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海马的基原与性状探讨

2017-10-28 16:41蒋超单锋袁媛刘富艳詹志来金艳赵玉洋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中国药典基原海马

蒋超+单锋+袁媛+刘富艳+詹志来+金艳+赵玉洋+黄璐琦

[摘要] 海马为重要动物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市场混伪品众多。为正本清源,对历代海马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照片进行考证,结合标本馆馆藏动物标本和药源调查,认为我国海马的基原应该是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 1901、棘海马H. 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 kuda, 1852、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 1814或日本海马H. mohnikei, 1853的干燥体。《中国药典》收载的刺海马H. histrix, 1856实为棘海马。并建议对海马性状进行修订,增加鉴别方法,以建立完善的海马质量控制标准。

[关键词] 海马; 基原; 性状鉴别; 中国药典

[Abstract] "Haima" (Hippocampus)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animal medicine, but many closely-related members of the Hippocampus genus are also used as Haima in particular regions. To investigate the real origin of "Haima", a herbalogical studies, particularly inpictures and photographs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re corroborated with seahorse specimens in museum, we confirm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Haima" in China Pharmacopoeia is origin from H. kelloggi, 1901, H.spinosissimus, 1913, H. kuda, 1852, H. trimaculatus, 1814, or H. mohnikei, 1853. The so-called "Ci Haima" is H. spinosissimus, instead of H. histrix, 1856. The paper also suggests to revise of "macroscopical identification" item and ad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Haima" in China Pharmacopoeia, which may improve quality controls tandards of "Haima".

[Key words] Haima; zoological origin; macroscopical identification; China Pharmacopoeia

海马为常用名贵中药材,除首次收载于1963年版《中国药典》时未载小海马(海蛆) Hippocampus japonicas Kaup外,此后历版《中国药典》均规定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H. kelloggi Jordan & Snyder、刺海马H. histrix Kaup、大海马H. kuda Bleeker、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 Leach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1-9]。目前中药市场上海马商品药源复杂,存在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棘海马H. spinosissimus、鲍氏海马H. barbouri、虎尾海马H. comes、吻海马H. reidi、太平洋海马H. ingens等10余种海马[10-11],极少见刺海马,与《中国药典》存在较大的差异。张朝晖等[12]对中药海龙和海马进行过本草考证,但未能判断历代本草著作中海马的具体物种。鉴于此,本文对传统药用海马品种加以考证,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1 本草考证

1.1 文献中对海马形态的描述

海马,俗称“水马”,最早出于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的水马项下,称:“交趾海中有虫,状如马形,因名曰水马,妇人难产者,手握此虫,或烧作屑服之,则更易如羊之产也”,其形态及功效与后世记载相一致,可知“水马”即现在所称海马。海马之名最早出自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谨按《异志》,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生西海”,此后海马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也先后记有水马或海马,但仅描述为属于鱼虾类,头如马形,长五六寸,颜色从黄到黑,无法准确判断其具体物种。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首次对海马有详细描述,称:“《注》中又引水马,首如马,身如虾,背伛偻,身有竹节纹,长二三寸,今谓之海马”,极为传神,可以断定所称海马即是现在海马属Hippocampus物种(图1)。此后本草对海马的描述基本类似《本草衍义》,仅大小、体色、产地具有区别。1959年出版的《中药志》首次记载了4种海马的拉丁名,确定海马的基原动物为克氏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与1963年版《中国药典》首载时一致,1977年版增加小海马(海蛆),此后历版《中国药典》均沿袭此规定(表1)。

