜明的自然大、小调的对比,第三句又回到了稳固的大调风格,从而增加了音乐发展的动感趋势。B乐段开始转到下属调上,连续附点节奏的运用通过音乐旋律的进行似乎可以听到千军万马行进的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A1乐段是A乐段的缩减的再现,省略了A乐段的第三乐句,扩充了A乐段的第二乐句,使乐曲更加紧凑简洁,全曲旋律线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起伏波动,显得流畅而生动。这首歌曲是孟波在新四军时期所有歌曲作品中的代表作,后来曾被作为插曲运用到反映新四军战斗成长的影片《东进序曲》之中。

三、巧妙运用民间音乐语汇,塑造新的艺术形象

孟波歌曲作品的内容文字通俗易懂,旋律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而章法结构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在旧中国,由于教育落后文盲充斥,新四军战士和根据地群众的的文化素养不高、识字不多,因此他在歌曲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注意要让战士和老百姓听得懂、容易学、容易记。如歌曲《抗战到底》的歌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四万万人一条心,全国动员一致杀敌,抗战,抗战,抗战到底,有枪的拿枪,有笔的拿笔,四万人一条心,驱逐敌人收复失地”。歌曲《我们的岗位在前线》歌词:“磨好枪、磨好刀,我们的岗位在前哨,同志们,守卫我们脚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把汪派汉奸肃清,把日本鬼子打倒。”可以看出孟波在歌词词汇的选择上尽量使用群众日常的生活语言,他不完全注重文字深奥的诗歌,也不完全注重优美含蓄的词汇,而是注重强调语义的直白,词汇的口语化、通俗化。有些歌词还近似于民间说书的快板语言,有着强烈的节奏感、音韵感,所以他的歌曲战士和老百姓觉得琅琅上口,易学好记。

在旋律的写作上,他注意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粹,用西方作曲技法对民族音调进行化解、升华,使创作的旋律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民族特色,又具备鲜明的时代风格。对生活中的音乐形象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并运用到具体歌曲作品之中。《反投降小调》就是他创作的具有民歌风味的好作品。

例2:

作品是单乐段结构,旋律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旋法特征,音调的发展由大二度、小三度和纯四度组成的。采用同音重复和变化重复构成了两小节的音乐主题,快板书的节奏使曲调带有明显的民谣说唱色彩。乐曲建立在五声宫调式的基础之上,色彩明亮,短短的九小节歌曲,唱出了当年根据地军民反对投降、坚决抗战的决心。当年这首歌曲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城市、农村、学校、军队中广为传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作为抗战期间的一位重要的军旅作曲家,他所有作品的题材均是以抗击日寇为中心,反映抗日战争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文化生活、生产自救及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与根据地军民的喜怒哀乐、繁荣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那充满了火热情感,准确而有特征的音乐语汇,有章有法的写作技术,使作品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前进道路上的沉着而有力的整齐步伐,正如列宁所说:“我们不需要疯狂的热潮,我们需要有无产阶级铁军的整齐步伐”。我们从孟波作品中听到的正是新四军(铁军)前进的足音。

作曲家孟波创作的歌曲,当年在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获得了广大军民的喜爱,在抗日烽火战线上起到了团结民众、鼓舞士气打击日寇的作用。他的作品也为我国的抗战音乐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注释:

① 刘保罗:1903年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剧作家,著名导演。1930年代在上海与田汉、郑君里、田洪、邵荃麟等从事革命戏剧工作,新四军抗敌剧团教员,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主任,实验剧团副团长、导演,1941年3月在盐城冈门(今龙冈)参加新兵慰问演出,在突发事故中不幸以身殉职,时年34岁。

② 许晴,安徽歙县人,1911年生于江苏扬州,1928年投身于大革命洪流,1931年因工作需要进入演艺界,与白杨、于伶、宋之的合作拍摄电影《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话剧宣传抗日,1940年随抗敌剧团到达盐城,鲁艺华中分院成立后任戏剧系教师、系主任。1941年7月在日寇扫荡中为掩护同志突围光荣牺牲,时年30岁。

③ 见孟波采访录

[参考文献]

[1]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办.新四军军部在盐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12.

[2] 新四军纪念館研究部编.新四军史料研究集刊(内部资料),1989,2.

[3] 陈志昂.抗战音乐史[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崔晓岚(1966-),女,江苏东台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钢琴作品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歌咏歌曲
家乡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张全枝
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艺术特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论通俗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现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兴趣”引导英语教学探析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