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场三位传承人演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17-10-25 18:12宁红霞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

宁红霞

【摘 要】广西文场的唱腔是文场艺术的灵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刘玉瑛、陈秀芬、叶春桃三代文场传承人的演唱艺术,发现善于演唱文场传统曲目的刘玉瑛“坐地传情”的演唱风格具有时代性和地域特色;陈秀芬在此基础上把文场清唱搬上舞台,丰富了文场戏表演,并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和创新;叶春桃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形成端庄大气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广西文场;演唱艺术;刘玉瑛;陈秀芬;叶春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57-03

广西文场是流行于桂北地区的一种清唱剧,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文场音乐的主体是唱腔,其突出特点是音乐与语言的高度结合——声由字出,字腔合一,通过细腻的唱字润腔,产生具有浓郁桂北特色的音韵美。本文通过研究三位传承人的演唱艺术,可以从中体会到广西文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唱腔特点和时代特征。

一、刘玉瑛的演唱特色

刘玉瑛(1921—2009)是文场“瞎派”的代表性人物。她童年因病失明,16岁开始跟随文场盲艺人黄培青学习演唱文场。新中国成立后,黄培青病故,她改嫁文场艺人蒋顺芳,并成为其文武玩子班的骨干。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形体表演,刘玉瑛只能以“坐地传情”的“坐唱”形式,追求极致的唱腔,强调和突出演唱风格和韵味,以此吸引观众。她的表演细腻传情,特别擅长演唱情绪较悲哀的苦情戏,代表曲目有《贵妃醉酒》《武二探兄》《韩英见娘》《五娘上京》等。

通过研究刘玉瑛的演唱录音可知,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属于“自然高”,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发声训练就可以演唱极高的音,是万里挑一的好嗓子。她的音色清脆、明亮,音域很宽,用大小嗓并用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低音区结实、高音区高亢嘹亮。通过音频资料对比可以发现,在如今的广西文场演唱与教学中,越调《双下山》一般定调是G调,但刘玉瑛演唱的是A调;小调《骂玉郎》一般定调G调,刘玉瑛演唱的是上小三度的降B调;滩簧曲目《贵妃醉酒》如今一般定调为C调,但刘玉瑛演唱的是上纯四度的F调,最高音到了小字三组的D。

在演唱技术并不太成熟的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得不承认,劉玉瑛的演唱技术是非常厉害的——她能发出金属般明亮、结实且具有超强穿透力的声音,音调之髙,音域之宽,尤其是她的高音,现在听来还是让人感到非常震撼。陈秀芬说:“你都不知道她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刘玉瑛的演唱突出体现了“瞎派”艺人的演唱特点——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特别追求唱腔的极致、带有炫技的成分。

刘玉瑛是当时著名的文场盲艺人,她演唱的传统文场曲牌、清唱剧是最多最全面的,她的唱腔带有浓郁的广西文场韵味,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然而,在今天看来,刘玉瑛的演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如她的喉头不够松弛,使得高音不够圆润、柔和,听起来过于“刺耳”;“坐唱”的表演形式过于单一,让人一听就知道“很有些年头了”。

二、陈秀芬对刘玉瑛演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陈秀芬于1959年考上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刘玉瑛同时被聘请为该班的专业教师。陈秀芬正是在刘玉瑛的口耳相传下学会了文场四大调和几十个小调。2012年,陈秀芬被文化部授予“广西文场国家级传承人”称号。

(一)演唱上的传承与创新

在校期间,刘玉瑛一板一眼地教会了陈秀芬几十个文场传统曲目。刘玉瑛在教学中非常严格,不允许学生唱错一点点,行腔咬字、装饰音、小花舌等演唱技巧,她都毫无保留地口传心授,这为陈秀芬的演唱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尽管文场一直是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没有太多的发声训练。陈秀芬为了让自己的演唱技术得到更大提高,曾多次向声乐演员虚心请教科学的呼吸及发声方法,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她总结出“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的呼吸方法,这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所要求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呼吸支持,陈秀芬的声音听起来甜润、优美、细腻。

越调是文场基调,越调《陈姑追舟》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唱的曲牌唱腔。《陈姑追舟》共十六句,上下两句对应,旋律流畅朴实,节奏缓慢,全是舒缓、委婉的叙述,曲调听起来显得有些单调,要唱出彩不容易。从小在叔叔家耳濡目染学会了“越调”的陈秀芬,在刘玉瑛认真指导下,唱得更加规范了,入校第二年就与老师同台演唱该曲。

1963年,王仁和改编了越调《陈姑追舟》,使得新的唱腔既有戏曲的起伏和曲折,又保留了文场委婉、悠扬的韵味。陈秀芬在王仁和的指导下演唱了新版《陈姑追舟》(文场戏),并在榕湖饭店表演给朱德、郭沫若等首长看,得到了首长们的肯定。王仁和总结的十六字诀“以心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让陈秀芬真正学会揣摩人物,用心演唱。

