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艾

2017-10-30 03:13
学生阅读世界(喜欢写作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夫分类法药性

孟子曰:“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说,现在想要成为君主的人,就好像病得很久的人去寻找存放三年以上的干艾叶。后来,就衍生出一个成语—三年之艾,用来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这里的“艾”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

鲜艾叶

干艾叶

说到中药,它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药是一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药物。一直以来,用中药治病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中医中药开始走向世界。下面,就介绍一些有关中药的知识。

“药王”神农氏

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指的就是炎帝,也就是神农氏。传说中,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曾经尝遍百草,为人们寻找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人们将长期累积的草药知识编纂成书,取名《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医药书籍。

中药也分科室

和现在的药丸不同,中医的药最常见的是将草药掺杂在食物中(药膳),或是将它们熬成汤汁饮用。

中药分类的方法很多,传统上有两大系统: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人们渐渐了解了哪些草药可以治疗哪种疾病,开始将药品进行分类,方便医治疾病时能够迅速知道该使用哪一类药。在药物分类上,“君臣佐使”和“四气五味”,就是代代相传的好方法。

中药也分皇帝、大臣和马夫

中药中的“君臣佐使”指的是:将不同的药物配在一起时,药方里药物的分类方法。“君”是指帝王;“臣”就是辅佐帝王的大臣;“佐”则是守卫城门的官员;“使”就类似于帝王的马夫。

从名字就能推断出,“君”是这一服药中的主角,能不能把病治好,就全看它了!“臣”则是辅佐“君”的,目的是让药效发挥得更好、更强。接着是多才多艺的“佐”,它可以用于治疗次要的病症,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缓和它们的药性;有些药方中,还会使用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到相成作用的药物。最后,引导药物去到病灶的,就是“使”了,它就像一名马夫,把帝王带到该去的地方。不仅如此,“使”还有调和药方中各种药物的作用。虽然,这“四位”看起来地位有高低,却是缺一不可呢!

食物的属性

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平时吃的东西,是哪种属性吧!

热性:辣椒、樱桃、咖喱、胡椒粉、榴莲……

温性:荔枝、龙眼、糯米、大蒜、牛羊肉、鸡肉、核桃、红茶……

平性:葡萄、花生、牛奶、燕麦、香菇、猪肉、鸡蛋、玉米……

凉性:梨、草莓、橘子、鸭肉、蜂蜜、绿茶……

寒性:西瓜、香蕉、柚子、甘蔗、海带、仙人掌、螃蟹、蛤蜊……

五味:酸、甘(甜)、苦、辛(辣)、咸。

说到这五种味道,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中医认为这五味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但如果五味过量,就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适可而止”,饮食也是这样,不能说想吃什么了,就多吃、天天吃,而要适度,达到一个平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吃着五谷杂粮,生病了,也在大自然中寻找药物。中医毕竟是人类千百年的经验积累,还是有一番道理可循的。

猜你喜欢
马夫分类法药性
驼铃马夫
出丑获赞
老宅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ABC分类法在介入耗材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