1.2 历代本草中海马的产地和大小探讨

民国以前本草中海马的来源为南海或西海。“南海”自西汉以后均指今中国南海区域,西海在先秦史籍泛指西方海域,汉以后一般指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及印度洋西部等[35]。海马出西海的说法仅见于《本草拾遗》、《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拾遗》曰:“谨按《异志》,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生西海”,由于《本草拾遗》海马项是直接引述《异志》,根据其描述“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與《南州异物志》名称及内容相符,“异志”极有可能指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然而《南州异物志》记载海马产交趾,即今北部湾和广西北海地区,隶属南海,故此处西海有可能为南海之误。《本草品汇精要》引用《图经本草》,曰“生西海,大小如守宫虫”,但《图经本草》原文为“又有一种水马,头如马形,长五六寸,虾类也,生南海”,故此处也应为南海。《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称海马“生西海马海中,种亦虾属,一二寸长,细小形如守宫”,似乎为“生西海海中”、“海马生西海中”或“生西海中”的错讹。南海是我国海马类动物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资源丰富、产量大,是海马类药材的主产区,与历代本草记载的海马大小、体色、形态不同的结果相一致,可以初步判定海马药材主要产自南海海域。目前我国南海海域海马主要为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棘海马、刺海马,可能存在鲍氏海马、太平洋海马和虎尾海马等[13,36]。endprint

历代本草对海马大小描述不一,包括“大小如守宫”(《本草拾遗》)、“长五六寸”(《图经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长二三寸”(《本草衍义》、《本草蒙筌》等)、“长一二寸”(《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本草纲目拾遗》等),由于《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衍义》、《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均绘有药图,形态准确,故可以认为海马大小从一二寸到五六寸均有。我国1尺折合长度自南北朝以后一直为28~32 cm[14],无重大改变,故海马大小不同主要由种类或生长期不同导致,药用海马体长为3~20 cm,海蛆长度一般小于3 cm (表1)。

1.3 本草药图中海马的物种识别

1.3.1 本草图片中的海马物种 明清时期的本草多附有海马药图,其中以《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著述最早,《本草品汇精要》形态、比例最为精准。根据海马的主要鉴别特征[37](图1),对《本草品汇精要》、《金石昆虫草木状》、《本草原始》和《本草纲目》中海马的基原物种进行了识别。

《本草品汇精要》和《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的海马a和c均为大海马H.kuda,具体表现为:头大而深,冠略向后倾斜(图2特征6,18)、体宽,龙骨瓣突出(图2特征7,15),颊棘数为1,颊棘不高,略突出(图2特征9,17),体平、无棘刺,体棘和尾棘略凸起呈圆点状(图2特征8,16)。海马b和d均为线纹海马H.kelloggi,具体表现为:头大而深,中等高度的冠,冠前平坦呈平板状(图2特征1,10),颊棘不高,略突出(图2特征2)或呈刺状(图2特征 11),体窄,雌雄性个体龙骨瓣均不突出(图2特征3,11),骨环厚而明显(图2特征5,14),第4~7体棘有时略微突出(图2特征4,13),海马属符合此特征者仅有线纹海马1种。

