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蜡花舞传承发展探究

2017-10-21 18:01邵婉苏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秦安传承保护

邵婉苏

摘要:蜡花舞是秦安境内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对蜡花舞进行探究有助于思考现代社会民间传统艺术在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危机,传承中国优秀民俗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秦安;蜡花舞;传承保护

引言: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天水市辖县。秦安古称成纪,享有“羲里娲乡”之美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多源生发地之一。蜡花舞作为当地一种特有的歌舞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征。2011年,秦安蜡花舞进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蜡花舞的表演及审美价值

(一)蜡花舞的表演体系

蜡花舞的表演时间为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表演人数须为偶数,舞队由少女组成,表演者上身着桃红或翠绿色斜襟上衣,下身着百褶长裙,其装扮与旦角有许多相似之处。初期,蜡花舞的伴奏方式为一人弹奏兰弦并伴唱,随着不断演变发展,有了众人伴唱的形式。为蜡花舞伴唱的秦安小曲,也是秦安境内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品种,于2008年6月7日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蜡花舞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舞蹈的渊源与远古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蜡花舞流行的天水、秦安地区,人们普遍有蛇崇拜、龙崇拜的文化心理,蜡花舞是在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蜡花舞的舞步中有很多模仿蛇移动、摆尾等形态的动作;在表演过程中,以“O”形、“S”形为主要队形进行变化;表演动作也讲求舒缓轻柔,具有灵动之美。

蜡花舞的发源地秦安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地区,在这种环境下孕育成长的蜡花舞,具有厚重的农耕文化气息。蜡花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有团圆摆以及模仿生产生活的一系列动作,象征着播种与收割,表达了秦安人民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具有古朴厚重之美。

二、秦安蜡花舞的发展历程

(一)蜡花舞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据《秦安县志》记载,“蜡花舞始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县城以北的叶堡、安伏、郭嘉一带。”关于蜡花舞起源于盛唐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并没有相关的古籍有所记载,因此这一说法还有待探索。蜡花舞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稳步发展期):1949年,秦安解放后,蜡花舞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在秦安5个乡镇240个村盛行。1957年,秦安蜡花舞表演队赴京参加了中国第二届全国民间艺术观摩汇演,获二等奖。表演队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随后应邀参加了《万紫千红》等影视片的拍摄,发展势态良好。

第二阶段(发展沉寂期):20世纪60年代,文艺界开展的反右派斗争给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此环境下,蜡花舞的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几近失传;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的涌入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蜡花舞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年轻的爱好者和表演者越来越少,老艺人逐年剧减,蜡花舞的传承出现断层,表演也受到了挤压和冷落,流行地域日益缩小,缩小到2个乡镇8个村子。

第三阶段(发展新时期):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珍贵、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秦安县政府对蜡花舞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组织起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中青年蜡花舞爱好者为群体的蜡花舞表演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演出和研讨活动。秦安县文化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蜡花舞艺术研究室。秦安蜡花舞于2011年3月16日成功申报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全国广场舞大赛上,秦安蜡花舞荣获团体二等奖。

三、新时期蜡花舞的发展传承途径

结合蜡花舞的发展现状,新时期其发展传承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民众的自觉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民众对蜡花舞的了解,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出版社等媒体对蜡花舞进行宣传;组织蜡花舞表演者和爱好者进行舞蹈展演、教学活动;举办蜡花舞文化节;开放蜡花舞工作室,使民众对蜡花舞的文化底蕴、审美内涵有更深层的体会。

2.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进行保护。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进行蜡花舞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教学。可以邀请当地的蜡花舞艺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舞蹈教学口传心授的模式,采用一些灵活、有趣的形式,比如带学生深入田野,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堂内外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使蜡花舞这一传统的民俗艺术发扬光大。

3.蜡花舞与舞台化、市场化相结合。深入挖掘蜡花舞的民间艺术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包装手段,能够让这一民间艺术充分走上现代舞台,扩大蜡花舞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文化交流,蜡花舞也要积极发展自身特色、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可以扩大已有的蜡花舞工作室的规模,使蜡花舞表演成为一个艺术品牌;生产蜡花舞纪念品、蜡花舞纪念册等。这不仅带动了秦安当地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由此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又为蜡花舞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4 重视大众传承方式,使艺术走进生活。由于蜡花舞有着良好的审美和健身功能,蜡花舞流传形态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广场这样新的蜡花舞文化也应运而生。将蜡花舞的形态融入到大众广场舞中,不但能锻炼民众身体,同时也能将其更加深入的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人际交往,是对蜡花舞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秦安县志编撰委员会.秦安县志[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周青.甘肃秦安腊花舞的遗存及文化释义[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二)学术论文:

[1]孔薇.秦安传统民间仪式舞蹈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问论文,2015

[2]罗晶.甘肃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与当代功能[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安传承保护
我和另一个我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On Ben’s lost in self—identification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