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昱“跨”思维

2017-10-30 15:18刘铭昱
设计 2017年8期
关键词:设计师服务设计

刘铭昱是一名产品及用户体验设计师、品牌策划师,两届中国设计界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多项国际国内设计奖项获得者麦思创新设计咨询(Marsinno)创始人,曾任广东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设计总监兼设计中心总经理,现在美国工作。刘铭昱从事设计咨询十几年,完成过百余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主要从事包括:服务设计、商业与品牌创新、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设计领域包括健康医疗、清洁能源、智能硬件、时尚电子、专业设备、陶瓷、中国传统文化等。

在过去十多年间,刘铭昱经历了多个维度的跨越,包括:角色跨越——从设计师到设计管理者,从具体产品设计到为品牌而设计;行业跨越——数码电子、传统文化、新能源、健康服务;文化跨越——从中国到美国。丰富的设计经历赋予了他“跨”思维,而这种思维也使他有能力争取更多的跨界经验。此次他所带来分享的是“对比中美市场引发的服务设计反思”和“中美设计教育对比”,以及5个最新的设计案例。

中美设计教育对比

我先后接受了中国和美国的高等设计教育,亲身体验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目睹了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中美学生在同一课堂的反应。此外作为一个在两国工作多年的设计师,有机会观察到两种教育环境对于日后设计师职业生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中国,美国的设计教育有两个显著特点:

轻技能而重思考与实践

中国的设计教育注重技能培养,比如本科同是设计专业的中美学生读研,中国来的学生设计表现技法普遍出众,软件运用、手绘表达、甚至是摄影等手段都很成熟。然而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设计”,或是“如何检验设计”,很多时候他们给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美国的课堂上会安排很多开放式讨论,学生们经常提出一些出其不意的观点,老师一般不会给出好坏对错这样的结论,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启发。此外学校非常注重设计概念与现实世界的互动:项目前期都会要求学生对真实的用户进行访谈,而在方案深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验证他们的想法。所以“一言不合就去做模型”——这在美国课堂非常普遍。

知识的跨越性

在美国大学,学生都会接触到一些跨专业(如商业、技术、管理)的研究项目,它们通常是企业定向合作、或至少是以商业化为目的项目。小组一般是由设计、工程、和MBA的学生共同组成,由导师带领,从制定设计方向、市场研究,到商业计划、概念创意,最终到工程实现走完整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大家都要共同参与,设计专业的学生会接触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知识,而其他学生也能从这边了解到设计思维。

中美两种设计教育背景下毕业的学生,跨入职业阶段的姿势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学生进入公司就开始提升表现技法,画一手迎合客户口味的好图,但因为缺乏创新的源动力,随着工龄的增长设计含金量会遇到天花板;而在视觉表现上起初有短板的美国学生,一旦身处公司环境就会迅速补齐这项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在学校掌握的思考方法与练就的综合素质,将在日后职业生涯里供持续的提升空间——所以经常会看到美国公司的设计师到了中老年,创新力反倒越发旺盛。

设计的核心价值是为需求而生的创新解决方式。因此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开放的视角以满足多样性需求,以及拥有跨越的知识面以解决复杂性问题。那么怎样的设计教育可以孕育设计师的这些素质?美国的设计教育理念也许能给中国教育机构带来一些思考。

对比中美市场引发的服务设计反思

几年前在国内聊起服务设计,总会听到很多质疑声。那时在大家眼里服务与设计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领域,“服务设计”听起来像是一种简单嫁接出来的产物。而此后经历了国内O2O市场大爆发,这种依赖于创新服务与创新体验的商业形式,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消费转型,也仿佛一夜间让人们意识到了服务设计的真实存在。

和大多数设计领域一样,我们借鉴了很多西方的服务概念并试图将其本土化。由于本人长期在美国一一这个服务设计的发源地,我有机会了解并对比一些服务在它们的原生地、和被移植到中国之后的区别。

首先,市场的不同产生了服务需求的差异。说两个数据:一、美国人工成本高昂,平均年薪43,460美元,是中国的11倍;二、有95%的家庭拥有至少一辆车,85%的人开车上下班。相应的在美国有两类服务很发达:节省人力的自助服务和针对车主的便利服务。

为了节省人工,在美国加油是完全自助的,还有超市购物结账、生活类辅助(洗衣、配钥匙等),甚至入境时公民可以用自助终端验证通关;至于车主便捷服务,司机可以人不离车的点餐取餐,也可自助洗车、以及在银行存取现金。而中国人工成本低廉,我们可以实现“当天发货当天到”的极速物流,这是美国人可望不可及的;出行方面自驾车比美国比例小很多,更多人依赖公共交通,因此相关的服务更针对于公交网络及共享出行。

