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沁润

2017-10-31 07:50宋瑛芮
琴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板胡中国音乐学院胡琴

宋瑛芮

沈诚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会长、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行职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

1986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198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刘明源教授,1990年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板胡专业硕士。1995年获“富利通”杯中国乐器国际独奏大赛板胡专业金奖,2017年荣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6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骨干”称号,文化部“区永熙音乐教育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

长期活跃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曾与国内外众多著名乐团、作曲家、指挥家合作,应邀参加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节,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問演出。1997年组织创建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少年民族乐团”。近几年参与了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紫禁城室内乐团系列国内外重大音乐活动。

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工作,主持和编撰了多部中国民族音乐示范性教材,创作和发表了多部音乐作品与学术论文,出版了数十张音乐CD专辑,广泛参与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活动,担任国内外重大音乐赛事评委。

在中国民族胡琴家族中,有这样一件乐器,它起源于北方的说唱、戏曲音乐伴奏,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正因此,板胡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都有着很强的北方色彩。一代板胡大家刘明源大师称这些板胡音乐让人“热耳心酸”,感情至真,情绪高亢,色彩浓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尽管板胡有着很强的艺术特色,但至今为止它还是一件小众乐器,让人耳熟能详的板胡演奏家也知之甚少。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板胡名家—沈诚教授,通过他的讲述和故事,了解板胡,感受隐藏在板胡音乐之中鲜为人知的风采。

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

沈诚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板胡硕士,从拉上板胡的第一弓开始,他已经在这条路上前行了44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经历了摸索自学、拜师求学之路后,他与生俱来的感染力和音乐天赋,让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像他所演奏的板胡音乐,如沐春风,感人至深。在生活和平时的接人待物中,沈诚老师同样如此。于是,让人不禁好奇:演奏板胡的人是不是都要有个开朗和达观的性格?沈老师笑着回答:“我觉得是这样吧,板胡的音色太特别了。在乐队中,它一定是有主角光环的,一定最吸引人的注意力。”

沈诚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西安,成长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在那个年代相对贫乏。那时,还是孩子的沈诚对兴趣爱好的学习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回忆道:“那时候很多学校宣传队,水平都比较业余。我哥在学校宣传队拿了一把破二胡回家,他平时在家拉琴。等他不拉了,我就模仿哥哥的样子拉琴,但拉的是什么,我都不知道。平时我在学校里唱的歌曲,自己也都能拉出来。我第一次演出是在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搞表演,老师知道我会拉二胡,就让我在班上表演,演奏的是当年最流行的音乐—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主题曲。演完后,我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我会拉二胡了。”

同学和老师的认可,给了沈诚莫大的鼓舞。尽管没有老师,他还是坚持练琴。升入中学后,他被认定为文艺人才,招进了中学的乐队。然而,虽说是乐队,其实就是把会乐器的学生组织到一起的“杂牌军”,只要一起出声就行。

此时,沈诚还未意识到他正在慢慢地走近板胡。一天,乐队要排练当时马玉涛演唱的《老房东查铺》,而这首歌的前奏就是一段板胡。作为乐队的二胡手,沈诚被要求将这段板胡前奏攻克下来。于是,学校里发给他一把板胡,他就开始琢磨。当时,他没有谱子,只能靠听马玉涛的录音,一遍遍地在胡琴上试奏,就这样把这段前奏给拉出来了。自从那次演出后,他在乐队里是又拉二胡,又拉板胡,这也算是开启了板胡之路了。

1974年,经人介绍,沈诚结识了西安板胡名家—程连福老师,开始拜师学习板胡演奏。

“那会儿没有教学体系,没有进阶化的练习曲,程老师上来就让我拉当时特别流行的一首板胡作品《秦川新歌》。当时能完整演奏器乐作品的人也不多,我也才十几岁,却凭借着这首《秦川新歌》在西安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了奖,很快大家都知道西安有个拉板胡的少年叫沈诚。”获奖后,沈诚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汇报演出,医院、工厂、学校、国家单位等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不计其数。正是这些经历和荣誉,给了他更大的鼓励,让他爱上了板胡,也让他在板胡艺术上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后来,沈诚又跟西安多位老师学,跟很多乐队演出、排练,只要有板胡,就会有他的身影。