《本草原始》中的海马e可能为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具体表现为:e具有典型的内钩状颊棘(图2特征20),头小而尖,眼眶处呈黑色,冠很低(图2特征19),体棘突出而短(图2特征21),由于e无育儿袋,为雌性海马,三斑海马1,4,7体环短棘基部的典型黑色圆斑有时完全不可见,除此之外其特征完全符合三斑海马。海马f可能为大海马H.kuda,其体色黑(图2特征25),冠高(图2特征22),雌性龙骨瓣依然明显(图2特征23),体平、体环和尾环无棘刺(图2特征24)。海马g具有日本海马的核心特征,包括体型小,体平而宽,吻极短(图2特征26),冠低,冠棘不明显而呈山脊状(图2特征27),具有此特征的海马为日本海马、棕海马H. fuscus和欧洲海马H. hippocampus,但棕海马和短吻海马仅产自地中海及西非海域,并且棕海马体型瘦小、欧洲海马有长而尖锐,不易忽略的眼棘,而海马g体型宽扁、无棘刺,故可判断g为日本海马。海马h可能为棘海马,主要特征为明显的冠,冠前棘发达(图2特征30),中等长度的吻(图2特征28),具有2根突出的颊棘(图2特征29),中国南海海域具有2根颊棘的海马有刺海马、鲍氏海马、日本海马和棘海马,但刺海马全身具有尖锐而发达的棘刺,吻很长,而鲍氏海马具有非常高的冠,该特征极难忽略,而海马h均不满足,故推断为棘海马。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中海马(图3A)头似马形,体扁平,尾部卷曲,其形类似海马,可以断定为海马属Hippocampus物种。《本草纲目》金陵本(图3B)形似虾形,与海马特征相差很远,可能为海马的后一条目“海虾”或再后一条目“虾”的图错入导致;钱蔚起本(图3C)与海马形态稍接近,但亦无法判断是否为海马;张绍棠本绘有海马和海蛆图(图3D),其图非常精准,为清朝光绪年间重绘,可以反映晚清海马用药品种。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判断《本草纲目》张绍棠本中的海马a为棘海马。首先,体环、尾环具有显著棘刺(图3特征6)的海马为棘海马、鲍氏海马、留尼旺海H.borboniensis、直立海马H. erectus、长吻海马H.guttulatus和刺海马,但鲍氏海马、刺海马均具有双颊棘,长吻海马颊棘为点状,留尼旺海马和直立海马均具有显著的鼻棘,海马a均不满足这些特征。海马a具有中等高度的冠,冠上有明顯的棘刺(图3特征1),具有突出的颊棘(图3特征2),中等长度的吻,无鼻棘(图3特征3),体宽,龙骨瓣突出,腹部有明显的棘刺(图3特征4),育儿袋狭长(图3特征5),与棘海马特征完全一致。标注为海蛆的海马b可能是棘海马,表现为体环、尾环具有显著棘刺(图3特征11),明显的冠,冠上有明显的棘刺(图3特征8),中等长度的吻,无鼻棘(图3特征10),可见冠前棘(图3特征9),唯一与之不符的特征是无颊棘,可能是海蛆体型小,棘刺不明显所致。

1.3.2 本草照片中的海马物种 建国前历代本草中仅民国陈存仁《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有海马照片[40](图4),均为海马属物种,尾部卷曲,其中海马a为雄性,海马b,c,d均为雌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海马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物种识别。海马a,b,c,d均无鼻棘(图4特征1,5,10,14),故均非刺海马,海马a冠略向后倾斜(图4特征2),颊棘不显著而呈圆点状(图4特征3),龙骨瓣突出而明显(图4特征4),体平,体环和尾环无棘刺,尾环略微突出(图4特征5),具有此类特征的仅为大海马。海马b具有典型的线纹海马的特点,其冠明显(图4特征6),颊棘突出(图4特征7),龙骨瓣不明显,有短棘(图4特征8),体环厚而突出(图4特征9),可以判断为线纹海马。海马c冠突出,有棘刺(图4特征11),由于其颊棘单枚,突出(图4特征12),故非鲍氏海马、刺海马或长吻海马,海马c无鼻棘,故也非直立海马,同时其体环突出,具棘刺(图4特征13),完全符合棘海马的特征。海马d具有明显的直而略微后仰的突出颊棘(图4特征16),结合其具有明显的冠,冠前平坦呈平板状(图4特征15),无颊棘,体环略微突出(图4特征17),推断海马d可能也是线纹海马。endprint

2 《中国药典》中海马基原探讨

2.1 刺海马基原探讨

从本草考证的结果可知,明以前本草所载海马基原为海龙科海马属动物,体长一般为10~20 cm,产于南海海域,不用日本海马;明代使用海马可能为大海马、三斑海马及线纹海马,所载小海马可能来自日本海马或棘海马(《本草衍义》、《本草品汇精要》);清代使用棘海马(《本草纲目》·张);民国以来使用大海马、线纹海马和棘海马等(《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历代本草未见使用刺海马的报道。而1977后历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海马基原均为大海马、三斑海马、线纹海马、刺海马和日本海马(图5)。

