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2017-10-27 11:18李保森
出版参考 2017年4期
关键词:铁凝梁晓声

李保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

关键词:小说家的散文 铁凝 梁晓声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可以突出某种创作上的共同性,又能够以量的优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典型如赵家璧主编、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其在文学组织、出版和传播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延续至今,是为佳话。

当下,各大出版社依旧采用这一惯例,陆陆续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丛书,名目繁多,满足了不同阅读群体的文化需求。从文类角度来看,这些丛书尤以散文为盛。之所以如此,想来应该与散文所具有的轻便、灵活、亲切等特质有着密切关系。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

迄今为止,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刘庆邦、鲁敏、史铁生、林白、乔叶、徐则臣、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墨白、南丁、陈希我、王祥夫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据编辑所言,这个名单还将继续得到拓展,港台小说家的散文也将收入其中。可以说,这套丛书以“散文”之名,集结了众多当代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对于小说家而言,写散文并不是难事;对于读者而言,读小说家的散文却有别样的收获。

收入这套丛书的小说家创造了繁复多彩的小说世界,满足了不同读者对生活的想象,在虚构的天空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心灵的升华。但“成也虚构,败也虚构”,读者正是在无数个被编织而成的故事中萌发了对真实客观的渴求。同时,中国自古便有“知人论世”的文学解读传统,读者对作者抱有异乎寻常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既表现为对作者何以成为小说家(出身、知识构成、经历、个人趣味等方面),又表现为作者如何进行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等方面)。

而满足读者对作者的好奇心,阅读作者的散文作品无疑是一个最为便利的、最好的途径。因为散文的固有文类规范和精神,使写作者无论是描绘现实观感还是诉说心灵体验,都在不同层面上规定了“我”的必须在场,正如郁达夫所言“现代散文最大的一个特征即是处处有我”。散文是属于个人的文体,融合着写作者的经验、情感、思想和才华等个性因素,因此说散文创作是对写作者本人的人格展示,而阅读散文也就成为进入作家心灵世界的有效途径。如此来看,“小说家的散文”内在地表明了这套丛书的追求和特点:通过散文走进小说家,在真实与虚构的交相映照中更全面地呈现一个作家,呈现一颗开放的心灵、一个探索的灵魂。可以说,“小说家的散文”丛书的出版实践再次突出了散文文类与写作者之间具有的精神联系。

“小说家的散文”,注意到了文类之间的复杂关系,集中展示了小说家的另一副笔墨,既是对他们小说创作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小说家本人的一种有效呈现,就像这套丛书的广告所言:“在散文里,小说家们是藏不住的。在这里,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最真实的灵魂照面。”梁晓声的散文集《梦与醉》,既有他对自己家庭纷繁往事的追忆,也有他对社会、时代的思考,丰富立体地展示了这位小说家的精神姿态,读者则由此对这位以知青岁月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小说家更多了一份认识与了解。

“小说家的散文”,既显示了文类之间的区分,也显示了文类之间的混杂。不同的文类有不同的写作逻辑,规范着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著名作家韩少功就说过“想明白的写成散文,想不明白的写成小说”,而我们在他的散文集中确实可以看到思辨说理的轻快明丽。而小说家在写散文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一贯的创作惯性和思维方式渗透进去,这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散文在表达艺术层面上的出新,比如在收入这套丛书中的刘庆邦、阎连科等人的散文集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叙事的流畅感,因而读来清爽流利。

这套丛书不仅具有可读性,同时还有突出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些价值首先体现在散文自身所携带着的真实性、个人性之上,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篇章的写作内容之中。

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理论总结:“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申明了现代散文的现代特质,即个人性。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从文类角度对散文特性做出了深刻有效的阐释:“散文对于文类的瓦解同时包含了心理模式的再塑造。它使既有文类所携有的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开始失灵,经验和意识的秩序遭到了改组——总之,散文将拆除旧有文类的固定视域,从而使人们有机会得到一套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眼界和不同的事物组织程序”,点明了散文的泛文类性特征。这些认知在强化了散文的文类特质和精神,即自由灵活地表达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在散文中建构个人的心灵生活。这就是说,散文必须表现出一个人的胸襟与情怀,并在文体上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把“我”的烙印深深嵌入其中,才能为人所称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我们才可以把身份与表达之间的曲折联系通过散文建立起来,也才能肯定“小说家的散文”蕴含着的深远立意。

从具体内容来看,收入这套丛书的各个散文集,不仅有最为常见的叙事抒情散文,还有个人自叙、文学创作谈、演講稿、会议发言、游记等各种应用性文体。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使这套丛书在审美艺术呈现上有所减弱,但由此所展现而出的文类观念却更为可贵。也就是说,这一出版实践突破了散文既有的固定框架,改变了人们对散文的既有认识,扩大了散文的表现视阈,更新了散文的呈现方式,从而更好地展示了散文这一文类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宽泛性。在这些不同文体的散文中,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心灵密语、履痕足迹、精神漫游等人生构成,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予以呈现,由此展示了对象世界的多样性,而他们的“妙手著文章”更显示了散文的风格各异,即审美的多样性。

如收入于墨白散文集《鸟与梦飞行》中的《我的大哥孙方友》一文,从家庭情况、生活阅历、知识养成、创作经历、兄弟交往等方面记叙了同为小说家的孙方友的若干人生片段,饱含真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使作家孙方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对我们认识孙的文学创作及其作品无疑会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在刘心武的散文集《宽阔的台阶》中,也有作者与宗璞、从维熙、汪曾祺、王小波等人交往的叙述,让人侧目。这些作家所记录的文友来往、文坛交往,既反映了作家在文坛的活动情况,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呈现了作家的另一种面向。这些当然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文坛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在创作谈中,这些小说家不仅宣示了他们的文学观念,同时也透露了他们文学接受及影响,从而为研究这些作家小说创作的审美生成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阐释资源。比如徐则臣就在不同文章中交代了他的文学阅读情况,尤其强调外国文学对其创作上的影响,这为我们进入他的文学世界提供了有效的参照资源;刘庆邦的《小说创作的实与虚》《细节之美》等文,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由此获得的文学经验,讲述了他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他在创作层面上的尝试。如此融入自家心得体会的创作谈,自然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他的这些见解,当然可以视作进入刘庆邦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作为著名小说家,同时也是文学官员的铁凝,在不同场合的发言,透露了她对文学的独特认知,同时也显示了文学之于人类沟通的重要性;在周大新、鲁敏等人的散文集中,都有类似的创作谈,值得研究者关注和参考。

“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的出版实践具有多重意味,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对其进行探讨,比如写作者对世界的发现,身份与表达的关系,文类之问的对话等等。或许,这正是“小说家的散文”这套丛书充满生机活力的源头所在。

上述种种,都再一次说明了散文所具有的文类特质,即摇曳多姿的文类姿态、多元共生的文类精神和从容悠闲的文类品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凝梁晓声
锦句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梁晓声“报恩”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探讨
什么是文化
我见到了作家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