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2017-10-22 10:25李茂林
对外传播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种外国语中华文化

李茂林

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强烈的时代诉求,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是中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群体中的特色高校,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起着先锋作用,在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新的责任担当。

一、新时期外国语大学面临的新使命

新时期,外国语大学面临着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责任。本文认为当前外国语大学面临着两个新的使命:一是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二是培养与此相适应的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这两个使命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才迫切需要一批高端国际化人才;正是有了一大批高端国际化人才,中华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今天,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既要遵守世界规则,又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领世界,引领未来。这就要求中国善于使用贴近对象国本地观念和文化习俗的表达方式,善于把握中外文化的汇合点,善于用国际比较的视角,更加生动地阐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①所以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我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自然需要。当前,许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比较零碎、片面和肤浅。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出于不同目的、针对中国的各种误解、扭曲甚至妖魔化中国发展的舆论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合适的方式,深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传播,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加深理解方面的作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全体高校的积极参与,更迫切需要外国语大学的投入。外国语大学可以发挥自身在文化交流、语言沟通、文明互递、协同创新方面的独特作用,减少外界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误解,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拥有一种语言,便拥有了打开一扇文明之门的钥匙。拥有众多非通用语的外国语大学,其便利的语言“钥匙”功能,是其他大多数高校所不具备的。语言承载文化,正是以语言为载体,外国语大学使得中国优秀文化得以更加顺畅地“走出去”。

(二)培养高端国际化战略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中华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出去”,就迫切需要一批高端国际化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高等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懂文化、懂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匮乏,当前应围绕文化“走出去”,大力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素养的高端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外国语大学在这一方面,具备其他高校所不具有的优势,将大有作为。除了语言学科之外,外国语大学还积极开设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如法学、外交学、经济学等,培养的人才既有专业特长,又有语言特长,很受国际社会的欢迎。此外,外国语大学在智库建设、国际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等方面的优势,也更利于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二、新时期外国语大学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角色定位

(一)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步伐

外国语大学的学科优势,对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将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步伐。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是语言学科,除了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传统语种外,外国语大学不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开设国家亟需的各个语种专业。目前国内开设语种最多的高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已经开设84个语种专业,预计到2020年,开设语种将超过100种,基本实现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北外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集群为支撑,不断健全“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语种数量为29種,在全国高校中也居于领先水平。这些语种专业构成了外国语大学的独特优势,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其所凭借的载体自然要优于其他高校。除了传统的语言学科优势外,近年来外国语大学还积极谋划学科布局,不断开设交叉学科和新型专业。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是开设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值得注意的是,外国语大学开设的非语言专业都是主打外语特色,培养的人才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语言特长。这已经成为了外国语大学的一大人才培养特色。

(二)致力于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水平

语言文字的教育与传播是基础性的层面,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较高境界是美学意义与价值观念意义上的层面。外国语大学以其丰富的专业设置、特色和发挥的功能,积极打造各类高端智库,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出谋划策。外国语大学建设的智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端语言战略储备库,这种智库主要储备各类语种资源,并由此延伸到各个对象国的语言文化资源,为国家战略拓展服务;另一类是协同创新智库,这类智库是依托外国语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联合国内外相关机构,通过协同创新联合打造的。如天津外国语大学与中央编译局、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共同建有天津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为传播世界各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做贡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面向国际语言服务的外国语言文学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需求的经管学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两个学科项目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同样是以智库建设为导向。

(三)不断丰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涵

外国语大学开设了众多的孔子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②在与国家汉办合作、开设孔子学院方面,外国语大学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为22所,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的17个国家,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为9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是4所,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是3所,天津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是7所,大连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是9所。如果将外语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高校类型,计算其开设的孔子学院平均数量的话,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是比较多的。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孔子学院,有着鲜明的语言文化特色,就是主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王牌。外国语大学积极鼓励孔子学院与所在大学、城市开展务实合作,努力服务“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建设和国家对外话语权提升。同时,外国语大学直接服务于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比如一流的外国语大学每年还会有大批的重要国家的政府首脑和政要来访,面对面的推动高校与国外政府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实质性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单就北外一所大学,每年的国际来访量,就超过国内某些省份的接待总量。可以说,外国语大学高水平的国际交流直接丰富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涵。endprint

(四)积极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特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成为民族国家持久发展的新动力,越是世界化,越需要民族化。③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传播的就是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在服务中国特色文化“走出去”这一点上,外国语大学有着先天的优势。外国语大学承办了一系列国际高端教育项目,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对各类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如西安外国语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富布莱特项目定点院校、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每年接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等。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国外的政要和政府界人士直接在外国语大学学习或获得相关学位,直接服务于中国与其所在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特色化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如2016年5月,上外和比利时自由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韩晋文(Kevin Henry)成功地通过了答辩,成为上外法语语言文学专业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籍学生。外国语大学的学历留学生数量所占的比例,在全国高校中是非常高的。国际留学生的培养交流也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培养知华、爱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学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载体。

三、外国语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担当

(一)培养目标与国际化人才需要高度契合

中华文化真正要“走出去”,我们必须考虑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更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本文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最需要的是政治立场坚定、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良好中华文化底蕴、具有良好语言技能、愿意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的各类高端国际化人才。当然,这些人才很多是通过其工作锻炼逐渐成长起来的,在国内外舞台上有意或无意自觉服务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但他们在高校中所受的高等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基本都树立了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中不断取得硕果,外国语大学的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培养国家亟需,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上外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率先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创新育人模式,以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全力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推动卓越外语人才、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应用经济学国际创新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可以看出,以北外和上外为代表的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高度契合的。

(二)不断创新高端国际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要培养服务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服务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外国语大学的做法同样独具魅力。一是外国语大学积极储备语言战略人才,这是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尤其是国内一流的外国语大学,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家的支持下,开设各个小语种专业,培养和储备国家戰略亟需的各类非通用语人才,更好地创建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的局面。二是将传统优势与国家最新的人才要求相结合,开辟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复域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并且,外国语大学以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多语种、跨文化和通晓国际规则的特色,具备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完善学科模块与能力培养交叉的通识教育体系,促进通用语和非通用语、外语和非外语专业的充分融合,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路径选择。不断优化通识教育内容,创新国际化课程体系,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更是指出,北外要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复语型非通用语种人才,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走出去”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汇集全球优质资源,服务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

在汇集全球优质资源方面,外国语大学有其先天的优势。首先,遍布于全球的外交官大多数是外国语大学培养的,外国语大学在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在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外交人才,所培养的外交官资源和校友资源遍布全球。这些外交官资源,尤其是现任的外交官,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力传播者和重要载体,是中国形象在国外的主要代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群体。其次,外国语大学致力于打造高端国际化战略合作平台,汇集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外国语大学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平台。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2015年成立了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在2016年连续成立了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资源,夯实传统优势学科,汇聚社会资源、大使资源、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以及中国优秀企业资源,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学科集群平台,共同服务于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服务于中华文化“走出去”。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共建课题“文化‘走出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FSUGJ12001)

「注释」

①彭龙:《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学习时报》2016年6月20日。

②喻国明, 杨雅:《 中国话语传播“走出去”的关键性问题》,《对外传播》2017年第1期。

③王岳川:《 世界视阈下的中华文化自信》,《前线》2017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种外国语中华文化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CFL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小语种的重要性分析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The Application of Hedges in EFL Class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