《中国药典》收录的刺海马是否为棘海马之误?1963年版《中国药典》颁布前主要本草对海马来源记载不一(表1),但《中国药典》海马基原与《中药材手册》的海马图及《中药志》相一致,可能受其影响。对同时代主要本草和动物学专著进行考察发现,所有著作中的刺海马均吻较短、无颊棘、冠前棘短小,应当是棘海马(图6 A~D);并且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检定机构、中药鉴定学家认可的刺海马照片也均为棘海马(图6 E~H)。进一步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本馆馆藏历史标本进行考察发现,所藏刺海马标本均为棘海马(图7),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所藏1932年采集于福建厦门(标本号46921),1955年采集于海南陵水新村(标本号32654)的刺海马标本最早,具有典型的棘海马特征。这些结果均表明,中国历史上所用刺海马实为棘海马。中国刺海马渔获量少,在亳州、安国、荷花池、清平等主要中药材市场中极少出现,而棘海马分布广、产量大,是主流商品海马品种,商户和用户均认为棘海马是《中国药典》中的刺海马。为进一步确证,经调阅1963年版《中国药典》起草档案文件,发现其核心参考文献为1960年版《中药志》,而《中药志》所载刺海马附图和照片具有典型的棘海马特征,为正本清源,保障海马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中国药典》海马基原进行修订。

2.2 海马拉丁学名与中文名

历版《中国药典》对小海马(海蛆)的拉丁名记载有误。H.japonicus为H. mohnikei Bleeker的异名,现已不用[47]。H. mohnikei通行名为日本海马Japanese seahorse,历代本草记载的小海马(海蛆)并非一个特定的种,而是体型小的海马,包括日本海马(图2)、棘海马(图2,3)和三斑海马等;H. kelloggi又称克氏海马,国际通行名为大海马giant seahorse,H. erectus国际通行名为线纹海马lined seahorse,而太平洋海马H. ingens体表线纹最为明显,常与线纹海马相混淆,H. kelloggi,H. kuda,H. erectus,H. ingens的中文名与英文名均不统一;大海马在中国古代本草指体型大的海马,并非指特定的种(图2),H. kuda并非是我国体型最大的海马,大海马之名也易与线纹海马误解,且目前H. kuda通行名为管海马spotted seahorse。建议《中国药典》对海马的基原修订为: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 kelloggi,1901、棘海马H. 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 kuda,1852、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1814或日本海马H. mohnikei,1853的干燥体。

2.3 海马属药用品种探讨

目前海马属有效种为41个[13],我国海域可能存在12种[48]。历史上,我国药用海马主产于中国南海,可能亦存在部分进口。《中国药典》收载5种海马可能是沿用《中药志》和《南海鱼类志》的记载,线纹海马、大海马、刺海马(棘海马)、三斑海马均与传统记载,用药习惯相符。然而,日本海马(海蛆)主产于我国山东黄海、渤海沿岸,《本草纲目拾遗》已明确记载古代海蛆不入药,其渔获海域也与传统海马产地不符,且其体型小,一般认为药效不佳,应对其做进一步的药理学验证。温莲珑等[49]认为,应结合市场调查结果及海马资源现状来完善或扩大海马药材来源至海马属的近似种。但目前海马属所有物种均已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随意扩大药源品种有可能导致濒危海马类群生物资源的进一步耗竭。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所规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公平获取”的目标和原则,以及海马“生南海”的用药习惯,应进一步评估海马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多态性、蕴含量及濒危情况,与海马药用消耗量相匹配,在确定疗效的基础上谨慎扩大新药源品种。除《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外,中国南海还分布有鲍氏海马、太平洋海马、虎尾海马,历史上还可能存在吻海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1955年,海南三亚收集,標本号49209),其中太平洋海马体型大,成体大者可达31 cm,符合临床以海马体型大质量佳的用药习惯,且药材市场上太平洋海马已占主流,在解决太平洋海马养殖的问题后,如能通过毒理学和药效学评价,建议《中国药典》海马项下增加太平洋海马为基原。

