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背景与建议

2017-10-23 01:46蔡礼辉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两岸关系大陆经济

朱 磊,蔡礼辉

经济·管理学研究:两岸经贸合作专题研究

现阶段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背景与建议

朱 磊,蔡礼辉

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是推动以协助台湾技术人员和青年来大陆就业为特征的“第二次两岸经济合作”新高潮,打造“两岸经济合作增强版”。在两岸经济发展重点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要加强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支持;要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两岸青年社会融合渠道建设,加强两岸青年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要加强两岸资源合作,改进两岸青年创业园区体制建设,增强台湾青年双向选择的机会。

两岸经济合作增强版;两岸青年;合作交流;创业园区;双向选择

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破坏了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冲击,和平发展成果流失,两岸关系日趋紧张。两岸学者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产生分歧,主张继续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观点与主张冷却两岸经济合作且以经济力量压制“台独”倾向的观点并存。选择的关键在于从何种视角审视两岸经济合作的意义与现状,从而判断哪种政策取向更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将两岸官方与民间的经济往来加以区分,那么就可以在反制台湾官方“柔性台独”的同时加强两岸民间经济合作,这本身也是反对“台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举措。

一、文献综述

现有有关两岸经济合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关系等方面。

曹小衡等[1]对两岸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测算后认为,两岸经济一体化较以前有显著提升,但与国际上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水平还较低。两岸经济发展差异性降低,经济关系由互补逐步转向竞合,两岸经济合作步入调整期。李秋正等[2]从贸易量、往来人数、投资三方面对两岸经济一体化进行分析后认为,两岸经济一体化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大陆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即两岸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更为有利。唐永红[3]认为两岸经济一体化受到了两岸政治关系的约束,急需寻求突破约束的实现路径,并借鉴国际成功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黄绍臻[4]对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目标予以分析,认为两岸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过渡,两岸应该从密切两岸贸易关系着手,直到发展共同市场模式。

盛九元[5]以目前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两岸经济合作的局限性为出发点,论述了ECFA的进展和前景,认为签署ECFA不仅能够有效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建构“和平发展”框架,对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黄燕萍等[6]针对2008-2013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做出分析,认为在此期间两岸经济合作成果丰硕,但台湾复杂的政治生态、两岸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一直是阻碍两岸经济关系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快建立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单玉丽[7]认为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两岸结构性矛盾、台湾政治生态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两岸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挑战。两岸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快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两岸经济合作新路径和新模式,并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左功叶等[8]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低层次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相对容易,而高级形态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尤其是经济一体化制度下经济整合机制的构建更是艰难。

胡云华[9]基于两岸贸易、投资量化对两岸经济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两岸贸易与投资关系紧密,两岸经贸往来对两岸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贸易、投资结构方面存在不均衡性,今后两岸应注重贸易投资结构均衡发展,逐步深化经济合作层次,提升两岸经贸水平,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朱磊[10]认为由于经济、政治等多项因素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开始步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关系将会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张冠华[11]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克服政治方面的障碍,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两岸经济关系取得了巨大成果,对促进两岸经济日益密切起到了重要作用,推进了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综合学界对两岸经济关系的研究不难看出,两岸经济联系在过去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进展,经济紧密性日益加强,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亟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加以解决,而学者更多是基于宏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将在分析两岸统一进程阶段背景下,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提出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相关对策。

二、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背景

两岸关系经过30多年来的和平发展,两岸实力与内部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力量与矛盾积聚、爆发,两岸关系发展处于剧烈的变动时期与重要的历史节点,面临极其复杂的内外局面,研究观点分歧增大而出现百家争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本文基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海峡两岸实现统一总体进程需要经历“争统一、争统独、谈统一”三个主要阶段,当前两岸关系处于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背景是,在国际势力的干预下两岸处于平衡对峙状态,双方的目标不存在分歧,都是争取国家统一,但都在争夺统一国家的主导权,此时台湾民意也更加倾向于国家统一。这一阶段始于台湾问题形成之初的1949年,到台湾当局首次公开提出“特殊两国论”的1999年才结束。50年间台湾当局虽然有从“反攻大陆”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政策转变,但其总体政策目标一直都是争取国家统一。台湾民意中支持维持现状但趋统的比例一直高于支持维持现状但趋“独”的比例,不过在后期这种状况发生迅速变化即是两种观念趋近一致,到1999年时已经逼近相等。1995年,10.6%的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后再独立”,23.9%的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后再统一”;到1997年8月,11.2%的民众主张“维持现状后再独立”,13.9%的民众倾向“维持现状后再统一”。

