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供给侧改革探析

2017-10-25 21:08王库肖静刘彦均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整体

王库+肖静+刘彦均

摘 要经济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对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人才质量与结构的新要求,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价值纲领。当前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空洞化、途径方法单一化、管理评价异质化导致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中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还存在深层次矛盾与冲突,有必要从教育供给侧整体推进学校德育体系治理结构、制度结构、课程结构变革,以全面提升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的供给质量。

关 键 词学校德育;体系建构;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00-04

作为世界闻名古国,中国具有深厚的德教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充分体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以国家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需求为根本,以结构调整为路径对教育供给的系统变革。我国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供给变革经历了整体德育理念探讨、理论一体化形成、实践研行变革,从“泛政治化”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到反映德育学科自身建设理念与德育基本理论问题变革;从知识、技术、制度、他主的工具德育到文化、生态、生命、自主的价值德育变革;从德育工作基本经验研究到学校、家庭、社会,小、初、高学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的协同推进,关注德育实践力提升。[1]我国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供给侧改革不断在深化发展。

一、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有学者通过对道德本质与内涵的分析认为:道德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也是以一定善恶观为指导、以追求善(包括德情、德性、德行)为指向的社会价值体系。道德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体,促使人在道德立身的基础上协调好其与自然、他者、自我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美好发展。道德教育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社会影响性,需要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整体建构,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就是要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2]

当前学校德育主要形式还在于狭隘的道德教学,以知识性德育为价值追求,具有较为明显的工具价值性,学校德育场域结构失衡、内容体系抽象、他主性教育明显,网络社会、现代传媒、全球化、现代化、价值多元和社会问题等成为当前德育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3]亟需对我国碎片式、工具化割裂的学校德育体系进行整体构建,以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整体体系,亟需实现整体德育模式变革。整体德育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为基础,以课程德育、研行探究为载体。将德育融于学生生活、学生发展之中,以网络化、信息化、协同式的技术与手段,实现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

教育是人力资本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因而教育也是最根本的“供给侧”改革因素。[4]推进学校德育整体建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建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各方对人才培养的德育要求,充分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加强对学校道德教育整体建构的供给体系的系统改造、提升、再建构。

二、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供需现状与问题

对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的需求,笔者认为根据主要需求主体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国家层面以立德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领、以中小学生守则为基础,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德智体美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校层面需求是满足国家层面需求与满足学生层面需求,是对二者需求的匹配与调和。学生需求层面代表教育消费的直接消费者,是学生主体认知、情感、行为的教育满意程度。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对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的需求是全面、多元、个性化的,是基于德育论、德性论为基础的德情、德性、德行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的动态体系。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学生层面,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教育消费需求的现状并不乐观,本应目标匹配、结构匹配、质量匹配的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的教育消费需求,变得矛盾重重,甚至难以调和。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空洞化、途径方法单一化、管理评价异质化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的供给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学校德育目标内容供给空洞化

在当前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供给体系中,道德教育还存在普遍的空洞性,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停留于知识的传授,目标引导分层不具体,学生理解与认同普遍较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指导于行实效性不高;第二,道德教育以学校为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缺乏协同性,在内容上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缺失,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与内容缺乏连贯与系统性,学校德育知识性、理想化的教学与社会的道德现状存在一定的失衡,使得教育内容空洞。

(二)学校德育途径方法供给单一化

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他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学校道德教育在供给途径与方法上,仍大多沿用知识学习的教学路径与方法,学校道德教育仍依靠任课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把道德教育作为知识性的背诵、考试,学校德育的场域仍大多停留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堂外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引导与建构。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 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导致道德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与道德行为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5]

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单一化明显,依靠学校德育的单一主体,难以形成多元的教育供给路径与分层教育的教育方法。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路径不能在道德教育中失衡。推进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建构的供给改革,亟需明确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途径与方式,与学校德育形成相互衔接的主体协同、内容共融、效果共享的整体体系。以家庭、社会、学校的德育共同体推进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的供给变革,推进德育路径与方式向生活德育的情景式感知教育、研行式的实践行动教育、主体中心转向的自我探究教育供给转变。