多年来,追求完美的陈秀芬不断揣摩越调唱腔,将只有上下两句对应、旋律流畅朴实,且长于叙事的“越调”唱得绚丽多姿、千变万化,被业界誉为“越调王”。

(二)二度创作上的传承与创新

在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师从刘玉瑛学习文场的时候,陈秀芬才十来岁,还不懂得如何“用心演唱”,只知道模仿老师。擅长演唱“苦情戏”的刘玉瑛在教陈秀芬演唱《五娘上京》的时候,要求她唱得越悲越好,还要求在演唱中哭得很伤心。1982年3月,苏兆斌对《五娘上京》的剧本进行改编,何红玉对其曲调进行改编,改编后的《五娘上京》有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且高潮迭起,赵五娘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悲愤的一面。用心演唱的陈秀芬把这位贤惠、善良、坚强,同时又具有反抗精神的新“赵五娘”演得更加形象、感人,该剧最终获得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南方片)作词、作曲、演唱三个一等奖,并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公开发行。

陈秀芬的《贵妃醉酒》和刘玉瑛的相比,用C调演唱(比刘玉瑛低纯四度),音调上让人听起来更舒服,不高不低,在女声演唱最舒服的音域范围内;节奏较之更平稳缓慢,听起来更从容;人物情绪的对比更明显;表演方式也从“坐唱”改为“走唱”。此外,陈秀芬更追求唱腔、舞台表演与人物形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非常注意拖腔的处理及润腔技巧,把杨贵妃从得意洋洋到心灰意冷的心情描绘得生动形象,并通过优美、柔和的唱腔及细腻的润腔技巧,把杨贵妃的高贵气质和柔情似水刻画得入木三分。endprint

此外,为了让听众听得清楚唱词,陈秀芬有时会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稍加改动,使得咬字行腔更符合桂林话的声腔语调特点。

(三)表演上的传承与创新

文场是一种清唱类的曲艺形式,以刘玉瑛为代表的“瞎派”文场艺人多采取“坐地传情”的“坐唱”表演方式。1959年,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要求学员们在进行曲艺唱功训练的同时,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陈秀芬是把文场清唱搬上舞台的第一代专业演员。

1959年,15岁的陈秀芬开始跟随刘玉瑛学习文场唱腔,同时跟随桂剧艺人杜宝华、苏芝仙、林瑞仙等人系统学习戏曲的“四功五法”,练习腰功和劈腿,学习“起霸”及彩调花扇等,并通过移动的蜡烛来练习眼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以及一双会说话、会传情的眼睛,在台上的演出也越来越自信了。

陈秀芬“浑身是戏”,是因为她多年来善于向其他姐妹艺术如桂剧、彩调、京剧学习,向其他优秀演员学习,并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演唱经验,不断探索最合适的表演方式。陈秀芬说:“我们的‘唱、念、做、打也不是完全照搬桂剧的程式化,我们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文场是曲唱表演,比较贴近生活,因此在演文场戏的时,候我还是运用了自己的手、眼、身、法、步来表演,并且注意融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比如,为了让观众听懂她的道白,陈秀芬就加入了曲艺的道白方法,并且注意眼神的运用,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表现喜怒哀乐。她在68岁时仍然能把《陈姑追舟》中陈妙常逃下山时欢快、愉悦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把《西厢记》中的红娘演绎得憨娇可爱,那一阵风似的碎步小跑颇有京剧花旦的韵味;演绎《五娘上京》中的赵五娘时,从道白到表情、动作,展现了桂剧青衣的功底;把《王婆骂鸡》中市井小百姓的泼辣和执拗,刻画得入木三分;演唱《数菩萨》的时候,其表情活灵活现,眼睛神采飞扬,仿佛是一位20岁的姑娘在演唱。

陈秀芬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特别擅长演唱文场传统曲目及剧目,形成嗓音甜润、唱念清晰、表演生动、韵味醇厚的文场演唱风格。

三、叶春桃对陈秀芬演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990年5月,叶春桃考入广西艺术学校声乐曲艺班,陈秀芬则担任文场传统曲牌和传统曲目的任课老师。2008年,叶春桃拜师陈秀芬门下,成为陈秀芬真正意义上的徒弟。2015年,叶春桃被广西文化厅授予“自治区级广西文场传承人”称号。

