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2017-10-24 08:52王学峰洪妮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育人

王学峰+洪妮

摘 要: 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角度出发,查找主要问題所在,结合资助中工作的思想理念的提升、资助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以提升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关键词: 助困 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专科生12000余名,其中96%以上为安徽省内生源,62.5%的学生来自“老、少、边、穷”贫困地区和城市下岗家庭。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达3516人,占全体在校学生的29.3%,其中特困生约占在校学生的6.2%。学校为了兑现“决不让任何一名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的庄严承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出深入调查,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资助体系,科学有效地对解决困难学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使他们的学业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受阻。在完成资助工作“助困”层面功能的同时,我院积极思考怎样把对学生经济上的资助、精神上的鼓励与能力上的提高融为一体,在实际工作中更新观念,找准方法,使“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帮助受助学生塑造自立、自信、自强的思想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1.一些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现存的突出问题

1.1贫困生评定标准模糊,评定过程简单片面。

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校多是借助依据生源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这份表格一般由学生填写,在学生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把关不严格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弄虚作假的事情,部分学生阐述自己家庭情况时有些夸张,而有的确实是贫困的学生因性格内向、自尊心等原因,不愿意表述自己家庭的困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资助资格由各院系评审认定,在操作方式不同、宽严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评定不规范、结果不属实的事情。在发放奖学金过程中,现在一些学校发放形式单一、简单,很少或者没有在发放前后对奖学金及其获得者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忽略了奖学金及其获得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部分学生对评奖学金事情表示“事不关己,从不关心”,未获奖者可能会对获奖者产生“仇奖”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加上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不诚信的现象,以及评奖工作中的不严格等,造成有些学生对奖助学制度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没有很好地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育人功能,甚至有时因为学生的嫉妒产生负面效果。

1.2部分奖助学金成绩门槛过高,受助面窄。

我院大部分贫困生家处偏远山区,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学生入校成绩不好,有的学生来自于经济困难家庭,有的是孤儿、单亲家庭条件非常困难,这些压力会让他们为了减轻父母生活压力,或者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开销,减轻家庭负担外出兼职,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致成绩不高,现有的能解决他们经济困难的奖学金大多数学习成绩门槛较高,例如,奖金较高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就要求其候选者必须首先曾经获得校级奖学金,而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则放在其次考虑;国家助学金不同程度地对受助学生提出学业成绩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成了家庭困难、成绩一般学生无法迈过的门槛,造成大额奖学金的受奖励面有限,只能覆盖小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些家庭困难学生的受助总额实际上已经超过他们本身的受助需要量,那些迫切需要资助的特困学生不能满足其资助需求的现实局面,影响其公平、公正性,削减学生资助的激励力量。

1.3奖助学金发放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削减了育人效益。

现有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相比而言,由于奖助学金岗位专职人员有限,奖助学工作事务性环节过多,无暇顾及奖助学金发放后的系列管理措施和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导致奖助学金的教育实效没有得到发挥或者大大缩水。据我院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约26%的学生在获得奖助学金后,用来请客吃饭,约10%的学生用来购买奢侈消费品,只有近34%的学生用来购买书籍等进行和学业有关的消费。另外,大学期间,部分得到资助的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认为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对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从未有过回报之心,有的甚至不愿提起。有的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对国家的助学贷款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按时偿还,尤其是毕业离校后,由于工作的主动或被动调整,居住流动性强,在更换地址和联系方式后,不愿主动和银行、学校联系,出现恶意欠款的情况。以上种种不合理消费,感恩意识、诚信意识的淡薄导致不利于学生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自信自强的品质的塑造,造成奖助学金体系的社会效应的弱化,背离学生资助的初衷。

助困与育人应该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但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育人功能尚未有效发挥,结合高校资助工作的特点和国家、社会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

2.完善资助体系,发挥育人功效

2.1更新观念,思想上高度重视。

高校的资助工作要注重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渡过难关,并不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要始终重视“育人”的目的,在资助工作的宣讲、奖助学金的评定、贫困学生的认定等方面完善相关的制度、评定标准及评定程序,结合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意识教育开展,将资助工作与育人两方面有机结合,体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育人过程中促进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例如,我院将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综合素质测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一系列考核考评指标相挂钩,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违纪违规、课堂出勤、宿舍评比等在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方面也是奖助学金评定的重要指标。通过这样一系列量化指标,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学业成绩方面、日常消费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指明奋斗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提供监督标准,从容更好地发挥国家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

制度上完善奖助学金的评定体系和加强奖助学金发放后的管理体系。贫困生认定上不仅要对申请学生的家庭收入、人口负担、突发状况等进行考查,还要具体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生活消费水平,学生日常消费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建构“多元评价,民主评议”的机制,先由班级民主选举的评议小组无记名进行投票评选,再由院系领导组织班主任、辅导员等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审核,被推荐的同学名单确定后,要进行为期三天的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确保被推荐人的申请条件真实有效,保证评选工作的透明性。

高校在评选奖助学金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对奖助学金获得者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如我院,首先,在每学期奖助学金评定之前,就广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发挥品学兼优学生的标杆作用,激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获得奖助学金为自己减轻经济负担;其次,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完成后,各院系利用橱窗、广播、海报和网络等途径,结合表彰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的优秀事迹,分析他们先进的学习理念,为其他同學树立努力的榜样,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

2.2完善自主体系,扩大育人效应。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把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到学生的银行卡后,就结束了当年的奖助学金方面的工作,对发放后的奖助学金的使用没有有效的监督、跟踪机制。正因为这样,对获资助学生对奖助学金的合理使用没能科学指导,对有些获资助学生的奢侈消费没能及时发现和教育,这些都阻碍了国家奖助学金在高校学生中正面导向作用的发挥。我院为避免获资助学生把奖助学金用于奢侈消费或者其他不合理的方面,保证奖助学金真正发挥应有效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积极关注获奖获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指导他们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勤俭耐劳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成为广大同学身边学习的榜样,从而带动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彰显学生资助在育人方面的功效。

我院在各项资助工作中积极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效。一方面,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消除他们因为家庭贫困产生的自卑感,在工作过程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树立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参与的学生能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长辈工作的劳累,自然而然地形成感恩意识、自强意识,也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实现家庭困难学生的大学梦,体现着教育公平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打下人才基础、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一线人员,不能简单地把资助当成扶贫助困,而应该上升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认识它的思想导向和育人功能,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努力打造出科学、高效、公平、透明的资助框架,更好地发挥出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莉芬,黄建美.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3).

[2]十八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伍冰,张桂华,唐秋红.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

[4]曹瑛,李萍.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5]王芝眉.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2(23).

资助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安徽省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szxm156。

猜你喜欢
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兼爱育人谱新篇 奋楫扬帆再出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一校一品 劳动育人
实施“四三三”育人工程 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