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旧区更新中的应用

2017-11-01 07:27黄言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

黄言

摘 要:在现阶段城市旧区更新中,“重建设、轻保护”的推倒重建模式十分普遍,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城市触媒”理论的兴起与应用,为城市旧区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保护”与“建设”得以兼顾。北京798艺术区在“文化产业触媒”作用之下,由一个衰败的工业区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关键词:城市触媒;城市旧区更新;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107-02

引言

城市建设不仅仅是营造宽敞亮丽的城市新区,也包含着对日渐衰落、凋敝城市旧区的改造。旧城更新原本应该成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盘活城市土地的契机,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病”。旧城多存在人口多、动迁难度大、拆迁成本高、拆迁安置压力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功能单一等综合因素,比新城建设等更具难度和争议性。同时,旧城往往是一个城市根基所在,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稍有不慎,挖断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根基,便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城市建设过程中长期片面地追求物质层面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层面的价值,造成了城市特色的趋同化,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当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在城市旧区的更新之中,原有的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方式已不再被大众所认可。旧城更新更多地开始关注城市文脉,尊重现有城市的价值,尊重现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尊重现有旧区的历史风貌、景观特色等。处理好“更新”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兼顾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既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潮流,又不失去城市的传统形象与文化精神,才是成功的改造范例。

一、“触媒”与“城市触媒”理论

“触媒”(Catalyst)原本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以小计量使用的物质,它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Wayne Attoe和Donn Logan总结提出了“城市触媒”的城市设计策略,将“触媒”这一化学理念首次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来。“城市触媒”的核心概念,即: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要彻底地改变他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的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通俗地说,“城市触媒”就是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能够加快或改变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素。其作用实质是通过某一触媒元素的介入,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建设客观条件的成熟,从而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意志持续发展。

城市触媒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有形的城市触媒可以是一个建筑实体的立项,一片城市街区的开发,也或者是一个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无形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政府部门的一项政策,大规模的活动,甚至可以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总之,由于这些触媒的介入,使城市物质环境内某些元素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

城市“触媒理论”的优势在于,在充分了解区域环境背景的基础之上,通过引进新元素或改善原有的元素,提升先有元素的价值或做有利的转换,既不会损坏原有的环境内涵,又可以促成元素间的“链式反应”,使城市向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城市旧区更新中“保护”与“更新”的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区改造案例分析——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一)发展概况

798艺术区又称“大山子(文化)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该区原为北京国营联合厂的电子工业厂所在地,1989年,由于工厂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的产品销售困难,导致工人大批量下岗,各厂决定出租一部分闲置厂房以渡难关。自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的隋建国教授租用798工厂闲置厂房作为雕塑空间之后,一大批艺术家前来此地,建立藝术工作室,并在2003年之后达到高峰,798艺术区得以在短时间内自发形成。2003年798艺术区举办了名为“再造798”的当代艺术展览,规模宏大,798艺术区自此名声大噪。2003年年底,798艺术区及其周边开始拆迁。2004年,北京市、区级部门和领导陆续到798参观、调查,决定保留798艺术区并纳入政府常态管理体制,798艺术区也逐渐成为重点规划建设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城市触媒”视角的798艺术区发展分析

798艺术区所在的原北京国营联合厂的电子工业场由于生产销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逐渐凋敝,形成城市工业废弃用地,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市容,亟待更新改造。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域的更新动力并非来自政府部门的规划,而是源于民间艺术家们。

798作为曾经的工业区,拥有淳朴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底蕴。其最具特色的建筑是包豪斯建筑,建筑风格实用、坚固、美观。它既是建国初期中国同东德友谊的见证,又是那一时期新中国工业化成就的缩影,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小视。加上区域内部随处可见的标语以及工业机械部件,使得798具有浓郁的时代风貌。798的衰落,根源是其功能结构的衰落,一方面,产品的生产销售难以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在城市产业“退二进三”的格局之下,工业企业在城区内部的用地及发展势必会受到抑制。因此,798需要功能上的转型,既要能够保住其历史文化根基,又要能够挽救其衰落,而能够实现这一转型的触媒,便是“文化产业触媒”。

