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风与七月派形成的关系

2017-10-24 20:17黄诗雨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胡风

黄诗雨

摘 要: 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具有实力的文学流派,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胡风在七月派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风以其人格魅力结交和帮助忠实的作家友人,以其组织才能团结和号召优秀的写作者,以其理论成就影响和引领七月派作家的创作,以独特的编辑理念发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推动了七月派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胡风 七月派 文学流派

七月派以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得名于《七月》杂志,是以刊物《七月》《希望》为创作和理论阵地,以胡风为主导,集结起来的青年作家、诗人团体。这些青年作家在胡风文艺思想及鲁迅、艾青、田间的影响下创作,七月派的创作涵盖小说、诗歌、理论批评,又可分为“七月派小说”和“七月诗派”几个板块,是抗战时期具有实力的文学流派。在七月派的发展历程中,胡风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胡风及其主观战斗精神,这个在当时文坛有着大影响的文人团体可能就难以形成。胡风的人缘、组织缘、理论缘和编辑缘都推动着七月派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一、胡风的人缘

胡風是七月派的灵魂人物,他的人缘和人格魅力是吸引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向他投稿,并结下情谊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既有同辈朋友,又有晚辈作家;既有关系紧密的朋友,又有不熟络但有才华的作家。除了想办法帮忙发表和出版作品、介绍工作外,在生活上也尽可能地伸出援手,甚至收到告知经济窘迫的来信时还将自己的稿费匀出一部分寄给他们。吕荧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作家时,给胡风写信并寄出作品,希望得到胡风的意见,胡风甚至还帮他发表作品;他们围绕诗而通信,他做学问时细小处也会同胡风商讨,胡风从未因交往不深且吕荧仍是新人而有不耐烦或嫌恶[1]。

胡风对青年作者是器重而信任的,总会给困境中的青年人谋一份职业,或为他们写介绍信以谋求出路。他用原有的资源帮助提携青年作者的同时,无形中也扩充了人脉交往。胡风还给青年革命者提供帮助,芦甸的妻子李嘉陵就写到,当时他们突围困在上海求助胡风,他帮忙联系上党的关系,在她的印象中胡风不仅是进步作家,还是热情帮助革命青年的好朋友、好老师、好同志[2]。与他素未谋面但对他心怀崇敬的青年作家,开始可能会认为他是严厉且严肃的老师,随着交往深入,发觉他其实是亲切和气的朋友,因此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生活工作,他们都喜欢与胡风保持联络。他对青年作家一贯热情、认真,会在谈话后叮嘱其记录对话中的闪光点写成文章。胡风对青年作家的关切和指导为七月派的形成注入了鲜活蓬勃的新生代力量。

二、胡风的组织缘

在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胡风做了很多组织和领导工作。他具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和自觉的领导意识,在各种文化运动中都非常活跃,兼任各种文化工作,倾注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原有的出版物相继停办或陷入内容无物的处境,胡风认为这是不够的,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认识到“战士和诗人原来是神底两个化身”,写作力量在战争年代不容忽视,生活、抗战、人民的希望和情感理应有文艺作品反映[3]。1937年9月11日,由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在上海创刊了,这也是七月派形成的标志。他克服种种困难,亲自筹集费用、编辑刊校,为写作者的创作成果提供稳定的发表平台。

胡风号召身边的朋友投稿,接受全国各地寄来的文稿。《七月》虽创办了三期便被迫停刊,却自此让胡风在这次实践中坚定了要以文学为武器服务于抗战的决心[4]。《七月》先后转移至武汉、重庆,直至1941年皖南事变后正式停刊。1945年《希望》杂志的创刊则标志着后期七月派的形成。从《七月》到《希望》,刊载内容除了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外,还有大量哲学、文化、文学论文及杂文等,由较为纯粹的杂志变成了更具综合性的文学文化批评杂志。战乱的背景,动荡的世局,窘迫恶劣的经济条件,烦琐冗杂的编辑事务,几经停刊依然坚持,胡风遭遇了如此艰难窘迫的困境,正是他的顽强坚持,才让七月派得以延续发展。