曾经蹉跎的一段岁月

出生在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批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因为社会的变革让当时很多人的命运多舛。沈诚就因为时代原因,曾经中断过一段时间的板胡演奏。

1976年底,因为一把板胡,沈诚被招入部队文艺团体,穿上了一身戎装,成为部队的一名文艺宣传战士。但是一年后,他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放下乐器,拿起刀枪,成为一名普通战士。

讲起这段时光,沈诚说:“说实话,因为那时不让拉琴了,我心里特别失落。由于每天要训练,乐器没有地方放,我只能把板胡放在田头的农具房里。等晚上大家都睡了,我就跑到田头,拨开那些农具,拿起我的板胡,即便是这样我也不敢大声地拉。”

1982年,沈诚退役,被分配到工厂工作,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工人。两年的工人生活,让他无暇练琴,然而他从未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一定要考上专业院校,学习板胡。特别是当他得知当年的一些同学和战友,有的走上了文艺道路或者考进了专业院校时,心里就更加急切,对于自己未来还能否回到板胡专业而感到迷茫和焦虑。

正是凭借这种迫切实现梦想的心情,沈诚以23岁的“高龄”备考西安音乐学院。天道酬勤,他顺利地考取了西安音乐学院,跟随我国著名胡琴演奏家鲁日融老师学习。后来鲁老师把他送到北京,跟随胡琴大师刘明源先生学习,毕业后先分配回西安音乐学院任教。1998年,中国音乐学院开设板胡的硕士点,沈诚又考回到刘明源老师手中,成为中国第一位板胡硕士。1990年毕业后,沈诚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板胡艺术上扎根44年,担负起了老一辈板胡人的责任。

附中老师更像是家长

这44年中,沈诚当了35年的教师,其中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就当了19年的校长。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十几岁年龄段的琴童,他是特别熟悉,也极为有感情的。沈诚感慨地说:“1997年,我当附中校长,面对着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全国优秀琴童的代表,看着他们的稚嫩的小脸,他们的未来是音乐的专业人才,总让想起了我当年的求学之路,对待这些孩子我是充满爱的。

在附中当老师,比大学的老师更难。由于附中的学生年龄偏小,而且大都已经处于青春期,有些孩子叛逆得很。我们即是老师,又是家长,对待他们,在教学中不能指责,只能靠启发与引导。附中的孩子大都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突出技能和表现力的,并且已经定向发展了,是打算考音乐学院的,所以,附中的老師不仅要保持专业系统的训练,而且要让孩子保持对音乐最初的喜爱,这在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有些孩子考入学校之前,是非常优秀的,但进入附中之后,有些因为适应不了系统的教学,心态也难以调整,甚至还出现了考进来退学的情况。”

对此,沈诚建议家长让孩子学音乐、考附中不要太功利。当初学音乐,是为了给孩子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让孩子通过学习艺术懂得一些规范,以感受美的方式陶冶孩子,这种初心不能丢失。比如,有一些孩子在上附中前就已经小有名气,但是进入附中这个人才荟萃的地方,优势就不明显了。他们有可能一时适应不了,特别当这些家长还过早地让他们有了名利之心,反而会耽误这些有天分的孩子。这样的例子,沈诚在附中遇到过很多,每次都替这样的孩子感到惋惜。

板胡艺术的传承

沈诚的老师是我国著名胡琴大家刘明源先生。刘先生因为卓越的胡琴造诣和天才般的音乐表现,被誉为“胡司令”。沈诚说:“刘老师绝对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不仅会很多胡琴,还会弹钢琴、弹贝司,爵士乐也玩得很棒。他自己还钟爱美食,在生活中总有很多乐趣。所以,他在教学上很有自己的方法,注重因材施教,鼓励肯定学生的多,循循善诱,允许学生在艺术上表现有自己的想法。跟刘老师学习多年,也影响了我的教学风格,对我受用一生。”