第二阶段的背景是随着大陆综合实力持续调整增长,两岸原有的平衡对峙被打破,但大陆还不具备统一台湾的充分条件,两岸形成不平衡对峙,两岸双方的目标变成了大陆争取国家统一,台湾在统一大陆无望的情形下转为争取“独立”,此时台湾民意呈现要求维持现状且倾向“独立”的比重大增。1999年后两岸进入“争统独”阶段,台湾当局开始公开放弃国家统一目标,从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马英九的“不统不独论”到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论”,都不再将国家统一作为施政目标,虽然每一届台湾当局在对待以“一中原则”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问题上态度并不一致,但每一届台湾当局的施政取向已经转为取得实质“独立”。相应地,台湾民意自1999年后,经过几年徘徊,支持维持现状但趋“独”的比例迅速超过维持现状但统“趋”的比例,据台湾媒体调查,2012年,9.2%的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后再独立”,4.4%的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后再统一”;到2015年,12%的民众主张“维持现状后再独立”,9%的民众倾向“维持现状后再统一”。且差距越拉越大。

第三阶段的背景是大陆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对台湾取得压倒性优势,且具备足够多的筹码迫使国际势力不敢冒险对台湾问题进行武力干涉,两岸对峙被打破,双方都已看清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形成协商谈判的合作形势,此时台湾的民意倾向统一的比率重新超越主张“独立”的比重。台湾当局是在民意的压力下被动与大陆展开统一谈判,只为争取国家统一后获得较为有利的条件。

两岸关系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即“争统独”的阶段。在该阶段,岛内出现“台独”政党执政、“台独”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台独”倾向民众比率增加、台湾民众对国家统一呈现焦虑感和恐惧感等问题,这些都是两岸关系发展到该阶段的正常现象。大陆需要重点警惕和提防的是,“台独”势力增长过快,在台湾民意加持和国际势力撑腰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推进形形色色的“法理台独”,打乱大陆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部署与节奏。虽然大陆也可以转而采取武力统一的方式,但与和平统一相比,两岸民众与中华民族为统一付出的代价更大,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应尽力避免。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总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国家统一的根本条件在于大陆自身的发展进步,因此大陆始终围绕着国家建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不需要刻意制定两岸统一的时间表。期间值得警惕是台湾出现不利于两岸统一的重大事变,威胁到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与国家统一事业的未来走向,两岸被迫提前摊牌。为此,大陆必须在对台工作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方向,以综合实力为后盾,力求创造条件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因此本阶段的对台经济工作也应以积极推进两岸民间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方向。

三、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

民进党执政以来,蔡英文当局在以“两岸同属一中”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上没有持明确承认态度,说明民进党心存“台独”幻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两岸两会商谈的政治基础。两岸两会协商受阻会直接影响到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不利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再现陈水扁执政时期呈现的制度化协商停摆、民间互动为主的单轮驱动状态。基于此背景,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是推动以协助台湾青年和技术人员来大陆就业发展为特征的“第二次两岸经济合作”新高潮,打造“两岸经济合作增强版”。过去3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吸引台商、惠及台商为主,未来将转变为大陆协助台湾青年和技术人员就业为主,让台湾普通大众在大陆经济发展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普遍受益,这一转变是由政治形势变化和两岸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共同决定的。大陆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要素已经非常充裕和廉价,此时更需要引进大量技术人员和青年的创新创业活动来推进供给侧结构的转变,让台湾技术人员和青年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贡献力量是双赢的结果[12]。