除了以文学服务抗战的初衷外,胡风的组织力还得缘于对鲁迅精神的传承。不少七月派的成员是从1936年“两个口号”论证中,鲁迅先生所写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而知道胡风其人,通过先生对胡风的描述,了解他的为人品性,认可他的文学思想,由于拥护先生继而支持和信任胡风。在他们看来,他是鲁迅得力的助手、深信的大弟子、忠诚的追随者。对鲁迅精神的传承促使他们了解、结识胡风,与胡风进一步往来后,他们又确实为胡风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而敬佩。对鲁迅先生的崇敬、鲁迅和胡风的师承关系、开创新文学的共同追求,都吸引了众多文学青年,胡风不负众望自觉担当起培养文坛新人的使命。《七月》声名远播后,胡风依然坚持接收并采用全国各地寄来的稿件,挖掘任何给予新人的机遇并激勉他们的才能,既将现有的作家团结在一起,又号召和寻求更多新的作家,甚至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让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都能为世人所知。

胡风善于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在青年中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5]。胡风在四十年代一些青年心目中占据着相当的分量,他们喜欢跟他写信交流或当面畅谈各种文学问题,例如诗歌、小说的内容和创作,海外的作品和理论等。他们读胡风编辑的刊物,读胡风的诗论,读他介绍推荐的好作品,读他对其他作品的评论。胡风鼓励他们写诗、写小说,坚持写作,给他们看稿,发表他们的作品,帮他们出书。无论录用与否都会回信详细修改意见,对不够成熟的作品总能及时表达鼓励。七月派小说中出色的作家之一路翎,正是得到胡风的赏识和鼓励,在胡风的帮助和引导下,才获得了后来的成就。他推荐青年作家的作品,给他们机会,他们对他敬佩而感激,正因如此那些好作品才没有被埋没,那么多优秀的青年作者聚集在他的身边。他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具有相同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的作家,推动了七月派的形成与发展[6]。

三、胡风的理论缘

七月派的形成与胡风文艺理论的影响紧密相连。他积极投身创作实践,进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文学精神的引领,完善和规范七月派。虽然他们早期或许并没有自觉的流派意识,但胡风的文艺理论和主张的主导地位,为流派的形成奠定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7]。胡风的文艺理论在当时影响颇深,从吴奚如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很重视胡风对自己作品的评议,甚至不经过胡风的肯定不发表[8]。胡风文艺理论的实践,建立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为七月派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endprint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强调革命的人生道路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统一。日本留学的经历,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文学,鲁迅文艺思想等文化和理念,使得胡风的文艺思想成为多元融会的产物[9]。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胡风坚持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胡风“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诗人和战士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诗人首先必须忠于生活,然后才能忠于诗;而诗,才能忠于诗人”等言论激励着青年作者们,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在实际斗争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写出真实反映生活的好作品。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要有足够的现实生活储备,创作时主动深入人物内心,挖掘并正视潜藏其中的“精神奴役的创伤”[10]。在胡风的文艺思想的影响下,七月派的作品关注人物的主观战斗精神和内心世界,既有浪漫主义的理想热情,又有现实主义的客观深刻,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胡风文艺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部分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实践,或信件往来,或发表作品,或出版书籍,或共同探讨文学问题和现象。这得因于胡风注重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紧密相连,他的文艺理论指导青年作者找到正确的创作道路。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卓说他青少年时期,在文艺思想方面受胡风的影响很深,并培养了对理论的兴趣。他还说:“我感到可贵的还在于,他的理论文章洋溢着激情,不仅以道理说服读者,还以他燃烧着的心感染、鼓舞和激励读者。”[11]有一些作家不完全赞同胡风的理论,但还是认为胡风对现实主义的把握,在当时中国的文艺理论家中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可贵的。

四、胡风的编辑缘

胡风坚持以独特的编辑理念创办刊物、出版书籍。他创办的刊物无疑为七月派的形成提供了创作阵地,也使七月派作家的创作成果得到了更好的留存和传播。诗人、理论家的身份都使胡风的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和谋生的职业,作为知识分子,他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关怀中国文学的前途,既要传承鲁迅先生的精神,又要为中国文学的前进添砖加瓦。他力图为中国文坛选拔和培养新的人才,善于在编辑活动中发现人才,为新人作家提供机会,培养新生代文艺力量。他为优秀青年作家刊登或出版作品,从来都既不掺杂私心,又不为图利,而是赏识他们的才华,出于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文学理想的追求,致力于新文学发展的抱负,满怀赤诚热忱,用心、尽心地开展编辑工作。《七月》、《希望》、《七月文丛》、《七月诗丛》等均在青年读者间广受好评,甚至对他们的创作实践产生影响。比如朱健、牛汉在文艺思想方面极少受胡风影响,但《七月》、《希望》刊载的作品促使他们走上了创作之路[12]。从《七月》到《希望》,选编作品的体裁更加丰富并且比重有所改变,《希望》可以看作《七月》的发展和延续,胡风的编辑思想始终贯彻其中未曾改变[13]。

