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当代中学生的双重影响及优化路径

2017-10-27 00:34周明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优化路径

周明星

摘 要 微信朋友圈虚拟社区是当代中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互动与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当代中学生具有双重影响。中学生微信教育优化可通过下列途径来实现:抢占微信朋友圈教育阵地,引导当代中学生积极话语权的表达;丰富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微信朋友圈模块化开发,拓展當代中学生视野;建立微信朋友圈多元互动机制,保证当代中学生社会参与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 当代中学生 双重影响 优化路径

信息传播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对当代中学生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影响重大,但利弊共存。探讨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当代中学生的双重影响及其路径优化,对推动当代中学生群体运用自媒体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信息传播中的微信朋友圈空间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多样,为微信用户们带来直观的视听感受体验,具有相对私密性。个体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各种动态,并接受好友的信息反馈。只有当多个个体均互为好友的情境下,各方的信息交流互动才得以实现。中学生个体多会依据友情关系、亲情关系或认知关系等,形成诸如“同学”“朋友”“家人”等不同交际群体。微信朋友圈信息存在“纯”度不足、“正能量”弘扬欠缺、当代中学生使用行为失范等问题,亟需相关部门进行干预,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信朋友圈的教育功能,提升当代中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技能与素养,不断为当代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一、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对当代中学生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1)满足当代中学生多样化情感需求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情感、归属的需要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相对枯燥单一,中学生主体希望进入自由开放的空间,渴望结识新朋友,希望得到关注,期望在探索中融入适合自己的“圈子”。微信朋友圈恰好符合中学生群体发展需要,多数中学生通过朋友圈发表评论,将思想观点、心情状态、兴趣喜好等内容与好友进行分享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关注与理解,借助微信朋友圈信息进行情感的表达,借此获得群体归属感。微信朋友圈具备的高度私密性,为中学生主体自由、大胆进行话语表达、情感传递创造条件,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增强同辈群体的互帮互助,为当代中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拓展当代中学生的视界

具有公开性与免费性特征的微信朋友圈具有海量信息,涵盖文章、音乐、新闻资讯、图片、视屏、生活信息等广泛内容。当代中学生群体通过微信虚拟空间将大量的知识与资料源源不断地输入,并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互动。不断更新的微信朋友圈,满足了中学生生活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开拓了当代中学生眼界。当代中学生主体从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出发,进行选择性的浏览与查阅,以微网络资料库为个人及社会发展服务,满足主体多样化的需求。

(3)推动当代中学生个性的张扬

微信朋友圈为当代中学生主体展现自我提供了空间,不同当代中学生主体扮演着不同角色,如传播知识与智慧的“学霸”、分享多样美食的“吃货”、爱好拍照的“自拍族”等等,当代中学生主体在微信朋友圈生活可谓“千姿百态”。通过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来尝试各类现实无法实现的想法,个性较强的当代中学生主体可以通过多元方法进行个性化表达。每个中学生个体在微信朋友圈中都扮演着特定角色,并不断展现自己的“发光点”,并希望自己各种形式的“微语”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同。独特的帖子、别出心裁的动态、“古灵精怪”的内容表达等等,都是当代中学生主体性张扬、个性凸显的外化表现,且随着当代中学生主体对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增多,其个性化也将逐渐增强。

(4)实现中学生人际“网”的优化

微信朋友圈使当代中学生群体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互助等方面变得更加快捷便利,突破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微信朋友圈虚拟社区增加了不同职业、不同知识水平、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拓展了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空间,为大范围学习认知创造了条件。具有免费性的微信朋友圈降低了当代中学生群体交流互动的成本,为中学生主体更加积极主动进行交往创造了条件。此外,微信朋友圈可以通过信息的发布,实现信息主体间情感的有效交流、沟通、互动,不同主体间可以通过微信网络媒介进行社会关系的处理,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调整与优化。

2.消极影响

(1)微信成“瘾”消耗中学生诸多机会成本

现实生活中的部分当代中学生呈现出“早上不起床,起床就微信;微信到天黑,天黑又微信”[1]的状况,体现了微信热所导致的微信成瘾现状,但其发布信息内容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多数个体只为炫耀、打发时间、“开心一刻”、记录生活中的“琐”事等,而白白浪费掉本该用于学习的时间,这样机会成本就因不正确的选择而丧失。如部分当代中学生在课堂中查看微信朋友圈信息,让老师的课程讲授成为“耳旁风”,严重影响着中学生主体知识的学习与主体素养的提升。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图书馆、路上、床上等场所,“刷”朋友圈己成为必不可少的定势习惯,身陷朋友圈就会减少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时间,白白浪费了共同交流、进步、提升、完善的机会。

(2)增强当代中学生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指的是“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个体或群体对自身不利地位的感知,这种对自身利益处于劣势的内心感受,并非来自于绝对条件劣势,而是与他人进行比较的结果”[2]。“相对剥夺感”是社会化比较的产物,多数情况下是同辈群体比较的结果。多数当代中学生朋友圈中,同学朋友所占比重最高,“同辈群体效应”必然在相互比较中产生。如部分当代中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经常更新信息动态,“晒”自己吃、喝、玩、乐,“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内容,但部分主体的行为让朋友圈实现“变质”转向,使微信朋友圈空间成为秀豪华、互相攀比的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平台“晒”出来自己吃、喝、玩、乐的内容,甚至“添油加醋”,使微信朋友圈虚幻化。攀比炫富的不当行为更激化了当代中学生主体的虚荣心理,部分中学生主体费尽心机在朋友圈信息中塑造一个完美的“真我”,不能积极、努力地拼搏,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去创造“自我”,极易增强部分当代中学生主体的相对剥夺感。通过与他人多个方面的对比,中学生主体“忧上心头”,出现了不满、怨恨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其健康成长。endprint

