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引领中国自信前行

2017-10-21 04:12张朋辉周翰博纪双城青木李珍辛斌白云怡王伟
环球时报 2017-10-21
关键词:习近平

●本报驻外特派特约记者 张朋辉 周翰博 纪双城 青木 李珍 辛斌 ●本报记者 白云怡 ●王伟

“中国的超级强国梦”“中国吹响成为世界一流国家的号角”“中国也是一个创新的强国”……中共十九大为世界加强了解中国提供了“超级课堂”,而随着外界对十九大报告的研读不断深入,“强国”“强起来”也成为国际舆论场的热词。美联社20日报道的标题是,“让中国再次强大!习近平引领中国进入强健的新时代”。“德国之声”称,在国际媒体看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立志让中国“伟大起来”。在分析人士眼中,中共引领中国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雄心底气十足——东方巨人这些年来咚咚崛起的脚步声印证了世界最大政党强有力的执政能力;而过去五年的历史性变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则凸显中共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的活力。新加坡《联合早报》20日称,这次大会的气氛是热烈的,许多民众感受到这个新时代以及整份十九大报告所传递的核心信息:中国正处于伟大历史转折点。这种内心的感知,让许多人都变得更为自信起来。

全方位的强国之路

“中国梦并不遥远”,香港《东方日报》20日称,作为十九大的纲领性文件,报告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在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并豪迈地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谓掷地有声,足以令中国人为之自豪。显而易见,这份报告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是未来五年执政党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未来数十年中国的战略指引,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把钥匙。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预计将被写进党章。

新加坡《联合早报》20日称,习近平在十九大作报告时,勾勒出中国未来30多年的发展蓝图。中共有“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他的愿景,2049年时中国民众共同富裕的目标将基本实现,人民享有更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得以实现。有分析认为,习近平上述对中国“强起来”的定义,更多是练好“内功”。

中国“强起来”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德国《斯图加特日报》20日称,经济、军事、科研、政治……中国从未如此强大。中国的计划雄心勃勃,“中央帝国”正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彭博社称,在等待自己的时机后,中国正朝世界舞台的中央迈进。到2050年,中国将在创新、影响力、军事力量等各方面成为全球领导者。习近平向与会代表强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也是一个创新的强国”,这是19日法国《世界报》上的大字标题。文章写道,北京希望能够避免金融资本主义的暗礁,以便在技术创新领域内大量投资。欧洲应该加入这一富有活力的行动。韩国《中央日报》称,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中国迈向世界一流国家号角的时候,韩国却只知道内斗。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习近平对“中国梦”目标进行的具体细化。

聚焦中国“强起来”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媒体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担忧,质疑“中国会不会统领世界”。这种引申完全是为博取眼球。香港《巴士的报》20日说,理论上,中国可以选择不发展为外交及军事强国,只做一个经济上的“肥仔”,但其下场却肯定会像日本一样。日本二次大战之后,成为美国的紧密追随者,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成长到贴近美国水平时,美国就透过一个“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大幅升值,结果日本经济衰落30年。这是前车之鉴。中国的强国之路无得拣,在军事和科技上都会大力发展,就可以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就更能保障中国的安全。

美国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的提法和论述,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人民富起来,而习近平则是要领导中国强起来。过去五年中国出台供给侧改革、严厉反腐……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做了很多此前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在各方面取得了非常大成就,但是也受到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制约,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预计会有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

中国社会对未来充满乐观

过去五年的巨大成绩让人们对强国之路更加充满信心。《巴基斯坦观察家报》20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中国社会对习近平领导下的社会进步充满乐观情绪。接受采访时,许多中国人表达了对中国领导人的自豪感。过去五年,中国有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称,中国在一代人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转变,这正是全球聚焦北京本周政治活动的原因。

“也许没有什么能比‘一带一路倡议更清晰地反映习近平的愿景。”美联社在题为“让中国再次强大!习近平引领中国进入强健的新时代”的报道中称。《曼谷邮报》说,习近平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提出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等其他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世界65%的人口。今年6月美国宣布将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国领导人抓住机会,将中国打造成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领导者”的形象。

俄塔社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普京高度评价了中共十九大报告。普京19日出席“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第14届年会时表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显示出中国正着力于走向未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中国的经济前景,普京十分看好。他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中绝对的推动力。

经济、军事、反腐、改革……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的自信。“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第一、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20日上午,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一场有关中国思想与文化建设的记者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北京分社社长埃力克提出的一个问题吸引了许多中外记者的目光,他问道“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不相上下,这被视为中国全球形象的提升。您是否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对此次党代会在加强中美软实力竞争方面有何期待?”孙志军的回答是,这一现象或许源于三个原因: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切实履行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

会后,《环球时报》记者找到了埃力克,这名上世纪70年代就来到中国的记者说,这些年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力量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发言权越来越分散,中国在海外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对自己的文化和制度的自信正在增加,“越来越愿意对外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的不断成功让“中国模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重视。“在英国议会,特雷莎·梅政府搁置关于统一福利的投票,仿佛议会毫无意义;在奥地利和新西兰举行选举后,主流政党被挟持,民粹主义者将决定哪一个政党可以进入政府……”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凯特尔20日在文章中列举了包括美国内耗、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等一系列例子后称,这些事件无一彰显“自由民主国家”幻想自己所拥有的尊严、坚韧和务实。文章称,在北京,中国领导人则意志坚定、思路清晰地畅谈中国及其全球角色在未来30多年的发展。习近平的演讲比上述其他事情重要得多。最重要的是习近平坚定的信心和雄心,他知道想要强大的国家走向何方,并且有能力实现目标。

《新海峡时报》20日称,即使与那些被认为是稳定和先进的“民主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也变得更加可预测和稳定。如果“民主国家”的选举让不适合、准备不足的人上台,丧失有效治理和变革能力,那么中国深思熟虑的选贤任能政治可能更佳。

“处在成为大国的转折点”,《联合早报》20日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要国家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保持统一,凭着其广阔的市场、庞大人口以及人民的聪明勤奋,中国就会发展起来,最终崛起成为大国。这是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深知的道理:维持政权的集中统一极为重要,也是习近平过去五年所尝试并且做到的,加上这些年西方国家内部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此时的中国确实走到了“伟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香港《信报》称,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20日出席活动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去年人均收入8500美元。中国有望在2025年时,人均收入水平增至1.27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他认为,中国稳定发展,得力于不照搬西方国家的一套。俄罗斯《独立报》援引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拉林的话说,中国领导人相信,中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为了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应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