(一)演唱上的传承与创新

陈秀芬承袭了刘玉瑛的教学方法,把所有的文场传统曲牌和传统曲目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叶春桃。叶春桃就读的是声乐曲艺班,而陈秀芬当年就读的是文场戏曲训练班,两人在求学的时候所学的虽然都是文场演唱,但是陈秀芬同时系统地学了戏曲身段表演,而叶春桃则更偏向学习声乐演唱的科学发声方法。为了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审美需要,叶春桃博采众长,演唱了许多新编文场曲目及末伦、零零落、桂林渔鼓、广西大鼓等其他曲艺,并在演唱上融合了声乐演唱的方法及表现手段。

叶春桃胆子大、心思细、嗓子好、悟性高,天生就是唱曲的料子。师傅一句句教唱的时候,她会拿着笔做笔记,发现师傅唱的与谱面有出入的时候,她马上记下来,再唱给师傅听,请师傅指正。叶春桃认为,文场的韵味仅仅依靠曲谱是不能准确表达出来的,她常常在演唱中加入“气声”,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加软糯、柔美而清新。在演唱方法上,叶春桃与中国声乐的演唱更接近——深沉绵长的呼吸、连绵悠扬的声音、朴实真切的情感表达、含蓄内敛的表演方式。她的声音既有声乐演唱要求的通畅、松弛、宽泛、圆润、集中、有穿透力等特点,同时又有文场演唱要求的婉约、质朴、柔美、传神、亲切等特点。

除了演唱传统文场曲目,叶春桃演唱的其他曲艺种类及新编文场曲目,都得到国内曲艺界专家的认可及观众的喜爱。1995年,叶春桃参演的壮族末伦《漓江行》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随后,她演唱的桂林渔鼓《热血金穗》在第三届全国曲艺节展演上获得好评;2010年,叶春桃携广西大鼓《寒梅凝香》参加在南宁举办的青年演员大赛,获得曲艺类表演一等奖;由叶春桃演唱的《漓江花雨》《五娘上京》《贵妃醉酒》等广西文场曲目多次受邀参加各类重要演出。这些剧目基本上都由师傅陈秀芬导演,無不凝聚了陈秀芬的汗水和辛劳。

(二)二度创作与表演上的传承与创新

叶春桃认为,曲艺表演最重要的还是唱腔,身段表演只是辅助,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即使是演唱同样的曲牌也会有千差万别,装饰音的使用也会因人而异。在表演上,叶春桃并没有像师傅陈秀芬那样受到过太多专业的戏曲基本功训练,更多的还是靠陈秀芬手把手地教。

叶春桃在演唱《贵妃醉酒》的“西宫夜静”时,一开始也是按照谱面演唱,唱得比较直白,陈秀芬告诉她,杨贵妃的身份高贵无比,要表现出她雍容华贵的气质,就不能唱得这么“直白”,要通过气息的处理,运用滑音的润腔手法委婉地唱出来。此外,该段表现的是“夜静”,要唱出静谧的意境来,就更不能唱得大声、直白。尽管叶春桃是在陈秀芬口传心授下学会演唱文场传统曲目《贵妃醉酒》,但是陈秀芬的身形比较娇小,声音甜润、明亮,叶春桃身形较高大,声音软糯、柔美,两人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

随着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坐唱”“走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叶春桃认为,太多的戏曲程式化表演无法突出曲艺表演的特点——以唱腔为主、表演为辅,过多的戏曲表演动作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叶春桃在演唱文场或为他人排练文场节目的时候,常常会加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舞台背景及五彩斑斓的灯光来营造美好的意境,并丰富文场的表现形式,例如,加入伴舞,将一人独唱变成众人表演唱,坐唱改走唱或表演唱等。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叶春桃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点,即柔美传情的唱腔,纯正亲切的咬字,端庄大气的台风,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表演方式。

四、结语

通过研究三位广西文场传承人的演唱艺术,我们可以发现,刘玉瑛作为“瞎派”文场的代表性人物,擅长演唱文场传统曲(剧)目,采用“坐唱”的表演方式,突出唱腔来传情达意,非常具有时代性和当地特色。

陈秀芬传承了刘玉瑛所教授的所有传统曲(剧)目,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曲(剧)目有所改编,并大胆运用桂剧等戏曲的表演方式来为文场演唱服务,大力发展了文场戏表演,她是把文场清唱搬上舞台的第一代文场艺术家。

叶春桃在传承陈秀芬所教授的文场传统曲(剧)目的同时,借鉴中国声乐演唱的发声方法,演唱了许多文场新编曲目,并学习了其他广西曲艺种类,形成了端庄大气的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阳云飞.广西文场演唱风格的文化意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2]何红玉,苏韶芬,小敏.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广西文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
勇毅执着的追求 坚实丰厚的建树
——郭克俭《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评介
民族音乐演唱艺术的历史变迁探究
初探声乐演唱艺术的情感控制
陕北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略谈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