过去30年,台商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台湾在大陆直接投资为20.88亿美元,2014年为20.18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促进了两岸贸易快速增长,同时发展了大陆对外贸易,缓解了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大陆劳动力就业压力,为大陆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生产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台商在大陆投资为大陆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台湾自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使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促使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未来30年,台湾技术人员和青年创业者将在两岸经济合作中扮演主力军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要搭建起两岸产业合作与创新的桥梁,还要为保持台湾经济活力与促进两岸融合夯实基础,大陆可从多方面着手予以鼓励和保护。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其权益。可考虑制定《台湾同胞权益保护法实施细则》,突破投资领域,以法律的形式全方位覆盖保障台胞权益。二是通过行政手段方便其往来。在求职、就学、创业、生活等各方面简化办事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行政障碍,使其与大陆人才流动具有同等权利和便利。三是通过经济手段吸引其参与。积极建立并规范管理面向台湾青年与技术人员的创业协助基金,继续扩大涉台基础建设并欢迎广大台湾青年与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祖国大陆对台湾青年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政策方面:第一,国台办已经授牌设立了53个基地和示范点以支持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很多地方政府为吸引台胞来当地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些支持政策涉及面广,主要包括辅导培训、经营场地使用、创业资金扶持等。在便利台湾青年来大陆就学、就业、工作、生活等方面,大陆有关部门正努力研究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在年内会相继公布实施。第二,大陆在鼓励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方面有很多政策优势,比如中关村为台湾人才到大陆工作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还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量身打造了专业孵化器,提供了一系列周到快捷的服务。早期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需要靠自己闯荡摸索,如今大陆有很多平台和政策能为台湾创客提供保姆式服务。第三,国家政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为此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等系列文件,有助于激发包括台湾青年在内的青年人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市场方面:第一,大陆市场巨大,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大陆市场大,有很大的发展潜能,能够为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台湾在基础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加上台湾在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陆的不足。第二,大陆不少行业的待遇比台湾高。最明显的是影视娱乐行业,台湾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或影视演员到大陆来从事与台湾类似节目,收入是台湾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即使是一般的制造业企业或服务业公司里聘请台籍青年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薪资待遇通常是台湾同类行业的5~10倍。第三,大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与进度高于台湾。在大陆设立总部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自2014年以来,北京吸引设立总部的跨国公司占世界500强企业的比例已经高达十分之一,超越东京问鼎全球,这对有志做出事业的台湾青年创业者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四、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加强两岸青年合作服务平台建设

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两岸青年持续努力。对于愿意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政府应热诚欢迎,要为他们搭建更宽阔的合作平台,让两岸青年有更多接触、交流机会,在增进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融洽民族感情,拉近心灵距离,进而深化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大陆青年一起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还可以邀请台湾青年、农民、宗亲等走进台湾青创基地、农民创业园、同名同宗村等实地体验交流,让更多台湾居民认识和了解大陆。

(二)加强来大陆台湾青年学习和创业的政策支持

落实有利于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实习、就业、创业的政策,挖掘有利于台湾青年的优质资源,让台湾青年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同时,大力发掘IT、金融、服务等互补性较强行业的合作潜力,通过政策适度扶持,优化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和创业环境,减少就业障碍。在进行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应重视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增强两岸凝聚力。

(三)深化两岸青年社会融合渠道建设

一是创设两岸社会融合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根据组织议题或章程,从社会合作、融合的单个或多个层面对区域合作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二是合力打造“两岸共同生活圈”。打造“两岸共同生活圈”需要两岸民众从多个方面努力。对于常住大陆的台湾民众而言,要进一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逐步适应并融入到大陆的政治、文化、生活氛围中,增强共同家园意识。三是加强基层对接。促进两地基层社会相互了解,增进基层社会感情,逐步消除基层社会分歧。

(四)加强两岸青年文化领域交流合作

在日常文化建设方面,为明确公民责任,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发展秩序,可以编制形成一套有价值的理性原则,促进两岸价值趋同,形塑两岸青年共同文化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核心价值的同时也要突出文明、理性、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相欣赏、互释善意等内涵。邀请台湾青年来访时,要改变以前的送来迎往方式,要注重安排他们参与知识交流与学习。尤其要增加两岸青少年共同聆听文化知识讲座,通过学习与讨论,形成两岸青年认识能力、语言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同一性,缩小两地差异、消除两地价值观的分歧。

(五)加强两岸教育领域合作

鼓励两岸民间机构与个人合作编订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图书,特别是各种工具书与参考书,提倡两岸教育机构使用两岸合编教材,鼓励台湾学生来大陆就读,接受教育培训。

(六)加强两岸能源资源合作

根据两岸实际情况,两岸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经营公司可通过民间接触谈判成立企业联合体,共同开发南海及东海的油气资源。此外,在钢铁、核能、航运、物流等领域均可鼓励成立两岸企业联合体,但要对参与的台湾企业进行政治层面的资格审查。

(七)完善两岸青年创业园区体制机制

消除台湾青年在园区内就业创业方面的身份识别限制。教育咨询和医疗诊所等服务机构要让来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体会到大陆的各种优势,激发其在台湾民众中的优越感与自豪感。

(八)做好台湾青年的心理辅导工作

相对于大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台湾社会的“小确幸”就业氛围对台湾青年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果之一就是在残酷的就业竞争环境下,缺乏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要在台湾青年出现受挫后的负面反应时,给予适当的疏导。两岸文化的差异使得两岸青年思考问题方式有所不同,加上台湾青年不熟悉大陆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发展的预期太过理想化,因此,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这些都需要有专门机构来进行心里辅导。