在采访当天,沈诚带来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另一位板胡青年教师晏璐婷。她是沈老师一手带起来的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获得CCTV民乐大赛冠军和文华奖。晏璐婷说:“我之前是学习二胡的,后来认识沈老师后,被他的板胡艺术所和他亲和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决定学习板胡。在板胡道路上,我慢慢地取得了一些进步,受到鼓舞,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中国音乐学院板胡专业在国内竞争力很强,吸引了很多板胡人才。我对此感到很自豪。”

现在板胡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作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板胡有,也是很多专业多要面临的问题。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板胡创作的高峰期,90年代后期,板胡再次逐渐繁荣。但这个时期的创作都以艺术院校为主,越来越多的是在作曲技法上实践和创新,作品却有点曲高和寡,喜闻乐见的作品还是很少,就等于还是缺乏能流传的好作品。为此,民管会下属的胡琴专业委员会就举行了多次“京胡琴”杯作品创作比赛,就是希望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板胡作品。沈诚表示,这个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只有作品到了一定数量才能出精品。

普及民乐提升板胡

沈诚不仅是一位胡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比如在中国民族音乐管弦乐学会担任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会长的职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推行民族音乐文化。沈诚说:“音乐专业组织比较多,但是要面对广大琴童和爱好者的组织很少,反而这些人群的数量很大,如何把这个人群组织起来,给他们一个平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2014年,由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组织的“北京举办阳光杯民族乐团(队)展演比赛”在全国举办。这项比赛就是给普通民乐者,搭建了专业的评审平台,提供专业的专家评价,对这些参与团队起到了整体性的提高作用。有了第一届的成功经验,沈诚希望能在第二届举办成一个纯公益性质的活动,希望有更多的企业、政府来参与。

作为演奏家,沈诚的演奏融入板胡音乐之中,很多人喜欢他的板胡,也被他的为人和音乐所征服。谈到板胡艺术的未来发展,沈诚给出了十分肯定的答案:板胡的艺术自身是有很强感染力的,是很有文化自信的。他自豪地说:“我是西安人,摇滚歌手郑钧也是西安人,他曾经邀请我在他演唱会上同台演出,他唱摇滚,我就用板胡跟他对话。板胡是秦腔重要的伴奏。有人说秦腔是中国古代的摇滚乐,这样一古一今的对话,演出效果的确特别震撼,外国人听了板胡也一样起立鼓掌。我去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交流,台下坐的都是外国教授,我拉的就是板胡的秦腔《牌子曲》,演奏完他们全体起立鼓掌,你能说他们听懂了秦腔吗?我觉得他们是感受到了板胡音乐中的那种震撼和文化。我还清晰地记得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曾经来中国音乐学院交流,我就拉了一段板胡,后来他还为此找到我了解了一些关于板胡的知识。他特别感叹,这样一件小小的乐器能演奏出如此有力量的音乐,还拉着我拿着板胡照了一张相。这些都说明板胡艺术自身有很大的文化魅力。”

音乐是一种沁润

沈诚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把儿子培养得十分出色。目前,他的儿子在美国知名音乐学院跟随陈宏宽老师学习。作为民乐之家,而将儿子培养上了钢琴之路,对此,沈诚时这样回答的:“其实我也引导过儿子学民乐,但是他自己更喜欢钢琴。西方音乐是人类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钢琴来启蒙孩子的音乐才能,是比较简便的方法。我和他妈妈是学民乐的,在培养我儿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他对音乐的感悟力。我想,即便是他演奏钢琴,但是有我们家庭民乐根基的影响,或许他未来在某些作品的演奏上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沈诚身上有很多头衔,著名的板胡演奏家、推广民乐的先行者,还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所以对于琴童的培养,他是极为鼓励的,因为在他看来,音乐是一种沁润,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会变成孩子身上一种闪闪发光的

才华。

猜你喜欢
板胡中国音乐学院胡琴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关于板胡演奏技术和情感联谊的作用探究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
中国民板族乐器胡(之八)板胡
板胡个性之我见
评剧板胡的特色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