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贫与文化脱贫如何协同推进

2017-10-25 07:01韩雪文武鹏
人民论坛 2017年28期

韩雪文+武鹏

【摘要】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仍存在教育落后、封建糟粕残留、价值观扭曲等文化贫困问题。为此,各地扶贫工作在致力于经济扶贫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文化扶贫,将教育扶贫纳入产业扶贫机制,坚持送文化下乡,建立贫困农村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扶贫”与“扶智”的协同推进。

【关键词】经济脱贫 文化脱贫 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當前,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在2020年如期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脱贫关键在于分析致贫原因,在过去扶贫中,政府高度重视贫困户经济脱贫,而相对忽视文化脱贫。文化贫困与经济贫困往往相伴而生、互为因果,相较资源匮乏、产业落后和收入偏低等因素或现象交织的经济贫困来说,文化知识的贫困是更深层、更基础和更本质的致贫原因。为此,在扶贫攻坚战役中,我们要认真领悟和切实贯彻党中央关于扶贫既要“扶业”、也要“扶智”和“扶志”的创新扶贫思路,将文化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工作,纳入精准扶贫识别、管理和考核的各个环节,构建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的良性互动。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不同理解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一直非常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救济扶持。在中国古代,自先秦至唐代,封建王朝在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救济时,一般是针对农村中的鳏寡孤独等缺乏劳动生产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北魏以后,因均田制的影响,农村人口只要家庭中拥有成年丁壮,即有从事田事劳作的劳动力存在,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不大。

中唐以后,“名田制”和“均田制”逐步瓦解。到宋代,因政府奉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农户之间的土地兼并问题愈发突出,贫富差距开始在农村大范围出现。而下等民户经济上的普遍贫困,成为政府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两宋政府改变传统的“济穷”而不“扶贫”的思路,开始划定贫困救济线,出台具体的“扶贫”政策。

从中国贫困救济发展来看,我国传统政治文明中除对经济贫困者进行救济外,还特别重视对精神缺乏者的生活救济,让他们除有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外,还要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来自国家的温暖。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对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区分,为我们今天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农耕社会与工业化之下的市民社会存在不同,然而对贫困人口文化贫困问题的重视应是一脉相通的。文化贫困或精神贫困相较经济贫困来说,对贫困的发生具有更深层、更基础和更本质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知识匮乏、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贫困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知识匮乏。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目前,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中途退学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初中阶段农村学生流失的现象。此种现象导致农民知识匮乏,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封建文化糟粕存在,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贫困地区文化贫困的一个表现在于,越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封建文化糟粕就越是广泛存在。因物质生活相对困苦,贫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贫乏,甚至出现文化消费畸形现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丧娶奢侈大办的风气难以得到遏制,给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在物质匮乏之下,贫困农村中一些村民每遇疾病或家庭重大变故,往往求助巫婆神汉,使得各种封建陋习在社会生活中依然有所体现。另外,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匮乏,一些贫困农村还存在赌博等违法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贫困农村封建文化糟粕仍有残留,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年轻人价值观扭曲异化,乡土意识淡薄。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一直存在。面对差异,贫困地区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一些年轻人进城务工后,逐渐丧失勤俭持家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开始沾染上一些盲目攀比的习气,出现思想偏差和认知误差,如沉迷网络游戏而使得劳动意识减弱,用辛苦打工所得购买昂贵手机及其他一些奢饰品。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羡慕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乡土意识逐渐淡薄。年轻人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其精神文化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年轻人逗留城市、缺乏乡土意识,容易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失去生机,并导致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匮乏、土地撂荒等其他社会问题。

经济脱贫与文化脱贫协同推进的路径

第一,将教育扶贫纳入产业扶贫机制,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农村扶贫的关键在于用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于用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激发其自主创业热情,在于用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在文化知识的涵育下培育扶贫产业。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在经济扶贫中,要将教育扶贫置于突出地位,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并建立相应奖惩机制,防止学生因打工等流失。在对相关家庭做好说服工作的同时,对确有困难的家庭给予入学和维持学业的定向帮扶。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融资和投资机制,探索用无偿提供职业培训的方式让农民学技术,如可以用见习务工代偿方式转变学费缴纳方式,或动员当地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职责。

第二,坚持送文化下乡,提高农民自主创业意识。贫困地区脱贫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激发农民脱贫斗志,而农民脱贫意志薄弱的根源在于文化贫困造成的价值观异化。文化下乡是我国针对农村开展的一项长期文化扶持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今后,在文化下乡中,要注重在送达形式和内容上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文化知识水平状况的对接。针对贫困农民脱贫意志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传播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农民通过奋斗脱贫致富题材的影视节目,提振农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同时,还应将一些与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升级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内容改编成农民容易接受的文化节目,以提高农民的接受能力。如可将相关内容改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或其他乡土艺术形式。另外,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贫困地区还要建立村镇书屋,鼓励社会捐赠或由国家划拨专项资金购买“三农”相关书籍。

第三,建立贫困农村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农民文化学习效率。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农民如果能够充分掌握网络这一学习平台,不仅能够开拓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足不出户便能在家学习各种所需文化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各地政府不仅要针对贫困农村建立相关网站,做好相关文化知识内容的收集与更新工作,还要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负责在线解答农民的各种疑问。针对农村中老年人文盲或半文盲化的问题,地方政府要以网络知识普及为契机,面向农村开展文化教育和网络应用培训。同时,地方政府还要积极完善农村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等筹集资金,为农民发放电脑、智能手机等必备网络接收终端。乡镇等基层政府还可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开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知识栏目,如将蔬菜、家禽、牲畜等养殖技术编成视频节目,利用网络定时播放,或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专家与农民进行在线互动。

(作者均为河北工程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民政部委托课题“社会文明建设视野下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权益保护”(课题编号:2016MZRL0104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②杨英法:《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消费市场间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③吴兴杰:《文化引领精准扶贫》,《商业文化》,2016年第22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