3 《中国药典》中海马性状的探讨

3.1 体长与体色

《中国药典》对海马体长的描述均与实际大小有差异,《中国药典》规定线纹海马体长约30 cm,大海马体长20~30 cm,日本海马体长7~10 cm,然而文献中报道的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绝大多数个体均在28,17,17,17.2,8 cm之内[37],《东海鱼类志》[50]记载的7尾日本海马体长为4.5~7.5 cm,6尾线纹海马体长为12~14.4 cm,少有海马能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体长。笔者对安国、亳州等药材市场中的海马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线纹海马、大海马、棘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标准体长(standard length)分别为13.2~24.5 cm[n=13,±s=(18.56±3.46) cm,N80=15.6 cm];9.1~18.4 cm[n=20,±s=(13.7±2.47) cm,N80=11.5 cm];5.1~13.6 cm[n=62,±s=(9.83±2.07) cm,N80=7.7 cm];5.4~14.7 cm[n=88,±s=(9.55±2.12) cm,N80=7.2 cm]以及2.4~7.6 cm[n=89,±s=(4.63±0.94) cm,N80=3.9 cm]。而《中国药典》起草时核心参考文献《中药志》所附照片(原文照片编号48)中线纹海马或大海马均未超过25 cm,“刺海马”也未达15 cm,考虑到个体差异和采收期影响,建议《中国药典》对海马的体长修订为:线纹海马体长15~30 cm,大海马长10~20 cm,棘海马长7~16 cm,三斑海马长7~18 cm,日本海马长3~9 cm。endprint

《中国药典》规定线纹海马“表面黄白色”,大海马“黑褐色”,小海马“黑褐色”,然而海马体色与生境、食饵、是否去除皮膜关系很大,《中国药典》收载的5种海马均有从黄白色到黑褐色乃至深黑色的变异,在不同生长期内雄海马的体色也会发生变化,建议《中国药典》取消对海马体色的规定。

3.2 性状描述

随着国外海马商品的流入和南海海域渔获量的增加,我国商品海马种类增多,《中国药典》对海马的性状描述过于简单,不具有区分性和操作性。除体长体色外,《中国药典》规定的线纹海马特征均为海马属通用性状特征,无法区分品种,在检验工作中并未起到管控海马基原的目的。《中国药典》对大海马仅有体长和体色描述;对刺海马规定“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而棘海马、鲍氏海马、长吻海马H. guttulatus及虎尾海马的部分个体体环上均存在细而尖的棘刺,不具有区分度;对三斑海马规定“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该特征同时存在于三斑海马和驼背海马H. camelopardalis,且三斑海马具有显著的性二型特点,1,4,7体环棘基部黑斑仅见于成体雄性,雌性和幼体不可见或偶见;小海马规定为“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亦为小型海马的基本特征,实际检验工作中不具操作性。由于海马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冠型、冠前棘、眼棘、鼻棘、吻长、颊棘、体棘、体环特征、尾长等,为了更好的建立海马的质量控制标准,应进一步依据其鉴别特征完善《中国药典》中海马的性状。建议《中国药典》海马的“性状”项修订为:线纹海马(克氏海马):体长15~30 cm。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冠高,冠前区较为平坦。无鼻棘,眼棘和颊棘钝且突出,颊棘向后突出。躯干部狭窄且光滑,体环增厚。雄性躯干下部有一育儿袋。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大海马(管海马):体长7~20 cm。冠较高而后仰,冠棘呈圆形。无鼻棘,颊棘不明显,呈圆点状。体平滑,无棘刺。刺海马(棘海马):体长10~16 cm。头冠高,冠上有4~5个明显的棘刺,冠前棘小。颊棘1~2枚,体环上的棘刺明显,尾部棘刺无明显长短交替。雄性育儿袋两侧棘刺长且明显。三斑海马:体长7~18 cm。头冠低,颊棘和鼻棘弯钩状。雄性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小海马(日本海马):长3~9 cm。吻短小。头冠低,冠棘不明显。颊棘2枚,短小。第4,7体环交接处增大呈按钮状。尾部显著长于躯干部。

4 小结与讨论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药典》中海马基原和性状描述均存在不足。本研究通过对历代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照片进行考证,结合1963年版《中国药典》海马项起草资料、标本馆馆藏动物标本和商品药源调查,认为我国海马的基原应该是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kelloggi,1901、棘海马H.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kuda,1852、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1814或日本海马H. mohnikei,1853的干燥体。《中国药典》收载的刺海马H.histrix,1856实为棘海马。

目前药材市场上海马品种繁多,名称混乱。应对《中国药典》中海马项进行全面细致的修订,厘清其来源,确定可药用的品种,详化性状描述,建立新的准确鉴别方法尤其是基于DNA的鉴别方式,增加检查项,以建立完善的海马质量控制标准。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一部[S]. 1963: 216.

