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十九中

2017-10-25 21:50宋焘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仁爱南昌学校

宋焘

朱毛智,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教育部“朱毛智领航校长工作室”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库成员,全国中小学领航校长参训学员,华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大学特聘研究生導师,南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012年9月,朱毛智调任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在这所曾两获“红旗学校”称号的南昌市老牌名校里,开始了“爱在十九中”的全人格教育探索之路。南昌十九中是南昌市老牌名校,其“仁爱”思想根基深厚,加上红旗学校本身的“敬业、淳朴、拼搏”精神,让朱毛智校长觉得南昌十九中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以深耕“仁爱”文化为基础,培育师生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使“爱”流淌在校园,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课程“超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朱毛智校长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其本质,塑造健全人格。因此我们的育人观念应该从培养精英转变到关注全体、从注重获取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创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他倡导的全人格教育着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据此,朱毛智校长带领老师们开设了“课程超市”,其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是,“课程超市”开设后火爆异常,学生们在其中充分享受着“购买”课程的乐趣,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目前,学校已开设了“英语影视欣赏”“毛衣编织”“旅游地理”等22门课程,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走班形式的选修课。学校一直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因此大力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如今足球、排球、篮球等课程已形成特色品牌,深受同学们欢迎。2014年,学校开始在高一年级开设游泳选修课,让每个高一新生都能学会游泳。除了这些生动活泼的课程,学校还积极开展如“动漫对中学生的影响”“中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中学生对课外书籍选择调查”“南昌市名小吃地图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纳入学校必修课程计划,且在全市率先自编了研究性学习教材。

南昌十九中的“课程超市”通过课程重构及学科重组,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观察中学研究。由于“课程超市”的丰富性、多元化和自主性,让学生关注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是知识系统;着眼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是解题能力;着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不仅是学科能力;着眼学生未来的学习,而不仅是为了分数,因而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落实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课程超市”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种手段,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

社团活动:放飞学生的青春梦想

“全人格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现价值,发掘潜能。基于这种认识,朱毛智一直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借此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帮助学生发现并培养特长。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利用优势资源扩大社团规模,规范社团的运作。

目前,学校从师资现状出发,开设了广播站、文学社、英语角、文学社、动漫社、摄影社、羽毛球社、男女篮球队、排球队等17个社团。每个社团有工作规程,有固定的活动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并及时进行成果汇报,让社团组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这些社团组织的发展,既发挥了其对学生的积极导向作用,又实现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而今,南昌十九中的DIY社、舞蹈社、轮滑社、动漫社等已在南昌市社团中小有名气。在“2014年南昌市首届中学生社团文化展示节暨中学生精品社团评选活动”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DIY社被评为“全市十佳中学生社团”,舞蹈社被评为“全市优秀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找到了播撒青春、放飞梦想的舞台,真正实践了“努力学习,快乐生活”的理念,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对此,朱毛智校长说:“我们希望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健全的体魄,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坚实、更自信。社团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这些素质的大舞台。”这些多彩的活动,确实很好地拓宽了南昌十九中学生增长知识和提升才能的途径,全面调动了学生们的精神力量,这也是“爱在十九中”全人格教育的题中之义。它使学生心理结构更为和谐完善,知、情、意诸因素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发挥了学生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力量,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习惯养成:助力学生的快乐人生

2012年9月,南昌十九中高中部新校区启用。其时,学校全体教师都没有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朱毛智校长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将“全人格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因为正如叶圣陶老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人。

由于高中部实行封闭式寄宿制,再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经过不断摸索,学校最后把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个方面,通过量化式的考核方法,鼓励式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形成了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时间优势?学校的办法是不断巩固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习惯。同时开展大量的学科教学竞赛,如汉字听写大赛、谷雨诗会、数学竞赛、英语听力竞赛、心理剧大赛、物理实验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在考勤纪律、卫生、仪容仪表、就寝内务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规范,出台相应制度。比如制定了精细严格的寝室管理制度:被子叠放整齐、被口朝南,桌椅摆放整齐,桌面无杂物,鞋柜台面无杂物,漱口杯摆放成一条线,劳动工具摆放在阳台一角,寝室无垃圾等。每个月进行“红旗寝室”评比,每个学期开展“文化魅力”寝室评比,并颁发奖状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逐渐养成了垃圾不过夜、人走关闭门窗水电、内务保持整洁、熄灯后不吵闹等生活习惯,营造了“洁、静、雅”的生活环境。

“全人格教育”主张立足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提升学生能力,引领学生思想,塑造学生品格,为学生成长培根固本,导航助力快乐人生。而南昌十九中对学生习惯养成的精细管理,让朱毛智校长一直积极推动的“无垃圾校园”建设得以实现,如今的南昌十九中墙面洁净,地面干净,物品归并合理整齐,班级管理有序,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文明之美、素净之美。

社会实践:引领学生迈进纷繁社会

2015年暑假,朱毛智做了一件震惊南昌教育界的大事件——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外出到南京、长沙开展“寻访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中,学生们穿着精心制作的班级文化衫,参观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弘扬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学生们通过参观南京天文台、长沙橘子洲头等众多和课文相关的行程,充分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由于是外出实践性的集体活动,期间有很多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矫治了学生身上普遍具有的个人主义倾向,增进了师生情感,弘扬了互助互爱的“仁爱”校园文化。

