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7-10-21 06:12杨小妮王丹宋晓乔华珊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杨小妮 王丹 宋晓 乔华珊

【摘要】建筑施工存在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综合素养,既有专业知识的要求,又有人文知识的储备。因此,在培养中需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活动。本文在充分阐述我国建筑安全形势严峻的前提下,总结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22-02

一、前言

据住建部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11起、死亡375人,同比分别上升19.16%和26.69%[1]。建筑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之一,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建筑施工活动的安全风险更是有增无减,建筑安全生产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建筑业又是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2-3]。建筑施工企业是否能实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知识技能、责任意识等相关。目前,现有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岗过来履行安全管理的职责。因此,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4-5]。

二、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安全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

根据以往事故案例分析可知,造成建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在于安全相关规章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引起的建筑质量不达标。而间接原因是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的缺失。由此可见,高校在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的教育有所欠缺,学生并未深刻领会到作为一个安全人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导致从业后无法对整个行业的安全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多学科交叉导致学习深度不够

安全工程专业具有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所在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经济、管理、环境等。一方面,必须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课时任务,学生负担过重,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未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时限制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大打折扣,很多内容的讲授仅能流于形式。

3.建筑施工类知识的渗透过于形式化

我国部分开设有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会把关于建筑安全的知识整为零,零散地分布其他专业课中,不独立开课;从而将安全的知识融入到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其他专业中,同时,安全工程专业则会开设若干门有关建筑施工类课程作为对行业知识的补充。前者无法对最终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考核,后者则对缺乏对建筑安全培养的系统性、规范性及科学性。

三、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途径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据人社部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且从2001年开始一直呈递增趋势。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毕业也只是起点。眼高手低是当今社会各行从业者的大忌,对刚进入社会的毕业青年更是如此。丰富的经验必须来自无数个点滴细节的积累,作为施教者,应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踏实勤奋的良好心态,并予以适时引导。具体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或者邀请行业人士现身说法等。

2.有针对性地弱化部分社会化课程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的培养已基本明确培养方向,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也相对更明确,因此,可適当减少人文社科类课程,在保证基础能力课程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增设建筑类专业课程,例如建筑类企业文化建设、建筑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建筑安全生产隐患管理等。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尽可能掌握建筑业安全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

3.强化实物化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学生对专业实践认知不够。因此,可强化实物化教学内容。例如,将安全防护用品、设施设备带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建筑施工安全;将各类建筑施工图纸带进课堂,教会学生看图识图;就项目周期内的各类资料,如项目施工方案、安全策划等,开展讨论式学习,或以此为主题布置大作业。既丰富了实践部分的内容,又提高了对资料的总结、分析及写作等能力。

4.充分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应充分发掘资源,加强与当地建筑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与学校联合构建实践基地,进一步促进二者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可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教育,最终为建筑企业储备一批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

5.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大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起,他们充分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但是,缺乏充分实践工作经验的支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对在职教师的实践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因此,从事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师,也应当积极参加相关生产实践活动,充分开展社会企业调研,提升自我。

四、结论

作为高危行业,建筑企业的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建筑施工安全凸显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建立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保障。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及推动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领域输送强大的生产力及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8/t20170801_232805.html.

[2]孙艳兵. 培养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J].市政技术,2012 ,30(2):143-146.

[3]范淑英. 探究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模式[J].管理观察,2015,5(36):37-40.

[4]蒋亚龙. 建筑安全方向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赤峰学院院报,2016,32(12):78-80 .

[5]任碧雅. 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 建筑,2013,5:52-53.

基金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512)“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为例”。

作者简介:杨小妮(1986-)讲师,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建筑施工安全
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建筑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