其次,一個服务概念的实现要具备很多条件。无人机配送是一个听上去很简单的概念组合:无人机技术+物流服务,而发起方亚马逊公司具备怎样的条件去实现它呢?首先是运用场景,在美国除了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区域都人流稀少,包裹一般丢在家门外既可,这就使得无人机投递变得可行而高效;技术支持方面,以硅谷为代表的大量高科技公司在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已研发了多年,并且为各商业巨头提供着长期稳定的技术创新服务;而新技术应用方面,亚马逊的仓库早已实现了机器人自动分发货物。所以说亚马逊的无人机配送是建立在合适的消费场景、强大技术支持、以及长期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的。国内京东、淘宝及顺丰也宣布过类似的战略,但根据上述三点来考量,将概念转化为实际会遇到很大挑战。

越是细心比较中美之间新兴服务的差异,我越能真切体会到服务创新的价值不光是亮眼的概念,更是对市场、文化、技术的深度匹配。因此有价值的服务设计不光是借鉴国外,也要立足本土,发掘多样性,做真正符合目标群体的设计。而从长远看,我们有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海外快速增长的华人群体,相信我们的创新有一天将会反过来影响并渗透到其他国家。作为服务设计师,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使命感。endprint

[案例分享]

MICRO SPECTROPHOTOMETER

这是一款微光光度计,用于分析生物溶液中的成分。相比同类产品,它是第一台将平台检测(滴在机器前部金属平台上)、以及溶液盒检测(插在机器上部)合二为一的专业仪器。这款设计另一个亮点是通过较低的制造成本带来最好的用戶体验——在产品上可以直观的看到两种模式的切换方式、溶液加热进度以及测量标尺,而这些均通过产品丝网印刷实现。

大锅小锅BIG AND sMALL

对于生活简单的单身人士,如何让煮具一物多用一一用正常尺寸的锅临时煮少量东西,且尽量节省水及能源?Big and small包含一个大锅及内部配件,从而可以调整锅内容水量,以适应不同量的烹饪需求。当配件装上时,锅内空间可缩小至原来的1/6。

移动太阳能自助能量站

这是一套专为电动车设计的高速公路智能供给系统。电动车的推广进度深受匮乏的供电基础设施制约,而现有的充电桩架设方式及覆盖范围远不能满足电动车的实际使用需求。这款设计利用成熟的飞艇技术,承载着顶部的柔性太阳能板,可沿高速公路两旁自由移动。云控制系统负责收集路网信息,统计出不同路段对于充电服务站的需求,自动调度服务站,以形成合理的覆盖区域。此外,遇到某些路段长时间车流量集中(如春节返乡潮、热门景点爆满之类的),则云系统会从附近区域调度来工作站单元。每个工作站单元可同时对六部电动车充电,此外还设有座椅、自助贩卖机及简易卫生间等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充电口前方都有大屏幕,在漫长的充电过程中,司机可坐在车内体验汽车电影。这套系统低成本、全覆盖、灵活调度,因此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营收可来自充电服务费、食品广告(在免费汽车影院展示)、以及饮料贩卖。此外它还有拓展其它市场的潜力,如偏远地区开发、灾后重建等。

SEE手术摄录信息系统

sEE(surgery Electronic Eyes)是一个针对外科手术的摄录系统。它为外科医生提供高质量视频,以用于教学及远程会诊。对比其他手术摄录设备,SEE的设计具有4点优势:舒适的头戴摄像头,全语音控制,最优化的手术室空间利用,配件一体式设计。

在外科手术界,手术视频变得越来越重要。之前的解决方案是用手持摄像机或是将摄像头安置在手术灯架上,然而即使这样,在拥挤的手术空间里也很难找到好的拍摄角度——而术者的第一视角才是摄录的最佳角度。对于头戴式摄像头,如何平衡舒适性与稳定性、如何让医生不影响眼镜的佩戴是很大的挑战。SEE的头戴框架在力学上简单而牢靠,它的边框可以完全绕开眼镜。录像可由术者声控操作,也可以由助理用平板电脑遥控。巧妙的一体化设计,让设备以最小的空间在手术室展开,而术后,所有的配件均可收纳到专门设计的手提箱内。

SCOOP SPOON

当罐装的酱料快吃完时,我们经常会对罐里剩余的那些束手无策——它们很难舀出来,而丢掉又可惜。Scoop spoon是一种简单又特殊的勺子,利用它在勺头不同部位的造型可以轻松取到罐壁、罐底及角落的酱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师服务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BUBA台灯设计
创意设计师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天才设计师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