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坡号子工

2017-10-24 09:21吴剑波
中华手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杠子尖子庙宇

吴剑波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搬运行业中,抬——作为一种基本劳动技能,人人都会,个个都能,但巫山县庙宇镇的抬工就与众不同。巫山的抬工号子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将其传统音乐部分作为主题予以申报,因其产生地是在214万年前“巫山人”的起源地庙宇镇龙骨坡,而被命名为“龙骨坡抬工号子”。2008年,被列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搬运行业的“状元”。

龙骨坡抬工号子是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抬工们特有的技能,包含叫法、手法、肩法、步法、身法、架法等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抬工们都是通过师傅的口传身教,反复练习熟练后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因其特殊性,只流传于庙宇镇。

现年72岁的张玉华,是龙骨坡抬工号子的传承人之一,也是抬班的“尖子”。他说:庙宇镇的抬班,都是以师傅为中心组成的,每个班子的人数不等。抬工们平常时间,都在家干活或者外出务工。师傅接到抬运需求后,根据抬件的大小,组织抬工,4人、6人、8人、12人、16人、32人不等、不固定的抬班。

“抬工苦啊!”张玉华说:“1969年的腊月,我带领生产队的30多人,在湖北省建始县磺厂坪砌一条大沟的驳岸,工地上有抬工10佘人在抬条石。正在与磺厂坪相邻的安家槽进行地质钻探的李队长找到我,要求将钻机搬运到另几个钻探点。”张玉华没有轻易答应,先随李队长来到安家槽,看到机器比人还高,长约2米,宽1米有佘,感觉难抬。再看了看抬的路径,钻探点都在4个山头上,不仅没有上山的路,且山上全是20余厘米厚的积雪,低洼处积雪达1米,满山的茅竹夹着牛王刺,人都无法行走,更不说抬着这么笨重的机器。在李队长苦苦哀求下,23岁的张玉华才咬牙答应。

张玉华先派人在山上砍出了一条路。抽调工地上精干抬工10人,用两根8纽棒夹在机器的长方,两根4纽棒夹在机器的短方,前后各4人抬着机器,再在机器的高处夹上木棒,由2人在旁边协助保持机器的平衡,在上下坡时作为备用分力,随时承重。

抬工们对工具是十分爱护。祖上传下规矩,收工时,抬的工具都是要随身带回的,不能在坡上过夜,更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每年的正月初一或十五,要給抬工工具上香,以求祖师爷的保佑。

除了自己的杵子自己带以外,共同的工具,谁携带什么都是有规矩的。同一杠子上的两个人,后一人拿抬杠,前面的人,按照排列先后为“一纽二绳三八棒”,即第一个人拿4纽,第二个人拿绳子,第三个人拿8纽棒。

杠子是放在两人肩上的木棒,杵子是每个抬工拿在手上的工具,抵在地面上支撑人体的平衡、给身体增加力量。杠子和杵子的材质是红心杉木,挑选长在向阳岩上的杉木做成。它们的制作程序与4纽、8纽一样,先去粗皮,然后在杠子的中点凿一条浅槽,作为拴物的中点,将力道平均分配给两人。在两端,挖有一弧形凹槽,用于放在肩上,弧形的长短以肩的厚度为宜。弧形凹槽的两端,各凿有一条浅槽,用于放杵子的扁平头端,在歇气时、起步前,将杵子支撑在这里,代替肩部支撑杠子。杠子的长度为约2.4米,中间略粗,直径约10厘米,两端略细,直径约6厘米。杵子的高度根据抬工的高矮决定,以立在地上平胸为宜。杵子的顶端,即手握的地方为扁平状,触地端为圆柱形,下粗上细。

纽,抬工的专用术语,是系在木棒两端,用于连接另一根承重木棒的绳,即纽带。有4纽、8纽之分,它们的区别在纽所系的棒的长短,4纽棒长1米佘,每2人一组,由前后2组共4人抬着使用。8纽棒长2.1米余,在它的两端,各系着1个4纽,由前后2个4纽共8人抬着使用。8纽棒用于较长的物件,如水泥电线杆、桅杆等,达10佘米长,这时就要用2个8纽棒组合着抬,抬的人数达到16人。如果再加长,可以用3根8纽棒或4根8纽棒组合,抬工的人数也就分别是24人或32人。