这次活动虽然是分批异地实践,但师生们表现出了同样的纪律性,师生之间相亲相爱,同学之间团结互助,行为文明。在“寻访足迹”,感受红色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向社会充分展示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感恩、仁爱、宽容”的校园文化。

“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组织实践活动?万一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我们不是没有担心,但教育不能因噎废食,有些事情该做的必须要做。况且,只要我们把所有问题都提前考虑周全,就能让‘万一无处可出。”朱毛智校长说,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做到的教育事项,也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015年7月2日晚,当载着“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的师生们的火车驶入南昌,当搭载着师生的大巴车驶进南昌十九中,当每个班主任收集完所有学生安全到家的信息,朱毛智和南昌十九中的全体教师们放下了高悬着的心。虽然从策划、宣传、组织、开展、实施、总结,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人、责任到点,但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幸运的是,他们的首次探索圆满成功。这给了朱毛智和老师们以极大信心。

这以后,南昌十九中一批批、一年年的社会实践都如期举行,并安全圆满结束,证明了在学生中推行社会实践是必要而可行的。

这次“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活动后,朱毛智又带领老师们在德育内容和形式上再次进行探索尝试,推出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如今,当你走进南昌十九中,会看到一个个穿着绿色小马褂的学生正各司其职,忙着手头的“工作”。对此有人会不解地问:“同学,上课时间你们不上课在干什么呢?”孩子们会骄傲地告訴你:“我们在进行校内社会实践。”

原来,这是朱毛智校长推出的另一个德育新举措。近年来,南昌十九中根据国家新课程要求,按照“自主管理、主动服务、自主学习”原则,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周安排一个班级进行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校各项管理。这些“管理者”,就是学生校长助理。他们负责全校的纪律和卫生工作,包括在食堂帮厨,在校内执勤,在菜地种植等。

一次行动往往比一百次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效果,因为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对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和珍惜,同时学会在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迎难而上。一位参加过校内社会实践并作为活动总组长的同学就这样说:“我从未得到过类似的锻炼,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竟有如此大的潜能。刚开始时虽然有一些心理障碍,羞于开口,但克服了这层心理障碍后,发现与他人交流沟通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快乐的。这次活动,是我一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校外志愿服务组,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走进贫困家庭,走进福利院,把仁爱内化于心、洒向人间。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以其实践性、体验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健全了学生人格,推动了“仁爱”校园文化的形成。

仁爱文化:推动学生走向海阔天空

在南昌十九中,人人都知道、能说出并真切地感受到“爱在十九中”,因为“仁爱”思想是他们的核心文化。“爱在十九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喜欢在十九中;二是十九中是有爱的地方。这是南昌十九中的口号和标识,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在“仁爱”的理念引领下,十九中已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影响着师生们的精神世界。十九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全校上下形成了一股“以校为家、校荣我荣”的“仁爱”和谐校风。

在南昌十九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走在校园里,不管是不是自己班上的学生,遇到老师都会热情问好。学校把教师们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当教师和他们的家庭遇到难处时,校领导总会和他们在一起共同面对,把最真诚的关心给予他们,让大家感受到十九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爱在十九中!

一个临近退休的特级教师在担任高三毕业班期间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要求她住院,但她每天输完液后就拔掉针头,坚持回学校给学生上课。没有对学校的爱,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可能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撞坏了行政楼茶几的玻璃,向班主任主动承认错误并愿意赔付,朱校长得知后表示“奖励诚信,不需赔偿”。这是对学生品质的肯定,更是十九中仁爱校风的体现。

子曰:“仁者爱人。”教师有了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们的“仁爱”之心,朱校长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邀请同学们一起共进午餐,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并经常回复学生短信提出的问题,还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励志贺卡等等。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朱毛智了解了学生们的需求和问题,在推出教育新举措时就更有针对性。

为了让“仁爱”思想入脑入心,学校组织学生在父亲节时制作微电影《爱要大声说出来》,以感恩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另外,逢年过节时,学生们都能自发地用发短信、制作小卡片等方式表达对教师和学校员工的敬意。同时,学校坚持组织慈善义卖,行善举、传真情、献爱心,弘扬“感恩、仁爱、宽容”的校园文化。

同时,通过“十九中身边好人”、“学雷锋”月、“网络人气大赛”、感恩节、“为高三学子加油”、“给学弟学妹送书”、成人礼等系列活动,树立良好榜样,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让“仁爱”理念在无形中得到固化。如此, 仁爱在心中,即使学生已毕业多年,但依旧“爱在十九中”,对学校葆有着深厚的情感。

《过去的中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错过了中学时光,要想再补救确实就有点晚了。”朱毛智对这句话感触颇深。在他看来,中学并不仅是人才输送带上的一个环节,而应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让学生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培养自己的志趣,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来,朱毛智校长就是这样始终坚持回归教育本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在“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理念探索的路上,躬行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仁爱南昌学校
南昌舰举行“大洋成人礼”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学校推介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