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

2017-10-25 09:57乔全龙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乔全龙

【摘 要】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已经具有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即便如此,秦腔艺术在现今,仍面临着发展与传承方面的阻碍,且传承保护秦腔艺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秦腔的发展与保护应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立法的保护下,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40-01

秦腔艺术发源于我国甘肃、陕西一带,它以其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而闻名,在它的表演过程中,散发着秦文化的独特气息,彰显着炎黄子孙的气节。同时,秦腔艺术也是我国西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秦腔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政府的财政保障。近几年,随着秦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的逐步确立,政府也开始明确了秦腔艺术的市场化前景,但政府只为其提供差额补助。也就是说,政府只为秦腔工作者负担一半工资,其余部分由工作者所在剧团承担。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这一现象正在严重打击秦腔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秦腔工作者人数不断减少。其次,艺术市场缺乏竞争力,也导致了秦腔从业者的收入偏低。因此,目前秦腔艺术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导致从业者人数逐年递减,该行业入不敷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发展环境恶劣。秦腔艺术的发展环境恶劣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秦腔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的秦文化气息日益淡化。而秦腔艺术正是依靠当地的秦文化而形成并发展的。外界文化气息的减弱,使秦腔艺术缺乏了发展的原生动力,缺失了文化支撑。其次,秦腔艺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受众基础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则鲜有从业人员出现。最后,秦腔艺术的表演形式过于传统,缺乏与新时代相通的创新内容,其本质也无法突破秦文化的束缚。因此,缺乏群众基础的秦腔艺术会逐渐失去市场影响力

二、秦腔艺术发展与传承的几点对策

(一)健全地方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保护秦腔艺术,也是对我国古秦文化的保护与唤醒。因此,立法作为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应当被给予重视。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秦腔艺术进行立法保护,确定保护的范围、内容等。完善秦腔传承制度,对秦腔传承人的选择应采用评选制。明确评选制度及使用方式。此外,政府也应设立专项保护基金,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并设置专人监督管理,制定奖惩措施,将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到法律法规之中。

(二)政府应给予相关政策鼓励。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政府制定的保护性政策相对于当地法律法规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这种类似于规范性的文件,能够针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为之提供全面而高效的保护。许多专家学者在谈到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提出,秦腔艺术的发展应遵从其来自于民间的原生态特性,不能过分将其商业化或产业化。政府应利用政策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引导,使秦腔艺术走向基层社区,寻求最原始的发展环境。随着秦腔从业者的人数逐年减少,政府应鼓励当地教育部门,将秦腔艺术作为选修课程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使学生们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熏陶,同时也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培养输送了人才。此外,对于秦腔从业者,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补贴,对于秦腔爱好者,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保护秦腔艺术传承人。保护和认定秦腔艺术传承人,有利于发挥其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及带动作用。当前,针对秦腔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但这对于秦腔艺术的传承来说,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从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政府希望通过这一形式,肯定秦腔傳承人的努力及贡献。其次,从政府的角度给予这些人一些物质及精神奖励是出于当前经济社会形态下,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再次,政府应针对传承人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将自身所学及对艺术的感悟传播出去,培养秦腔艺术的传承人,是每个秦腔艺术从业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最后,建立传承人认可的灵活传承制度。废除传承人的终身补助、奖励制度,为秦腔艺术发展与保护节约资金。

总而言之,作为我国最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艺术,虽然近年来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但其发展与传承之路仍漫长而坎坷。缺乏政府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地域特性的限制,都为其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传承,必须要设法突破当前发展困境,秦腔艺术的传播者,也应积极为秦腔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扫除一切阻碍。虽时代不同,但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民族精神是无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在不同时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张育新.秦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J].北方作家,2012,(01):73-74.

[2]王怀中.浅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秦腔研究[J].戏曲研究,2015,(01):179-188.

[3]杨建设.陕北秧歌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