(九)优化台湾青年来大陆创新创业环境

整合政府资源,吸引台湾青年来大陆创新创业。包括:以联谊活动为载体,向台商、台生、台青、台属推介大陆投资经商环境,尤其是在支持台胞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和环境。赴台举办专场推介会,开展两地青年交流活动。结合当地与台湾的各自优势创新项目,宣传推介,开展交流,深度挖掘适合台青创新、创业、就业的载体,通过多种渠道推介大陆相关的创新创业环境及政策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

(十)增加台湾民众双向选择机会

双向选择是指一方面自愿,另一方面需要以填写表格方式接受国家认同方面的政治审核。例如,持有台湾居民身份证在大陆可以享受居民待遇:可以像大陆居民一样在大陆订票、网购、申请课题、定居、置业、工作、养老、参加社团活动。持大陆发放的居民身份证的台湾民众出入境可走非外宾公民通道以减免关税与通关手续,可以选择在台湾或大陆任何省市安家落户,可以参加国家各级政府、人大、政协和社团机构成员的选举和公务员录用考试,享受全国各族人民所享有的全部政治待遇等。

(十一)挖掘互联网功能,强化“一中”观念

要求大陆各网站在接受来自台湾的购物订单以及发货时必须体现两岸“一中”原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大陆的报刊、图书、电视节目、影音产品,使岛内民众有机会接触大陆文化,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加速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十二)着手研究新版《中国台湾问题》白皮书

增加《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方案》,明确规定祖国和平统一后,台湾拥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将台湾的产业布局、资源补给、交通、通讯、减灾防灾、科技开发、经济出路、民生福祉都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方案中设计有支持“统一时间越早、力度越大,岛内人士统一后获益也将越大”的制度,促使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加入到支持统一的阵营中来,扭转现阶段靠选票上台的执政党政治倾向。

[1]曹小衡,李月,徐永慧.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测度体系的构建与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2):1-11.

[2]李秋正,黄文军.论两岸经济一体化对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5):36-40.

[3]唐永红.从开放性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到全面性两岸经济一体化——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6(2):23-27.

[4]黄绍臻.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定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110-113.

[5]盛九元.ECFA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进展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25-34.

[6]黄燕萍,郭国兴,邓利娟.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研究:2008-2013[J].亚太经济,2014(6):130-135.

[7]单玉丽.新时期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效、羁绊与因应之道[J].亚太经济,2015(3):125-129.

[8]左功叶,王建民.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主要障碍问题的探讨[J].台湾研究,2011(2):20-25.

[9]胡云华.两岸经贸依赖的局限性及其治理途径解析——基于两岸贸易、投资依赖的量化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6(5):50-58.

[10]朱磊.两岸经济关系进入“新常态”[J].亚太经济,2016(3):137-142.

[11]张冠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及其政经影响[J].台湾研究,2005(2):11-18.

[12]朱磊.马英九与蔡英文执政时期两岸经济关系比较[J].台湾研究,2016(5):17-23.

TheBackgroundandSuggestionsofPromotingtheCross-straitEconomicCooperation

Zhu Lei,Cai Lihui

The present focus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across Taiwan Strait is to promote a new upsurge of “the seco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cross Taiwan Stra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lping Taiwan technicians and youth to seek employment in the mainland, in the hope of forging an “enhanced version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important focus change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policy of supporting the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creation of Taiwan youth in the mainland, deepen the channe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cross-strait youth, and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among cross-strait youth. Meanwhi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ross-strait resources cooperation, improve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 Park for cross-strait youth, and increase two-way selection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youth.

朱 磊,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著作《台湾产业与金融研究》《台湾财力》《天命之争》《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百问》及编著《投资台湾指南》《投资台湾蓝皮书》等1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政论文30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务部委托项目,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工信部、国资委等委托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项目,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项目等20余项。

朱磊,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蔡礼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研究”(13&ZD05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研究”(15BDJ005)。

F061.5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5.008

2017-05-18;责任编辑:沈秀)