纽棒的制作很简单,但选材十分讲究,一般选用硬而有绵性的杂树制作,如荔枝树、花莲树、稠树、枣树等。从山上寻找到这类树,等到冬天树木收水后才将其砍回家,自然阴干,再经过第二年六月三伏酷暑的极端天气后,木质不再变形或裂口,此时才进行制作。制作时,先用木匠刨子刨去粗皮,再用小刨子刮光滑,用凿子在中部凿一条小浅槽,既作为拴抬运物的中点标志,也作为上下坡时,让绳子固定而不上下滑动的纽槽;在其两端,还凿有一条绕棒一周的圆浅槽,用于固定绳子,称为纽槽。

抬钻机时,尽管冰天雪地寸步难行,仍然要叫号子。号子是号令,是全体抬工步伐的节奏。在难行的路上或上坡时,叫的是慢号子,即2/2拍;在平坦大道上,叫的是快号子,即2/4拍。无论是慢号子还是快号子,号子的节拍要落在重脚上,重脚即是“尖子”承重肩膀同侧的脚。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抬工的脚法。

“尖子”是站在整个队列第一位的抬工,喊什么号子,重脚在左或是右,都由“尖子”决定。在起步时,杠子放在尖子的右肩,居于抬件右侧的抬工,要同时起右脚,居于抬件左侧的抬工,同时起左脚,在抬件的两侧,形成右脚到左脚的平衡,仿佛双脚同时落地那么平稳。反之,杠子放在尖子的左肩上,尖子同侧的抬工要首先迈左脚,另一侧的抬工要迈右脚。因此,才能做到号子声、杵子声、脚步声,三声合一,节奏均匀,既好听又整齐。号子既报了路况,也起到了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作用。抬的时候,肩法也十分讲究,有平肩、挂肩、抵肩之分。上坡时,肩部靠在杠子弧形凹槽的前部,称为挂肩;平路时,则用平肩,将弧形凹槽的正中压在肩上;下坡时,则用抵肩,将弧形肩窝的后部压在肩上。这些肩法,都是为了防止后坠、前倾拉伤肌肉。

杠子抬在不同人的肩上,也是有称呼的,分别有顺肩、夹肩、裹肩。顺肩是指大伙抬的杠子,都放在同一侧肩上,如同时放在左肩或右肩。夹肩则是不规则的抬肩,有的放在左边,有的放在右边,这种抬法不适合窄路,抬起来容易夹伤颈部。裹肩是指左侧的人把抬杠放在左或右肩上,右侧的人则把抬杠放在右或左肩上,在窄路上,便于左右扭动,十分灵活。在身法上,上坡时身体前倾,下坡时身体后靠。在手法上,一只手拿杵子,杵在地下保持身体的平衡,不使用时,就夹在腋窝下。另一只手,要么扶着纽棒,要么大拇指向下,4指搭在杠子上面,虎口卡在杠子上。

3天时间,4个山头,钻探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回家过年去了。张玉华的抬班,得到了9元钱的报酬。有几个抬工,脚被竹桩插伤了,半个月后才痊愈。

“这就是又苦又累的抬工。”张玉华含泪说到:“我不愿意去想过去的抬工生活,想到就会流泪。老一代的抬工都老了,再也抬不动。新一辈的抬工,在没有公路的地方,还在继续抬着,荒山野岭抬电杆的比较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骨坡抬工号子,现有市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15人。巫山县文化委在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将抬工号子的传承培训广泛开展,在学校、社区进行传承,并编制了舞台剧《龙骨坡抬工号子》常年演出。在该项目的传承地庙宇镇,也正在着手建立传承基地和展览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杠子尖子庙宇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赶牛
尖子坐抛物线及其几何性质拔高训练答案与提示
技巧啦啦操中尖子出现的心理障碍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高校教学中技巧啦啦操运动员难度动作保护能力培养探析
“鼓和虎”等
红狐狸
红狐狸
红狐狸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