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2017-10-23 21:33卢慧娟
速读·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活动语文作业本土文化

卢慧娟

摘 要:本土文化资源真实亲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一方“用武之地”。备课时预设本土文化资源,提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课前导入链接本土文化,拉近学生跟文本的距离;课文分析链接乡土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作业布置时联系本土文化,在实践中使知识内化。适当而有效地融合本土文化资源,不管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在作业布置中都能将枯燥的语文知识拉到我们身边,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本土文化;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语文作业

习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升我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遗传密码和基因。文化的作用不仅被提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高度,还被普遍界定为人类发展的关键词。对我们教师来说,让学生认识和感知我们的本土文化应该是我们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开始备受关注,其中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更因其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而倍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语文研究性学习,已受到广泛关注。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本土文化資源的一方“用武之地”。融合本土文化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搜集有价值的课外资源,结合教学实践、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实现地方课程资源与课本资源的整合。如果整合得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弥补课本资源的不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观察、想象、思维、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达到内化、生成、运用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本土文化知识与课内知识相联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

1备课时预设本土文化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要学好语文必须从“课本”走向“生活”,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合。在研究中,我们在“课本”教学时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预设。如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预设“唐诗之路”的一些内容。“唐诗之路”穿过台州,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山、一上四明山,在这条诗路上留下了无数精美的诗歌。这些诗歌也反映了他的思想状况和情感变化,了解这些,对理解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将进酒》等有很大的帮助,何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本就位于“唐诗之路”上。如今,“唐诗之路”已走上申请世遗之路,学习、保护、开发诗路文化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

“唐诗之路”上的大量著名诗歌也给诗歌鉴赏(尤其是山水诗的鉴赏)留下了最佳的标本。“唐诗之路”是我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有纯写山水表达倾慕的,有借山水发思古之幽情抒自家之豪情的,有访道送僧以寄托闲逸归隐之心的,手法各异,风格不一,是我国诗歌的一大宝库。在诗歌鉴赏教学时预设这些诗歌,可以将枯燥的语文知识拉到我们身边,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

2课前导入引用本土文化资源

毫无疑问,经过选取的语文课本内容很生动,但有的内容学生没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总觉得离我们太远。适当引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产生亲切感。如教学诗歌鉴赏中的“炼字”一节,可以先从一个故事开始。唐代与张籍﹑司空图齐名的诗人任蕃曾“灵江江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第三次来游,竟一住十年。据说其名作《宿帢帻山绝句》第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写成后非常自得,即题诗于壁。次日发觉“一”字与景不符,应用“半”字。匆匆赶回欲改,却已经被人改成“半”字了。任蕃大呼,“台州有人!”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炼字不全是文人雅士们的事情,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样,就拉近了学生跟诗歌的距离,产生一种亲近感。

3课中学习穿插本土文化资源

课堂中穿插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资源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时,可以穿插李清照晚年漂泊的路线和生活情景。李清照为追赶高宗“南渡”的队伍,曾投奔临海做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远。后闻高宗“驻跸章安”,她立即赶到章安。在这期间,她写下了《清平乐·梅花》和《渔家傲·记梦》。尤其是《渔家傲》,似乎是临海的山水在她身上注入了希望,台州风光唤起了她乐观的激情。词中那激昂的情绪一反常态,那豪气堪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相媲美。了解了这些,会让我们对李清照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她的诗词有更深透的理解。

4课文分析链接本土文化

根据教材内容来拓展阅读与之相关的本土文化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他同时期的作品《一封信》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对《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和“到底掂着江南”及插入《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参考《一封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而这篇文章又恰好是作家对台州的回忆和留恋。

课文分析时链接乡土阅读,也是对作家作品风格的深层挖掘。链接同一作家的作品,可以是与课文风格相同的。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台州的冬天》就是最好的拓展阅读。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同样的亲情流露,同样的温馨,同样的美好。读过《台州的冬天》,我们不但更深地理解了《背影》,也更深地体会了朱自清先生的“平淡中现深情”的风格。

5作业布置时联系本土文化资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点滴知识,如果得不到在作业或实践中及时应用,最终也得不到内化,为此,我们布置作业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宽延伸到开发出的本土教材资源。如我们教学“人物传记”时,在掌握了人物传记一般写作技巧后,我们结合乡土名人资源的开发,了解名人的生平经历及主要事迹,然后,组织发动学生写作传记,这样一方面了解了名人,认识了社会,更重要的是从中温习了有关传记知识,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类似于这样,像学过《故都的秋》,我们及时引导学生留意一下家乡美景,触发其创作灵感,写作《江南的秋》或《台州的秋》,进而与课内学过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还有像学习“戏剧单元”时,就让学生搜集家乡戏种,模仿上一、二句唱词,欣赏一段经典唱词。这些都有一定的知识收获和心灵的触发。

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是更理想的模式。比如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更多地借助具有亲近感和亲和力的本土文化资源。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设计游览线,开展“我为来宾当导游”活动。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风景游览线、民俗风情线、美食旅游线等;学生自行编写解说词,自行设计纪念品……真正体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实践和探索的乐趣。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推介家乡特色产品。眼镜、柑桔、西兰花等都是家乡的特色产业,学生们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加以研究,设计广告词、宣传语,为家乡的特色产品销往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联系本土文化资源,有几点需要注意。

5.1与课文有显性关联的本土文化内容,要引伸、扩充

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其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本土内容——朱自清对台州的回忆如《一封信》等,就在应引伸、扩充的行列。

5.2与课堂教学有隐性关联的本土內容,可适当挖掘、沟通、联想

有些课文表面上看似乎与本土文化知识无紧密联系,但认真钻研和挖掘能发现与本土文化知识确有联系之处。我们通过联想、沟通,就能有机渗透本土文化教育,更能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如戏剧教学等,适当挖掘相关的本土文化资源,能更深刻地巩固和理解课文知识。

5.3课堂教学中联系本土文化知识更应注意主客关系

课堂教学首先是对语文的学习。如果单纯地强调本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而疏离了语文的文本阅读、语言实践、情感体验,那就偏离了课标的初衷,舍本逐末了,引伸本土文化知识切不可喧宾夺主。

本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信息,教师如果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本土信息,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才欲。课内教学结合式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合本土文化资源的一种方式。它把本土知识与课内知识相联系,将枯燥的语文知识拉到我们身边,发挥本土文化对于学生的亲切感、真实感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已有的了解来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知识。适当而有效地融合本土文化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潘国强.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文学教育(下),2011.

[2]刘建权.地方课程资源视野下的古代桃花源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王成斌.关于立足乡土资源开展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4]张心科.语文课程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陶东风.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文活动语文作业本土文化
文言文教学不可忽略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谈学生语文作业纠错评价的有效策略*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