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芍陂)古代水利工程考古调研报告

2017-10-28 10:20徐家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水利工程

徐家久

【摘 要】安丰塘古称芍陂,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组织修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2600多年以来安丰塘屡有兴衰,曾多次维修整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过8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2017年8月至9月,本人有幸参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丰塘古代水利工程进行的田野考古调查,现将本次的考古调查整理报告如下。

【关键词】安丰塘 水利工程 考古调研

一、历史背景

安丰塘位处安徽省寿县城南约35千米安丰塘镇境内,东接堰口镇,南邻保义镇,西接板桥镇。该塘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组织修建,比都江堰还要早300多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天下第一人工大塘”之称。《水经注》记载:“淝水流经白芍亭,积水成湖,故名芍陂。”后因隋朝在此地设置安丰县,又称芍陂为安丰塘。安丰塘的建立,为楚国的农业发展和国家的强盛,以及楚国末期定都寿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88年1月13日,安丰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3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灌排委员会召开的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安丰塘被认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年11月17日,安丰塘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二、芍陂变迁

安丰塘在建成时期周长约150千米,占地面积约960平方千米,蓄水量达1.7亿立方米,约在现今寿县淠河与瓦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安丰塘在修建初期在南端设五门亭作为进水口,北面分别并列设置芍陂渎和香门陂两座口门,作为灌溉输水口。由于该片区域东北、西北地势最低,便在东北设井字门,西北设羊溪门。五门亭、芍陂渎、香门陂、井字门、羊溪门五座口门配套作为控制性水闸,兼有灌溉和泄洪功能。安丰塘水源主要来自于山溪来水和子午沟引水(即今淠河干渠下游段)。安丰塘东面为积石山,东南面为龙池山,西南面为六安龙穴山,山溪来水就是把这三面山上流下的溪水汇集于芍陂。由于山溪来水较受降雨量影响,再加上上游拦蓄,来水远不能满足芍陂蓄水的要求。为此,孙叔敖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从此芍陂水源有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2600多年以来,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及行政区域变化,安丰塘屡有兴衰。据史料记载,东汉年间,因年久失修,陂废,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庐太守王景主持修陂。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刘馥开始扩大屯田,兴修治理芍陂。三国魏曹芳正始年间,邓艾兴陂修渠,鑿大香水门,开渠引水,直达寿春城壕,既用于屯田耕作之灌溉,也有利于漕运畅通。西晋武帝时期,刘颂任淮南相国时,为政清明,岁修芍堤,芍陂又兴。后西晋灭亡,连年征战,兵戈不断,芍陂又废。宋文帝元嘉年间,刘义为豫州刺史,镇寿阳,遣殷肃治陂,疏源通流,引淠入陂,芍陂又兴。梁陈年间南北纷争,芍陂又废。隋朝初年,赵轨任寿州总管长吏指挥治陂,开三十六门围堰,《隋书·赵轨传》记载:“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史,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倾,人赖其利。”