确定触媒应用的角度之后,便是选择承载旧区活力的实体,打造“实体触媒”。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的隋建国教授租用706厂的闲置仓库作为雕塑创作车间,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伯纳欧租用798 厂120 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建艺术书店。之后,艺术家们与艺术机构纷纷租用改造闲置厂房,形成了一批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实体触媒”。然而,这些艺术家们显然不会拥有规划师们改造旧区的目的,但旧区改造更新的过程却在一系列触媒的作用之下悄然发生了。

虽然艺术区自发地形成了,但其影响力依旧有限,接下来便是对“文化产业”这一触媒的塑造与完善,激发它的潜在活力,扩张其影响力。2004—2006年,798艺术区连续三年举办民间性质的“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其知名度继续巩固、扩大,并被市、区政府所重视。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竞争中,“文化产业”最终获胜,艺术区得以保留。在“文化产业”这一触媒的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元素在798聚集,其建筑艺术、文化载体、历史纪念、旅游经济、社会影响力五项价值不断地得到提升。

在“文化产业触媒”发生作用之后,政府部门开始逐渐介入艺术区的发展与规划当中,通过改善艺术区市政设施环境、资金扶持等完善798艺术区的示范效应与带动辐射作用,使触媒发生持续可控的积极作用。临近751厂的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改造总结和借鉴了之前的经验,以时尚创意设计为主题,于2008年被认定为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北京地标性的旅游观光场所,成为北京城市活力的新象征,也为其他城市的旧区改造提供了范例。

回顾798艺术区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触媒”对于該区域的催化作用。一是保存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798艺术区中充斥着现代艺术与商业活动,但是内部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得以保留,工业遗迹得到重新开发,甚至建筑立面以及墙上的标语也尽可能地得到了保留。可以说,化身成艺术区的798依旧维持着工业时代的风貌,并且在艺术元素的激发之下彰显着活力。二是强化了工业文化的对人的视觉冲击,提升了现有有利元素的价值。新中国建设初期留下的标语和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更加凸显时代风貌。钢制的雕塑、机械部件、标语等这些工业时代的物件不仅仅发挥着历史载体的功能,同时化身为艺术区的一部分,成为吸引游客驻足的艺术元素。三是对旧区的修复作用。尽管该区域并没有建筑物的推倒重建,但是由于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的改造,使得该区域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之上,环境与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厂房虽然保持旧有的风貌,却没有显得破败和凋敝,反而多了一些古朴的美感。机械构件,钢制设施虽然锈迹斑斑,却彰显着艺术的气息。再加上市政部门的管理,厂区道路得以维护,基础设施得到完善,798得以复兴。四是“文化产业触媒”的创造作用。“文化产业触媒”的引入营造了全新的生活氛围,一个原本只具有历史价值的虽败工业厂区却能够在“艺术”的激发之下焕发出活力,获得艺术价值的同时额外地吸引了商业元素,酒吧、餐厅与艺术品店铺等活化了该区域的经济。可以说,正是在“触媒”的作用之下,最初自发的行为引发的“链式反应”最终造就了一个极具活力的艺术文化中心。

结语

在城市旧区更新改造中,“大拆大建”式的方式虽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区经济活力,但其给城市文脉带来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此情形之下,“城市触媒”理论为城市旧区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适当引入新的元素来改善、重组旧有元素,形成一种持续、渐进的反应,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引导,以此达到改善旧区环境的目的。但目前学界对于“城市触媒”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一定的成果积累,尤其是定量研究层面,有待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朱晓乐.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区更新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 张目.城市触媒理论浅议——以上海“新天地”项目为例[J].理论月刊,2005,(3):114-115.

[3] 孔建华.北京798艺术区发展研究[J].新视野,2009,(1):27-30.

[4] 潘斯婷.城市触媒视角下台南安平历史街区的活化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吴明宇]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
彝族阿细文化保护的政策实践及对策建议
对殖民建筑保护的思考
岭南社区住宅建筑保护与创作探索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九龙山采茶戏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分析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浅论扬州口头文学及其传承与保护
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分析