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不一定吃海

2017-10-31 15:53维舟
新城乡 2017年10期
关键词:岛民航海海洋

维舟

并不是所有靠海的国家都是海洋国家——历史上的中国就不是,甚至连日本这样四面环海的岛国,在明治维新之前也很难说是。这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海洋:它是社会生活的终点,还是起点?

虽然有所谓“靠海吃海”的说法,但如果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蕴藏物产的宝库,所能得到的终究有限,更不必说在较早的年代,人类没有技术能力开发海洋。这些都意味着,海洋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海洋本身,而在于它天然是不同群体进行交换的最佳媒介:在蒸汽机车出现之前,海船不仅比陆上交通工具移动速度快得多,而且运费低廉。

不仅如此,海外贸易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逃避陆上运输时所遇到的重重关卡课税。众所周知,15世纪末葡萄牙人之所以要竭力寻求直达东方的航路,最主要就是想避开意大利城邦、土耳其和埃及等国因为垄断东方货物而施加的重税。

既然海洋有着如此明显的好处,那我们的祖先为何不去好好利用它?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闽粤航海小传统,但总体而言,传统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业国家,没有足够的动力出海闯荡,还屡次实施海禁。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比较好理解:海运虽然在运费上比陆运和河运省得多,但它也是一种高风险、高技术要求的运输方式。古代中国的决策者并不是缺资金或技术,而是权衡利弊,选择了“安全”而牺牲了效率与利润。

事实上,对真正有决心越洋航行的人来说,技术不是真正的障碍。现代学者公认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者是太平洋岛民,他们早在35000年前就驾驶着独木舟穿越了数千公里宽的洋面。太平洋岛民的航海器具,从船体设计、对风向与海水的观测、用以导航的天体图,都证明了:即使是一个无文字的人类社会,也完全能进行长距离的海上航行。

不过,这些岛民虽然是优秀的水手,到远方的岛屿和人交易物品对他们也极为平常,但他们的动机却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林肯·佩恩在《海洋与文明》中说,要解释像美洲这样的地方为何没有出现广泛的航海活动,“是难以回答的”。自然条件往往不是问题,而从中国、日本到印度、埃及的例子又证明,造船资源、技术能力和贸易资源也不是促使人们走向海洋的先决条件。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为何是欧洲人通过海洋塑造了全球化网络?

地中海的确具有全世界最优越的先天条件:不仅优良港湾、岛屿众多,而且距离埃及、两河、希腊等文明中心都很近,由此带来强烈、直接而频繁的海上交换活动和冲突。欧洲的文明曙光最早出现在克里特岛这样乍看上去偏远的海岛上,实非偶然——它是当时欧洲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它的财富和力量依靠海洋商路的交换,而海洋在带给它所有这些的同时,还确保了它的安全:即便到近代,远渡重洋投放兵力也很困难。随后诞生的雅典帝国更明确了自己的未来在海上,并首度确立了一种新的模式,帝国“通过没有中间商的远距离海上贸易获得财富,并凭借海军来保障其优势”。

这才是真正的“靠海吃海”:不仅仅是作为渔民收获一些海产品、混口饭吃那么简单,还意味着整个社会必须围绕着海上活动进行彻底重组。欧洲的海洋文明形态之所以最终能胜出,恐怕正在于它奠基于英国学者伊斯特凡·洪特所说的“倒序”发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从长距离贸易开始,随后逐渐发展出国内贸易,最后在很晚的时候才创建了生产农业,其顺序和包括中國在内的世界其他地方恰好相反。显然,这一不同寻常的模式,其谜底就是“海洋”二字。endprint

猜你喜欢
岛民航海海洋
海岛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及迁居意愿研究
——以辽宁省长海县为例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糊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