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推进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思考和建议

2017-10-25 11:22刘清华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7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生态环境

刘清华

摘要: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护耕地、缓解水资源短缺、防治沙尘暴、保持生态环境。总结辽宁省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和成效,根据保护性耕作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促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生态环境;防治沙尘暴

中图分类号:S2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7-0067-02

辽宁省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相对贫瘠、淡水资源短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农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措施,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成本等诸多优点,是对藏粮于技战略的最好诠释。

1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1.1 保护耕地

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辽宁省土地资源退化趋势明显,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侵蚀加剧、春旱严重、耕作层变浅硬化等现象凸显,加强耕地保护刻不容缓。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通过少耕、免耕、深松等技术措施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不仅有利于改善耕地土壤质量,还有利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1.2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12、全国人均水量的1/3,每公顷地表水量仅为全国每公顷水量的1/3。全省414.9万hm2耕地中,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为274.5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6.4%。近30 a来多次发生严重干旱,因灾返贫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匮乏、旱灾频繁成为制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保护耕地表土不受侵蚀,有效抑制水蚀,增加雨水入渗,大大提高降水利用率。

1.3 防治沙尘暴

近年来沙尘暴频繁降临我国北方地区,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对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为此中央果断地做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决定。除过度垦荒、过载放牧外,传统耕作方式使农田表土在秋、冬、初春休闲期完全处于裸露状态,成为沙尘暴的沙源。

中国科学院沙尘研究所研究表明,沙尘暴悬浮的尘埃中有70%来源于裸露农田。我国北方约3 300万hm2(占我国总耕地面积1/3)的干旱耕地仍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秋、冬、初春三季表土裸露,成为亟待治理的盲点。

许多国家治理沙尘暴的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有效措施之一。只有实施保护性耕作,并使其与种树种草等措施结合起来,才能全面防治源于裸露农田的沙尘暴。改革传统耕作方式,积极推进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势在必行。

1.4 保护生态环境

辽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作物秸秆大省。2015年,全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3 400万t,除去损失,理论年可收集量约2 890万t,而秸秆综合利用量为2 312万t,综合利用率只有80%,剩余20%的秸秆或直接用于农村生活燃料,或直接露天焚烧,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

2016年农业部、财政部在《关于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9号)中,列出全国10个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辽宁省位列其中,排位第四。

环保部等国家部委近年来一直监测各省秸秆综禁烧情况,辽宁省秸秆焚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情况不容乐观:2017年2月份有210个秸秆焚烧火点,排在全国第1位;3月份有157个秸秆焚烧火点,排在全国第3位,;4月份有10个秸秆焚烧火点,排在全国第7位。推进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可有效根治秸秆焚烧问题。

2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实施成效

2.1 技术模式

历经十几年的实践,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不断创新,从开始的高留茬少耕覆盖技术模式、碎秆少耕覆盖技术模式和整秆少耕覆盖技术模式,发展到近年点推广的碎秆(或整秆或高留茬)免耕覆盖技术模式。

各地根据项目实施区的地理、气候、秸秆利用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辽西北地区及中部地区重点推广聚土保墒型和培育地力型保护性耕作技术,即以碎秆免耕覆盖模式为主。在辽东山区重点推广减流保土型保护性耕作模式,即以整秆免耕覆盖和高留茬免耕覆盖模式为主。

碎秆免耕覆盖技术模式的工艺路线为: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春季免耕播种深施肥—药剂或人工除草—中耕。

整秆免耕覆盖技术模式的工艺路线为:玉米成熟人工收穗或机收时只摘穗不粉碎秸秆—春季免耕播种深施肥—药剂或人工除草—中耕。

高留茬免耕覆盖技术模式的工艺路线为: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并留茬(20~30 cm)越冬覆蓋地表—春季免耕播种深施肥—药剂或人工除草—中耕。

各种技术模式都配合深松作业。根据土质情况,每隔2~3 a深松1次。初次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应先进行1次深松。

2.2 实施成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减少秸秆焚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节省耕整地等多项作业费用,提高工效1倍以上。各示范区的统计数据表明,节省作业费20~30元/667 m2,增产粮食40~60 kg/667 m2,增收节支100~150元/667 m2。

3 推进辽宁省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保护性耕作广泛应用现代化农机设备,连片耕地作业时优势明显。有些项目区土地流转速度慢,土地分散经营和单户耕作时,保护性耕作短期收益不明显,影响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建议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使项目实施区地块连片。endprint

與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现代化程度高,使用的农业机械较多,主要有还田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深松机、灭茬机、旋耕机、联合整地机、机载式植保机等。农业生产对机具的质量、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且不同地区、不同地块对农业机械有不同要求,这就需要研究适合各个地区农艺要求的配套机具。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研制适合不同农艺要求的配套机具,既满足主流的大地块耕作要求,也要满足非主流的小地块耕作需求。

新型免耕播种机价格昂贵,不利于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在各地快速推广。建议政府支持更多的企业生产该类产品,形成市场竞争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使广大农民及农机合作社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同时,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促进项目区农民积极购买。

4 结语

进一步推进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通过示范推广让更多农民认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与先进性,并使其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辽宁省五成以上的耕地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提高降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仲景.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1(10):00104-00105.

[2] 商彩霞.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2016,1(9):00115.

[3] 解文艳,樊贵盛,周怀平,等.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1(11):60-67.

Abstract: Straw return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can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solute the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control sand storm and keep ecological bala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echnical mode and effect of implement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mo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hole province.

Key words: conservation tillage; straw retur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nd storm control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生态环境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