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化在提高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研究

2017-10-24 09:23王德强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

王德强

摘 要: 教育心理学化是基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契合学生内在需求开展教学,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理论。通过论述现阶段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将教育心理学化理念应用于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探索在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专业领域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思想文化交锋愈来愈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诸多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我国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植入大学生的灵魂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探索教育心理化视角下将心理学元素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深刻的尝试。本研究力图从教育心理学化這一新视角着手,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心理学分析,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际,深刻剖析大学生思想教育在融入心理学元素方面存在的不足,探寻在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元素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和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解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教育心理学化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它的兴起和提出开启了重要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早在柏拉图、卢梭等人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出现心理学的萌芽,但在西方教育学史上正式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和主张的是裴斯泰洛齐,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的报告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由此引发了19世纪在欧美影响力遍及范围广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裴氏所探索的教育机制是基于人本性的永恒规律,使教育和教学活动心理学化,裴氏认为人天生都具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能力,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遵循和揭示人的心理规律,才能发挥认得全部天赋和潜能,“教学才能达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贵”[1]。因此,从教育过程看,教育心理学化要求教育者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运用都需要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机制和学习心理规律为前提。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心理学化致力于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元素使得人潜在的天赋和能力得到最大发掘和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阶段一些高校思想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社会需要,缺乏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

由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和功利化,部分高校教育者心态浮躁,急于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忽视大学生内在品质和人格品德的塑造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有着重智轻德、急功近利的倾向,教学准备主要从学科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往往忽略学生的内在诉求和兴趣关注,导致教育教学实效性欠缺。然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人与人”、“我与你”的对话和沟通,教育的成败建立在是否对人的基本心理诉求、个人期望、兴趣爱好、价值理念有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尊重。在许多现实情况下,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人”这个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诉求,教学价值观念的颠倒和错位,导致对教育本真的漠视和曲解。

(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缺乏适应大学生心理的知识结构。

在当前教育环境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受“功效理性”的影响,教学内容偏重于实效性和实用性。大学生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处于起步状态,知识结构不够健全,而大学生的经验结构则是建立在这种不够健全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观感性经验,缺乏深刻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推动下,由于没有形成健全积极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一些大学生对于接受客体的认识往往容易偏激,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容易轻率和片面。这种状态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出现两极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其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传达方式,就会产生接受动力,教与学的过程就会流畅无阻力,接受度就会很高,在一定情况下,接受甚至会变得主动索取,同化效果显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符合其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或不能采用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传达方式,就会产生阻力,教与学的过程就会出现障碍,接受度就会降低。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发掘不足。

由于以往教育理念,“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一些教育者不太考虑大学生需求,缺乏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循序渐进、由简及繁的教育途径和方式。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性较强,多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凝练,与受教者的个人发展目标及自我价值实现存在一定距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群体性教育,并且以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为主。

三、将教育心理学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引导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主要是遵循人的内在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裴斯泰洛齐主张“在顺应大自然普遍要求下将教育最大限度地简明化”,即教学内容要简明化,在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要素予以提炼和简化,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特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为指导,对某一社会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影响,以使其符合特定的社会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重要意义,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个人特质,激发自我潜能,有助于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有助于完善教育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裴氏教育心理学化注重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路径,开发学生的潜能,他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教育分解为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脑、手”全面和谐发展。“心”“脑”和“手”代表人的综合素质即“天性”抑或“能力”。其中,“心”的教育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脑”的教育指智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手”的教育指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教育心理学化注重三者的协调统一,使人的能力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心理学相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和道德问题,更重要的作用是要通过积极正面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个体按照正向的社会道德规范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化中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发个体潜能的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正面思考。

教育心理学化认为教育应该着眼于“完整”的人的统一,追求人自身和谐自由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统一和交融,教师应该改变端坐于学术殿堂的刻板形象,回归学生中,体验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以心理特性作为教育正面引导的索引,启发学生自发地正面思考,并且主动探索自身潜能,潜移默化地将教育理念传递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意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看待事物,帮助学生在面临问题和困境时善于展现自身优秀品质及内在潜能,从而获得成长。因此,教育心理学化提倡的积极教育视角对于改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遵循心理规律进行正面引导,从而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与创造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四、应用教育心理学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面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化学的理念转换角度,重新思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升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需求。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个体需求满足和社会需求满足,个体需求的满足恰恰是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起点。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和深层次沟通的统一和融合,教师应该从学生内在诉求和情感体验出发,注重个体的价值关照,变“功利化教学”为“需求式教学”。真正将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体,通过树立积极正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改变短期急功近利的理念,转而重视大学生人格特质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内在需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从学生内在需求和适应大学生特质的知识结构体系出发,设置教育教学课程和内容,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己服务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理念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裴氏的教育心理学化实践饱含情感与深意,通过在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学生的内在兴趣需求和心理发展机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转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并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以此释放其内在潜能并获得全面发展。

(三)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学生教学体验。

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要转变认识,树立平等的思想,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尊严、有主动性和有创造性的个体,通过不断创新日常教学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挖掘每个学生个体身上的潜能与力量。裴氏认为教育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的本质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并与之协调。教育心理学化过程如同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由混乱走向有序,由有序走向明白,从明白走向完全清晰。这一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深度思考,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树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教学体验,积极探索有效互动教学的路径,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逻辑顺序,由简至繁,由易到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如裴氏所说:“自然的教学顺序虽然缓慢,但人类的能力需要顺乎自然,否则,他也只能表面看上去有才华。”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立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与方法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学科之间的借鉴研究,还对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培育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将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方式,为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开拓了新方向。

參考文献:

[1]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吴霞.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学化解读及其实践意蕴[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20-22.

[3]李明德.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C].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2009.

[4]孙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5):78-81.

[5]江云凤.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6]陈明霞.裴斯泰洛齐论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学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6(7):44-47.

[7]丁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0(7):38-39.

[8]朱小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2(6):61-62.

本项目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SZ164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