[2] 中国药典. 一部[S]. 1977: 499.

[3] 中国药典. 一部[S]. 1985: 255.

[4] 中国药典. 一部[S]. 1990: 258.

[5] 中国药典. 一部[S]. 1995: 257.

[6]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0: 240.

[7]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5: 206.

[8]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 275.

[9]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 293.

[10] Hou F,Wen L, Peng C,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ar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ied seahors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using DNA barcoding[J]. Mitochondr DNA Part A, 2016: 1.

[11] Chang C H, Jang-Liaw N H, Lin Y S, et al. Authenticating the use of dried seahors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in Taiwan using molecular forensics[J]. J Food Drug Anal, 2013, 21(3): 310.

[12] 張朝晖,徐国钧,徐珞珊,等. 中药海马、海龙的本草考证[J].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10.

[13] Lourie S, Pollom R, Foster S. A global revision of the seahorses Hippocampus rafinesque 1810 (Actinopterygii: Syngnathiformes): taxonomy and biogeography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J]. Zootaxa, 2016, 4146(1): 1.endprint

[14] 邱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20.

[15] 万震.南州异物志[M]. 陈运溶辑校, 1911: 127.

[16] 李昉.太平御览.卷九五〇[M]. 影印本.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1960: 4218.

[17] 陶弘景. 本草經集注[M]. 尚志钧等辑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454.

[18] 陈藏器. 本草拾遗[M]. 尚志钧等辑校.芜湖: 皖南医学院, 1983: 95.

[19] 苏颂. 图经本草[M]. 胡乃长等辑注.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39.

[20] 寇宗奭.本草衍义[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57: 98.

[21]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 影印本.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722.

[22] 陈嘉谟. 本草蒙筌[M]. 王淑民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427.

[23] 王文洁.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第8卷[M]. 影印版.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 18.

[24]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1395.

[25] 李中立. 本草原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20.

[26] 郭佩兰.本草汇[M]. 王小岗,庄扬名,张金中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2: 480.

[27]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355.

[28] 黄宫绣. 本草求真[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59: 31.

[29] 朱晓光. 岭南本草古籍三种[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364.

[30] 刘文英.药物学备考[M]. 北平: 北平同济堂,1935: 283.

[31]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 中药材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500.

[32] 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 药材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1282.

[3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4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90.

[34]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 药材学讲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422.

[35]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地名辞典[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 86: 281.

[36] Zhang Y H, Qin G, Zhang H X, et al. DNA barcoding reflects the diversity and variety of brooding traits of fish species in the family Syngnathidae along China′s coast[J]. Fish Res, 2017, 185: 137.

[37] Lourie S, Foster S, Cooper, E. et al. A guid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ahorses. Project seahorse and TRAFFIC North America[M].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World Wildlife Fund, 2004: 1.

[38]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彩绘图卷 [M]. 成都:巴蜀书社, 2007: 726.

[39] 郑金生.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墨线图卷 [M]. 成都:巴蜀书社, 2007: 2528.

[40] 陈存仁.中国药物标本图影[M]. 北平:世界书局, 1935: 220.

[41]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彩色图谱.第1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228.

[42] 赵中振, 陈虎彪.中药材鉴定图典[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73.

[43] 徐国钧, 王强.中草药彩色图谱[M]. 3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31.

[44]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M].1995年版.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6: 375.

[45] 张春霖. 中国动物图谱·鱼类.第3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 36.

[4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上海水产学院. 南海鱼类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 232.

[47] Lourie S, Vincent A,Hall H. Seahorses: an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the world′s species and their conservation. Project seahorse[M].London, UK: IMIS, 1999: 1.

[48] 陈大刚, 张美昭.中国海洋鱼类.上卷[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5: 725.

[49] 温珑莲, 李军德, 万德光, 等. 海马市场调查与基原动物鉴定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7): 969.

[50] 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 南海鱼类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 181.

[责任编辑 吕冬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药典基原海马
海马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海马
“海马”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