胡风编辑刊物的能力独具一格,不仅与鲁迅的编辑思想和经验传授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他是理论的严格执行者,亦是编辑上的严谨践行者有关。他纯自愿和义务地进行编辑工作,稿件的审阅和修改、杂志的编务和校对、联系作者并回信、印刷流程的监督、封面的设计等琐碎事务无不由他一人不计报酬地承办。胡风是现代中国具有创造意识和独立思想的编辑家。胡风编辑理念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认为编辑工作能创造性地让文艺思想和精神力量得到很好的展示[14]。对待编辑工作,他态度严肃认真,对出版物的装帧要求颇高,封面、插图等细节都严格把关,具有很高的审美水平,坚守自己的编辑方式和方法,保持所办刊物的独特个性。胡风适当采用一些编辑技巧,使《七月》、《希望》愈加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参与,吸引更多作家的来稿[15]。

胡风编辑杂志用稿件的标准是严格遵照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质量,不根据作家的名气、和自己的关系亲疏而区别对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一视同仁。他看中的是作家及其作品是否从实际生活战斗中获取成长的经验,只要作品优秀即使是新人的稿件也会录用。冀汸写道:“胡风自己编的刊物自然更不会发表好朋友寫得不好的作品。但是,对于真正的好作品,哪怕出自素昧平生的陌生作者之手,哪怕纸张零散、字迹潦草,胡风先生都不会轻易放过,会将它排在刊物的显著地位,并在编后记里向读者推荐。”[16]他严谨认真的编辑态度,唯才而用的编辑理念,吸纳新人的开阔胸襟,促使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加入他的队伍。

五、结语

在七月派形成和发展中,胡风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胡风以其人格魅力结交了众多忠实的作家友人,他对待朋友和青年作家热情真诚,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是尽心尽力地给予帮助。胡风出色的组织才能团结和号召了一群有着共同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的优秀写作者,形成了七月派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胡风突出的理论成就和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着七月派作家的创作,为七月派的形成创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胡风用独特的编辑理念和严格的编辑标准创办刊物、出版书籍,打造了七月派的创作阵地,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稳定公正的发表平台。七月派作家本身的才华及优秀的创作成果,再加上胡风的人缘、组织缘、理论缘和编辑缘的助力,让七月派在当时的文坛显示异彩。

参考文献:

[1]梅志.人的花朵——记吕荧与胡风[A].晓风主编.我与胡风[C].银川:宁夏出版社,2003:77-80.

[2]李嘉陵.良师与益友——怀念胡风先生二三事[A].晓风主编.我与胡风[C].银川:宁夏出版社,2003:998.

[3]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周燕芬.七月派的救亡姿态与启蒙精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04).

[5]游友基.略论七月诗派形成、发展、消亡的历程[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6]杨文忠.胡风文学编辑思想和七月派的形成与发展概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7]周燕芬.从流派的构成看七月派的存在形式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8]吴奚如.我所认识的胡风[A].晓风主编.我与胡风[C].银川:宁夏出版社,2003:17.

[9]周燕芬.走近胡风及其“七月派”[J].文艺报,2013(07).

[10]潘磊.现实主义的胜利和失败——论胡风文艺理论的内部矛盾与“七月派”的小说创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1]曾卓.简单的交往,几乎影响了我一生——记我与胡风的关系[A].晓风主编.我与胡风[C].银川:宁夏出版社,2003:554.

[12]钱志富.胡风的文学流派理念及其对七月诗派形成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2).

[13]吴井泉.胡风的编辑思想与七月诗派[J].北方论丛,2000(06).

[14]邓姿.胡风实践性姿态与七月派小说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3(02).

[15]蔡天星,杨鼎川.从杂志《七月》《希望》看胡风[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07).

[16]冀汸.历史法庭上的证词[A].晓风主编.我与胡风[C].银川:宁夏出版社,2003:486.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风
重塑胡风的奇女子
胡风黄沙话诗仙——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文化
胡风的平反之路
1949-1955年胡风精神境况述析
胡风在公安部监狱轶事
胡风丢失巨款真相
编辑室
人民日报五月十三日编者按
人民日报五月十八日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