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临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

2017-10-30 23:54漆美娴
设计 2017年8期

漆美娴

摘要:江南水乡黎里古镇临水建筑与外部环境和谐共生,浑然一体。古镇的形成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然而现代设计师苦于探索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设计规律。文章在充分调研黎里古镇概况、空间布局等基础上,从临水建筑的类型、平面关系、剖面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临水建筑外部空间。最后结合自然景观探讨临水建筑外部空间与古镇整体景观风貌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古镇临水建筑内外部空间组织手法和关联,进一步探讨古镇临水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共生关系,最终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外部空间与景观设计手法和理念。

关键词:黎里古镇 临水建筑 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42-02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古镇被开发为城市居民的旅游胜地。黎里古镇依托于市河,沿河两岸有着丰富的临水建筑形式,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尤其是临水建筑的外部空间更是构成古镇景观的重要部分。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黎里尚未像其他古镇一样被过度开发,这为我们研究其建筑及景观的空间特色提供了可能性。

一、古镇概况

黎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东南部,属于环太湖水网密集区,与同里、吴兴的织里以及常熟的古里,共称“江南四里”。黎里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它文化底蕴深厚,整体形态保存较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黎里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爱国人士柳亚子先生的故乡,同时也是近代爱国主义组织“南社”的发源地。气候条件上,黎里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潮湿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较为干燥。生活于这种特殊气候条件下的黎里人,在聚落的营建中十分注重建筑与气候及环境的适应,并由此积累下许多生态的历史经验,至今仍影响并制约着该地区城镇规划和建筑营建。

本文中的临水建筑外部空间是指黎里古镇居民长期沿古镇内主要河流——市河生活形成的空间。市河位于历史镇区规划控制范围(图1)内,从黎里古镇整体平面形态来看,市河的线形空间便是整个古镇发展的主要轴线。由市河与南北向的支流形成了黎里古镇河道基本形态,整体呈现“十”字形,东西向称为横市河,南北向称为南北市河,在杨家桥位置相交。市河两岸建筑为外部空间的侧界面。

二、外部空间结构特征

古镇的外部空间结构主要包含河、街、建筑三个线状要素,其次是河道上的古桥、河埠头、缆船石等点状要素。其中,线状要素是从古镇整体层面去划分的,因而包含河道的水面、街道的铺装以及建筑的表皮等面状要素。

(一)标志性

当我们漫步于古镇的街巷,古桥、古驳岸、河埠等标志性的景观节点常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黎里古镇保存完好的石驳岸全长3718米、河埠256座、缆船石(洞穴式)254颗,这些标志性的节点空间成为黎里古镇的代表,使其有别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另外,古镇空间结构的标志性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古镇空间要素所蕴涵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意义以及对人的空间认知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多重性

由于古镇本身是一个包含多重意义的综合体,因而空间结构也是多层次的。黎里的廊棚是典型的复合空间,它既是古镇的交通道路,同时又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是居民邻里交往和家务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每家每户内部空间的延续,兼具门厅和船厅的双重功能。古镇空间形态因其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而产生多功能混合、无明确分区的特点,各空间结构的功能相互融合,使得人们在古镇空间中的心理感受有别于其他空间。

(三)地域性

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古镇的文化上,受中国风水文化和水乡文化的影响,人们希望古镇在形态与自然环境上保持某种呼应,得到祖先或神灵的庇护。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古镇的空间形态上,例如古镇以市河为干,形成以市河为发展轴的双面沿河街道。“市河”是黎里居民的母亲河,两岸建筑依水而建,沿街多为商铺,依次向后退进形成多进多院的嵌套式建筑格局,呈现出蕴含地域文化的街区景观。

三、临水建筑外部空间分析

(一)临水建筑的类型

黎里古镇临水建筑保存相对完整,立面基本维持了原有格局,但也有些现代建筑混杂于其间,造成形式、色调、尺度上的不协调,并且部分沿街立面年久失修,斑驳陆离。黎里的临水建筑按功能可划分为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寺庙等。居住建筑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商铺由于临街用地制约,每户铺面均很小,一般为一至两层,形成上住下店、前店后住的功能布局形态。临街户与户之间几乎完全相连,只有一些很窄的巷道通连,巷宽多在2米左右,大户人家有暗巷前后通连,宽1米左右,长达几十米长,光线暗弱。寺庙建筑主要有禊湖道院。

黎里古镇临水建筑灵活多变,体现出江南水乡特色。从立面形式上看,除直接临水的建筑外,有的建筑出挑于水面之上,有的则与街道相连,还有的以廊棚作为建筑与河道的过渡空间,因而古镇临水建筑的立面形式多种多样(图2)。

(二)平面关系

黎里古镇临水建筑外部空间关系,是指与临水建筑发生联系的各元素之间的平面关系。通过对黎里古镇的实地调研,得出古镇与临水建筑发生联系的主要有街道、河道以及一些自然景观。总结并归纳黎里临水建筑外部空间的平面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图3):a平面布局形式是建筑不直接临水,建筑与河道之间隔有街道;b平面布局是建筑一侧直接临水,建筑与河道之间没有街道相隔,但建筑不临水的一侧都临街道;c与b较为相似,不同的是后者建筑不是直接临水,而是部分悬挑于河道之上,有柱子支撑,这种布局形式使得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

(三)剖面关系

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黎里古镇临水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剖面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种(图4)。a剖面关系是建筑不直接临水,建筑与河道之间有街巷相隔,这种剖面关系属于“水一街一建筑”模式;b剖面关系是建筑直接临水(建筑悬挑于水面上也属于建筑直接临水),但建筑不临水一侧都与街道相临,这种剖面关系属于“水-建筑-街”模式。

四、临水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雜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临水建筑的外部空间并不是脱离古镇独立存在的,它作为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性空间,与古镇景观二者相互作用。

(一)外部空间在景观中的作用

临水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河道、临水建筑和街道,这些要素也是古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黎里古镇的市河是镇区的主要景观轴,沿河两岸的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要道,镇区中所有的景观小品、服务设施等都是围绕古镇的街道和河道设置的。因此,外部空间不仅是古镇景观的一部分,还能起到组织景观流线的作用。

(二)景观对外部空间的影响

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过程中都会考虑尺度与比例这一要素,景观的尺度对建筑的外部空间能起到映衬作用,例如河道两侧的古树,通过对古树的树高估测周围建筑及街道的尺度,从而判断这一外部空间尺度与比例是否均衡。此外,景观在外部空间中还能起到丰富景观层次的作用,如河道上的古桥、河岸的河埠以及岸边的古树,这些景观元素使得原本狭长笔直的“市河古街”富有层次感。

(三)外部空间与景观共生

外部空间是景观空间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景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景观又是外部空间的部分组成元素,起到增强外部空间的空间感和层次感的重要作用。外部空间与景观相融合,将外部空间结合景观进行设计,并与自然紧密相连,巧妙地运用环境绿化,使古镇外部空间与景观达到共生状态。

总结

本文以直观的建筑图示语言描绘临水建筑外部空间的平面、剖面关系,总结归纳出黎里古镇临水建筑及周边各景观要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特点。总体而言,黎里古镇外部空间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但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古镇临水建筑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立面形式,整体的外部空间体系唯美、和谐。这些外部空间的基础研究不仅为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黎里古镇景观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