(三)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供给异质化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信息诊断和反馈功能等,对于德育活动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性教育的德育路径与方式,导致德育评价的异质化,“不闹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为德育评价的重要标准,注重学校德育结果性评价,忽视学生过程性的生成评价。道德评价的导向功能异化成学生墨守成规,成为规规矩矩的老实人,并且在德育评价中这样的结果性不断得到强化,不闹事的学生成为榜样、学习的楷模,在信息诊断与反馈中,学生德育的主体性成为他主教育、被动教育、工具教育,道德主体的主导性难以彰显。道德主体是在道德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与道德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与发展的,培育与倡导以体验和实践为核心的德育观念,是学生道德主体生成与发展的基本前提。[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纲领,亟需改变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中的知识导向性的异质化,回归实践的德育、生命的德育、内生的德育。

三、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的供给改革探析

解决学校德育体系供需深层次矛盾,一方面需要全社会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供给侧改革还应在结构端下功夫,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保障优质供给、多元供给,为学校德育需要提供整体建构的高质量供给选择。谈供给侧改革不能脱离结构性,所谓结构,就是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结合方式、相互关系。[7]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应在治理结构、制度结构、课程结构进行供给改革。

(一)学校德育治理结构匹配完善

学校德育作为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依据教育治理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手段推进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8]教育治理强调多元教育主体的教育协同互动。这里,行动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行政领导、外部代理人等学校改进范式的设计者和参与者。[9]以教育治理构建内外部学校德育共同体是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供给侧改革迫切而有效的路径,其关键在于内外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完善。

在外部治理结构上,突出社会、家庭在学校德育共同体整体建构中的重要主体性,构建系统性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整体德育体系。同时在三位一体的德育共同体构建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通三位一体的信息孤立,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的信息共享、过程共管、育人共治。以社区教育为载体,突出社会德育的实践育人、研行育人重要性,创新社会德育的育人模式、改善社会德育的育人环境,使社会德育成为学校德育整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家庭德育的实效性,转变家庭德育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学校仍然是德育的重要场域,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处于德育共同体的核心,是协同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重要主体。学校德育在结构体系变革中,注重小、中、大学校的德育体系系统协调性,中小学学校德育可以与高等教育开展项目式的德育研行,推进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建构形成。

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建立服务型、扁平化、分级式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学校管理人员、教師、学生、家长教育主体的协同互动。在内部治理结构变革中,转变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被动地位,突出强化、培育、发展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关注每一位学生道德发展,尊重学生意愿与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道德发展生成性引导。使学生自主生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能力,从而实现对道德价值的追求。

(二)学校德育制度结构系统再造

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的要素包括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而制度结构贯穿各要素,通过制度结构系统实现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中各要素的有效运行,据此,制度结构的优化程度与完善程度是制约学校德育整体建构各要素高效运行的基础与保障。

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空洞化、途径方法单一化、管理评价异质化等现实的学校德育困境还需要在学校德育的制度机构系统供给侧进行深化改革。在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制度保障中,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与分层落实的关系,注重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积极构建更加具体、科学、可行,重在实践推进的制度体系。在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制度保障中,强化知识德育、生活德育、研行德育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榜样示范、志愿服务、行为训练等方式,重在保障德育主体行为的塑造与改变。在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的制度保障中,把握方向性、科学性、内生性管理与评价原则,以学生内生性评价制度为基础,重构有效激励、引导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践行。

(三)学校德育课程结构全面优化

课程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与载体,承载着价值引领、理想信念、社会研行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德育目标达成。课程结构指构成课程的要素与要素的组合。课程结构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基础性、多样性,一方面是构成课程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是课程要素的匹配组合。

道德是一种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从不同维度看,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行为教育;从不同层次看,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意识教育、道德知识教育、道德智慧教育,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道德意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贯穿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各个方面,并且使道德成为一个整体。[10]依据小、中、大学校的特点、结合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内容要求,全面优化学校德育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域教育特点、不同的年龄特征实施教育内容分层细化,提升课程结构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薛栋.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89-93.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

[3]班建武.“十一五”期间德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总结[J].教育科学研究,2011(7):67-75.

[4] 张国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问题[J].基础教育,2016(1):1.

[5]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报,2005(10):63-67.

[6]张宏宝.学校德育主体性变革的整体逻辑及实践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6(8):32-34.

[7]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74.

[8]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9]楚旋.学校改进范式的要素分析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0(Z2):59-63.

[10]江畅.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17(1):11-1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整体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