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社会中的个体心理研究

2017-10-21 09:11罗铭萱
写作(中旬) 2017年9期

罗铭萱

摘要:个体心理是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个人心理表征,是对群体心理的一种侧面反应。研究个体心理的案例,有助于帮助我们从社会最小的单位,观察到社会整体的变迁,以点带面地收获一些有益启迪。

关键词:当代社会:个体心理:群体心理

人类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智慧动物。在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形成了社会的多元化形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从而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心理学而言,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心理都是群体心理的一个缩影,但是个体心理又不完全等同于群体心理。因此,对于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群体心理的发展脉络与社会发展趋势。

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当代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不完全继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为当今的中华儿女遗留下来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在当代,现代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或相互交融或相互碰撞,影响着当代社会人群的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在群体心理而言,大多数当代中国公民能够继承我国的优秀傳统美德。但是一些社会的个体,对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继承得还不是那么充分。

就如对于传统的家庭观来说,“孝悌”是维系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石。但是处于当代,“孝”还是在总体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的,而“悌”则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缺失状态。在一些社会个体身上,他们对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不再抱有相互尊敬、相互友好的态度,而是把兄弟姐妹看成了继承家庭财产的竞争对手。他们这种个体心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家庭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由于我国当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而造成的。

又如我国传统的“信”文化,认为“人无信不立”崇尚恪守信用。但是在当代社会,一些个体存在着明显的“诚信缺失”。对于这种缺乏诚信的个体现象的存在,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与社会道德水平发展得不均衡。

因此,现实中存在的对于传统价值观不完全继承的个体心理现象,表现出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思维形态的矛盾。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矛盾最终将会得到调和,使当代人能够寻求到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调和。

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当代社会教育事业对社会个体心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教育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是广泛而又巨大的,我国的教育事业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知识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个体心理不断向着更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基础较弱,发展也较为不平衡,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也是影响社会个体教育心理的一项问题。

就如在当代的大学校园中,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创业之路。这些创业的大学生个体体现了当代青年勇于超越自我,由于追求理想的心里特点。人类的心理发展是遵循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历程而前行的,这些创业的大学生个体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相结合,是当代社会中群体心理普遍存在的自强因素在大学生个体之上的体现。

又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还不够充分,一些学生个体只注重于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不重视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无疑是教育的功利化思想在作怪,使得这些学生个体偏离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在总体上来说,我国当代社会的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必将更为积极与健康。

三、社会的进步与矛盾:当代社会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矛盾也凸显出来,例如个体公民收入与社会贡献不完全对等,城市化速度加剧与城市住房价格居高不下等等。在矛盾中,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显得更为明显。

就如城市住房问题,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城市外来人口对于住房问题已经更倾向于租房居住,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买房居住。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也受到影响,认可了租房居住的生活方式。这显示了人们具有的从众心理,群体心里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变化。人们在总体上来说,个性还是要遵从于共性。所以说,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不能脱离于社会群体而独自存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社会群体心理的缩影。

总而言之,我国当代社会的个体心理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与多样性的形式发展,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心理个性相对于之前更为明显。在总体上我国当代社会的个体心理更加鲜活向上,这是在我国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稳定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良好现象。但是在个别领域来说,一些个体还存在着一些消极和负面的心理,这是因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还得不均衡、不充分所导致的。相信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全民的群体心理健康程度能够得到明显提升,促进国民的个体心理健康程度都能向着更好的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