(3)导致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混乱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世界,当代中学生可自由地使用微信朋友圈。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式下,多个主体运用微信朋友圈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多元化信息的传播、评论等。但层次不齐的信息源无法得到有效、全盘掌控,多元思想在微信朋友圈中交汇、交流、交锋中,影响制约着当代中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定型,中学生主体对大量不良信息的认知、抵御、辨别的能力相对不足。加上当代中学生正处于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能够自由地使用信息多元的朋友圈。微信朋友圈中充斥着国内、国外多种价值思潮,从不同层面影响着当代中学生主体的发展,如不适时加以正确引导、矫正、完善,就会束缚着当代中学生主体的发展。

(4)制约当代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当代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情绪丰富多变且处于不稳定状态。朋友圈信息是一种对外分享个人状态、表达个人情绪的平台。当代中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呈现出高兴、悲伤、胆怯、焦虑、抑郁等诸多情绪,多数当代中学生愿意通过朋友圈以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其中部分中学生主体通过微信朋友圈刻意放大自己情绪,把小事引起的不开心、不愉快扩大化,促使事态和情绪严重化,不能遵循情绪管理的内在规律,更不懂得如何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情绪的有效调节和控制。部分当代中学生遇到诸如情绪失落或者沮丧负面情绪时,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控制与管理及通过多样方式去实现视线转移,以达到不良情绪的宣泄,实现心态的积极转向的目的,而是第一时间借助朋友圈进行信息发布,易使负面情绪扩大化,会影响和感染到同辈群体等主体,多种“负能量”的聚集就会成为当代中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环境瓶颈。

二、运用微信朋友圈优化当代中学生培育的路径选择

1.抢占微信朋友圈教育阵地,引导当代中学生积极话语权表达

党和国家要结合具体情况,积极抢占微信朋友圈的教育沃土,充分利用好这一新时代的教育渠道,在具有虚拟性的土地上播种育苗,争取收获累累硕果。如在“互联网+”时代须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性与便捷性,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开展典型实践案例推广等。引导当代中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阵地多样化的教育,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吃透专题性的知识,挖掘思想教育精华。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微信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微信朋友圈的净化管理工作,过滤暴、恐、黄、毒等不良信息,对朋友圈成分进行精确识别与管理,科学引导当代中学生运用微信朋友圈进行积极的话语权表达。

2.丰富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内容,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关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断丰富微信的内容,如积极传播科、教、文、卫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有益成果,积极运用生活化、现实化的具体案例实现对当代中学生的有效感染,以多样化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形成对当代中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发以中国革命、社会建设、改革建设为经验背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历史素材,增强当代中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当代中学生积极奋进。积极运用微信朋友圈服务生活,营造积极舆论场,助力于各类社会参与等,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多个层面实现当代中学生的综合提升。此外,党和国家要善于利用微信朋友圈有效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中学生向榜样与典型看齐,倡导主流价值,明确中学生的价值意义与社会责任,防止盲从跟风,引导当代中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3.推动微信朋友圈模块化开发,拓展当代中学生视野

为了提高微信朋友圈教育的实效性,可推动微信朋友圈模块化教育的开展。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开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依据当代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设定可供选择的多种学习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设定具有教育针对性的特定模块,如思想理論模块、典型案例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红色史实模块、军事模块等,通过模块化教育防止信息的相互干扰,过滤冗余信息,实现专项教育提升。此外,还要积极运用微信朋友圈宣传外国优秀的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有益成果,推动当代中学生主体在与外来优秀思想的交流碰撞、相互学习中形成智慧的“火花”,在动态中实现当代中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思想的丰富和提升,防止“刻板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当代中学生的发展进步,以兼收并蓄的态度为当代中学生主体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微信朋友圈多元互动机制,保证当代中学生社会参与的正确方向

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信息的主体多样化,由于受教育水平、社会阅历、家庭背景、所处环境、个人的社会认知、个人身体人格的不同,当代中学生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呈现出“千姿百态”,不利于微信平台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应结合当代中学生特点,适时建立学校教育、家庭关爱、社会关怀、主体提升的互动机制,实现多个舆论场的对接,促进新生舆论力量的产生。通过各方反馈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引导,以多元融合的方法实现当代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力争实现微信平台教育的最大化。当代中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实现社会参与,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防止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现实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当代中学生的误导,明确当代中学生运用微信平台进行社会参与的正确方向。突破制约当代中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政治参与的藩篱,积极帮助身陷误区的当代中学生走出困境,打破传统观念与定式思维的瓶颈,规避不良信息,助力当代中学生的“阳光”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建国.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2] 张书维,王二平,周洁.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3).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优化路径
网站开发课程交互中朋友圈群体信任解决方案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