北宋年间,整修斗门,筑堤防患,曾获得灌田数万顷的效益。然而,上游水源的变动、萎缩和泥沙淤积,加上官府的腐败,经营管理不善,安丰塘一半被圈占为田,灌排系统荒废。同时受黄河泛滥夺淮的影响,水库作用逐渐缩小。虽修治工程技术比以前进步,原5座闸门改为36座,芍陂却缩小到占地约480平方千米,灌溉面积也仅有120~330平方千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开南北大运河,对黄河、淮河进行了治理。但是,由于黄河决口改道频繁,严重影响了河道走势,到嘉靖年以前,芍陂缩小到占地约157平方千米。隆庆年间,芍陂一带经济逐渐衰败,以至把隋代因芍陂水利而设置的安丰县都撤消了,形成无人管理,官僚、豪强、地主任意强侵的局面。明隆庆年间的芍陂占地面积缩小为157平方千米,灌溉面积约120~330平方千米。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颜伯殉主持重修工程,改36门为28门,并制订“先远后近,日车夜放”等灌溉用水制度,塘规民约日趋完善。乾隆年间,在今天的众兴集南0.5千米处塘河左岸兴建一座滚水坝,水大时可溢流,水少时可拦截入塘。至此,古塘的灌溉和防洪工程基本完备。现在孙叔敖纪念馆内还有《分州宗示》六禁:一禁侵占官地,一禁私起斗门,一禁窃伐芦柳,一禁私宰耕牛,一禁纵放猪羊,一禁罾网捕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安徽省水利工程处设计引淠入塘。经当时勘测,安丰塘长7.4千米,宽5千米,塘面积为37.4平方千米,堤顶高28.5米,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塘西塘北直至塘东皂口闸有堤,堤长29千米,实际灌溉面积仅53平方千米。安丰塘终于由原来的“周百许里”缩小到周长25千米的面积。“水源淤阻,塘堤颓废,蓄水之效,几已全失。”

三、工程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安丰塘这份历史遗留下来水利工程的修建。1950年,灌区成立了安丰塘水利委员会。1954年大水后培堤修闸,将环塘斗门28座合并为24座,加固众兴滚水坝,并对通往安丰塘的淠水进行了疏通。1958年,安丰塘纳入淠史杭工程总体规划,寿县县政府组织劳力15万人苦战四个冬春,开挖干渠和大型支渠39条,斗、农、毛渠达7000多条,相应建成大小建筑物1万多座;与此同时,还沟通了淠河总干渠,引来了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之水,使安丰塘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1976年,寿县县政府再次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及当地农民11万人,奋战两冬一春,从30千米外的八公山运来石头,自力更生修筑加固周长25千米的安丰塘大堤护坡及防浪墙,完成砌体工程6.6万立方米,使安丰塘蓄水量由5000万增至1亿立方米,安丰塘从而真正成为发展寿县商品粮基地的大动脉,受益达13个乡镇,灌溉面积达到420平方千米。

1988年,国家再次投资278万元,对安丰塘进行除险加固,把水库内的蓄水全部放干,用推土机将塘底深推一层,借以扩大库容量。同时用块石和混凝土垒砌、加固护坡。2007年,寿县人民政府针对古塘多年运行,一直没有得到彻底加固整修的实际情况,经多方筹资1.01亿元,对安丰塘涵闸护坡、防浪墙、堤顶道路等进行全面维修加固,灌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从此得到根本保证。2014、2015两年,寿县又投资370万元,对塘西、北两坡进行加固绿化,对塘周涵闸进行仿古改造建设,建成安丰塘景观小区。同时寿县抓住淠史杭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机遇,争得4254万元投资,实施了安丰塘杨西分干渠除险加固及节水改造。其建设工程包括分干渠现浇砼16.54千米护坡综合整治、6座支渠及分支渠进水闸和18座放水涵闸拆除重建、14千米堤顶混凝土道路新建和配套管理设施等,使安丰塘的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如今的安丰塘烟波浩渺,是淠史杭灌区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也是安丰塘周边人民群众饮用水的水源地,其塘面积为34平方千米,蓄水量可达8400万立方米,塘四周设有22座进放水闸口,灌区配套建有干渠2条、分干渠3条、支渠54条、斗渠151条、农渠298条,设计灌溉面积450平方千米,粮食年产量60余万吨,是寿县人民的“当家塘”。寿县之所以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芍陂功不可没。当代著名古建筑史学家罗哲文考察时曾赋诗:“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参考文献:

[1]顾应昌.安丰塘志[M].黄山:黄山书社,1995.

[2]安徽省寿县水利电力局.寿县水利志[M].[出版者不详],1993.

[3]安徽省寿县安丰塘文物保护规划,2017.

猜你喜欢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水利工程快速施工研究
水利工程招投标的特点与投标策略
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问题的研究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