特邀主持人:朱 磊

主持人语:2017年是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民间交流的第30年。1987年两岸人员往来不足5万人次,两岸贸易额仅15亿美元,2016年两岸人员往来939万人次,两岸贸易额达1 796亿美元,分别增长了约187倍和120倍。越来越多的同胞穿梭两岸,探亲访友、求学创业。两岸各行业、各领域的联系千丝万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早已形成。30年的发展和积累,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迈向新阶段。但2016年5月以来,由于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破坏了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两岸同胞共同创造的和平发展成果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扩大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深化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是涉台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期“两岸经贸合作专题”针对两岸经济发展与苏台经贸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但都体现出较好的涉台研究功底与政策创新意识,对决策部门准确判断当前两岸政治经济形势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贸合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现阶段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背景与建议》一文针对当前两岸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现象,提出台海两岸实现统一总体进程需要经过“争统一、争统独、谈统一”等三个主要阶段,当前两岸关系状况处于第二阶段。在该阶段,岛内出现“台独”政党执政、“台独”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台独”倾向民众比率增加、台湾民众对国家统一呈现焦虑感和恐惧感等问题,这些是两岸关系发展到该阶段岛内出现的正常现象。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是推动以协助台湾技术人员和青年来大陆就业为特征的“第二次两岸经济合作”新高潮,打造“两岸经济合作增强版”。除政治形势变化的因素外,这一转变也是由两岸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决定的。在该形势与战略目标的条件下,该文具体提出12项工作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关系检视:现况、挑战与展望》一文判断民进党执政后两岸经贸关系进入 “冷缩期”。在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检验说明后,该文提出,随着两岸关系恶化和民进党当局政策转向,2008 年以来两岸政治经济良性互动格局不复存在,两岸经贸合作形式、 渠道、机制与合作模式等也将相应调整,并为此提出四点建议。其特别强调调整的两个路径:一是鼓励两岸企业在技术、专利、产品、应用、资金、市场和人才等层面的交流合作,以推动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实现两岸产业嵌入式合作,借助两岸产业协会等民间平台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协调对接,避免恶性竞争。二是鼓励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共同开发 “一带一路”商机,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园区与产业园区共建、资本共营的试点合作,将两岸产业链、 供应链延伸至 “一带一路” 沿线地区, 共同开拓 “一带一路” 市场,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模式由单一市场向市场多元化转变。这两方面应该也是当前两岸企业合作的重点推动领域与思考方向。

《海峡两岸双边贸易政策措施影响研究》一文回顾了1979 年以来海峡两岸推动两岸贸易的政策措施,并从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和商品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海峡两岸贸易状况。文章搜集了1979-2015 年海峡两岸贸易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峡两岸促进贸易的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两岸地区生产总值对贸易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两岸汇率波动对两岸贸易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该文思路新颖,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如果在运用引力模型构建解释框架时增加一些解释变量,使模型与现实的拟合度更高,则解释力会更强,也可避免汇率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程度可能人为放大的质疑。该文据此提出四点建议,最后一点认为两岸应构建新台币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是很好的提议,抛开政治因素和推动时机不谈,如果能够将该建议在大陆深化汇率机制改革的总体经济背景和改革思路的基础上细化出可行办法,就可以更好地为推动两岸贸易服务。

《海峡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合作的SWOT分析及策略探讨》一文采用SWOT 分析法探讨当前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合作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为:优势方面,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为大陆资本与台湾管理互补、大陆劳力与台湾教育互补以及大陆市场与台湾品牌互补三大优势;劣势方面,目前大陆养老健康市场不完善,台湾业者对于布局大陆望而却步,而资本逐利的本性正强化两岸相关业者合作的竞争性,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两岸相关业者合作的可能性;机遇方面,大陆老年市场崛起、政策红利释放以及供给侧改革都将助推两岸健康养老产业的合作发展;挑战方面,两岸政治关系的不稳定以及国外同业优质资本进驻大陆市场等都将对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合作构成一定威胁。该文结构规范,调查深入,分析清楚,最后提出的三点建议也对当前两岸养老健康产业合作发展这一新兴领域有参考价值。

《TDI与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文选取江苏2007-2016年不同类型行业的台商直接投资 (TDI)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不同类型行业TDI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认为江苏 TDI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体现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上。该文提出,为了发挥TDI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大效应,江苏应合理引导 TDI在各地区的布局,积极承接台湾高科技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江苏服务业 TDI的延伸。该文从区域布局的角度建议:苏南地区既需要谋划对台湾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也要谋求对台湾深层次的产业对接, 突出高端集约化发展;苏中、苏北地区既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台资企业转移,同时要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吸引来自台湾的本土资本,突出引进合作发展。这些建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判断准确,当然也要以动态的眼光留意率先在江苏等沿海地区出现的两岸产业水平分工以及倒垂直分工并不断扩大的新情况,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产业布局与合作模式。

这组稿件研究角度不同,论证方式不一,但都认真思考,言之有据,体现出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可贵的创新探索意识,值得推荐阅读。

Keywordsenhanced version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cross-strait youth;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trepreneur Park; two-way selection

猜你喜欢
两岸关系大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冰之大陆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