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业软实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2017-10-27 20:50李巍
军工文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强国实力制造业

李巍

提升工业软实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建设制造强国仍然是未来较长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球范围内,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却是共性特征。回顾世界制造强国发展史,工业软实力在工业化初期并未引起各国足够重视,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重视并提升软实力逐渐成为各国解决工业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比如,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充分发挥“创新”这一核心文化优势,完善创新机制和法律制度环境,始终占据全球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将高品质、高标准要求引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环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职业教育,逐渐塑造了“德国制造”良好的国际声誉。日本在二战后,以国家战略重塑产品质量,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以精益思想和精益制造支撑先进制造业崛起。

从我国情况看,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独具匠心”、体现的正是匠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精神。特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但一段时期内,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培育工业软实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欧美制造强国凭借创新潜力、品牌粘性、文化影响力等巩固竞争优势,并通过主导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等保持领先地位。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新台阶,必须把软实力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标准、人才、工业精神、规则话语权等方面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工业软实力不仅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更是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意义。

精心组织研究,凝聚工业软实力共识

正是基于对工业软实力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战略前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将“推动工业人文发展提升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确定为2015年-2016年度部重大软课题项目,并由刘利华副部长担任课题组长。部政策法规司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等研究力量,系统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部党组的充分肯定。苗圩部长要求做好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共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政策法规司又组织各研究单位对课题成果进一步提炼完善,并有针对性地征集了国内部分优秀企业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案例,编写形成《工业软实力》一书。该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苗圩部长担任编委会指导委员会主任,刘利华副部长担任编写组主编,两位领导分别为本书作序。作为以工业软实力为主题的开创性书籍,《工业软实力》一书凝聚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对于提升工业软实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软硬并举,共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软实力的成功培育不仅可以为提升硬实力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还可以成为我国制造业更好走向国际舞台的助推器。要充分认识提升工业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软硬并举,推动工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更好地把工业软实力建设内化于制造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中。

一是培育工业精神,涵养制造强国建设的文化基因。工业精神是工业软实力的内核。要强化创新精神,增强企业自主领先的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弘扬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要尊重契约精神,提升社会诚信和企业信用,提升品牌和服务意识,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提倡协同精神,鼓励企业问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打造中国制造整体競争优势。

二是改善工业治理,优化工业软实力建设环境。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要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引导各类资源投向制造业,形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要及时更新技术标准引导产业升级,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是改善工业治理,优化工业软实力建设环境。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面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的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国实力制造业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秦晋争霸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